文/黄屹博士 时代方略高级行业研究员
不久前,两桩曾经被热炒的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事件不约而同的以失败宣告了落幕。一是上周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终止去年与SELLAS签署的天价新药转让协议,另一个则是今早被曝出的哈佛方面拒绝恒大建设哈佛医院的邀请。
这两者都曾经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红极一时的热炒话题,尽管当时都不乏业内人士的各种质疑,但无论是复星的市值亦或是恒大的楼盘销售,真金白银都在热炒中大把入账。纵然如今潮水退却,当事者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的一幕已经无数次在中国的各种投资市场上演,伴随着行业兴衰,风水轮流转,只是如今又到了医疗健康产业而已。
回顾90年代,德隆系坐庄,大炒国企三驾马车重组,一时间“股不在优,有德则名,价不畏高,有隆就灵”;科利华一边狂炒《学习的革命》、学习软件和校长办公系统,一边低调吸筹垃圾股阿城钢铁,而后拉高出货;更有牟其中的“北方香港”满洲里,宋如华的“西部软件园”,无不是一番耀眼的天花乱坠后,留给无辜的投资人一地鸡毛。
故事到今天从未消失,只是随着时代的包装不停地变换外衣。互联网思维能够捧红马佳佳、黄太吉煎饼,谩骂和脱口秀能够为锤子手机吸引大把风投,本质上仍是故事新奇能吸引人。先是聚焦受众,继而聚焦真金白银,再后来便是纪晓岚骂太监的故事了。
除了互联网之外,医疗健康大概是如今最好讲故事的话题了。行业刚需明显、增速快,从政府到投资人,所有人都认可这个行业的光明前景。相关的科学研究也在大踏步前进,各种概念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高大上,又与诸多科幻电影的概念普及十分契合。这样的风口之下,莫说是头猪,只怕恐龙也能够被吹起来。
然而,对于真正想做事业的企业而言,医疗健康产业并不适合被这样炒概念的大风吹起来。这样的炒作对行业甚至是种伤害对于互联网、应用软件、大众消费品甚至演艺明星,炒概念也许是其成长的加速器。大量的关注度有助于其从默默无闻大量同质化产品种脱颖而出,受到关注,吸引试用,获得并且吸附客户群体----如果真能产生内在价值的话。在这个粉丝数量即是资源的时代,这样的炒作确实带来了真金白银。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病毒营销、指数增长的成功案例,成为鼓励后续跃跃欲试的冒险家的鸡血。
可是对于医疗健康产业,这样的玩法未必行的通。无论是药品、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多数情况下其核心受众均并非是普罗大众,而是科学家、医生等专业人士。他们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这样的市场要远比公众更加理性,只会为价值买单,而不会为概念卷入。有价值的产品不用炒概念,无价值的产品在内行中炒不起来。
中国的医疗健康企业,即使是在互联网时代,其发展也有自身的节奏,几乎没有什么突然爆发、指数增长,靠的都是脚踏实地的稳扎稳打。恒瑞、迈瑞医疗、药明康德,甚至是医学网站丁香园,无论是卖产品还是卖服务,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虽慢,脚步却稳。团购网站的“千团大战”,魔漫相机和脸萌这样快速兴起又快速下滑,类似的故事极少在医疗健康产业中上演。
这个行业的规律决定了它产生的是稳健而有长期的投资回报,绝不适合炒概念、赚快钱。 豆瓣网成立才不到十年,就被急不可耐的投资人谓之慢公司各种催促。须知比豆瓣成立早4的微芯生物,至今产品还没上市,却并不妨碍它在中国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创新药企业地位。
专业门槛和长回报周期,决定了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炒作决难真正创造客户和市场。专业人士能一眼看穿这些烟雾,结果只能是被炒作企业的声誉得不偿失。因此,这样的概念炒作,更多时候只是为了讲故事和赚眼球,继而圈取散户、风投的钱或政府的政策、资源。这样的行为不仅无助于企业的发展,损害的还是整个行业的长期声誉,被脑白金、黄金搭档等弄得声名狼藉的保健品行业便是前车之鉴。
看看如今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智慧医疗、穿戴设备、养老地产、干细胞疗法、基因治疗等等,概念一个比一个新,可真正即将在市场落地并创造价值的又有几何?的确,其中不乏明日之星,但真正有志于创造价值的企业,决不屑于去抢短暂的风头。那些炒作的犹如时尚明星般的项目,有些或许能在欧美国家找到临床尝试,有些则根本就是噱头而已。作为看好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人,应当有这样的警觉:越是炒得火热的项目,讲故事圈钱的可能性越大。
慢工出细活才是医疗健康的投资节奏。有人会不屑于这样的节奏,但殊不知这恰是真正的持久价值创造。去看看全球医药企业排行榜,几乎没有一家不是百年老店的身影。拜耳出售第一片阿司匹林的时候,无线电才刚刚问世;而百年之后当手机巨人诺基亚、摩托罗拉轰然倒下,拜耳还在挖掘阿司匹林新的适应症,如此方是真正的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