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要点
眼科翘楚:扩张战略清晰,连锁战术得力
战略:作为A股唯一上市的专业眼科医院集团,公司在眼科领域深耕多年,并持续进行全国眼科市场的纵深布局。在扩张次序上,公司优先覆盖省会城市,树立示范效应和品牌效应;再以省会城市为中心,逐步开拓周边基层市场,巩固行业龙头地位。目前旗下医院已达50家,遍布全国23个省市。
战术:公司采取“分级连锁”模式,根据各地的眼科市场竞争和供给状况,因地制宜地配置医疗资源;以租赁为主的“轻资产”扩张手段,极大缓解了前期的资本投入压力,为快速布局提供保障;新设立的并购基金嫁接“合伙人”计划,为全面的基层拓展注入充足动力,并规避新医院培育对短期业绩的影响,实现高质量增长。
准分子、白内障空间犹存,视光业务初露锋芒
准分子手术是公司的第一大业务,现已从“封刀门”中恢复元气,未来仍有巨大提升空间,飞秒对传统低端手术的升级替代正在进行中;白内障手术将长期受益于防盲治盲政策红利,伴随公司进军基层市场,收入增速有望加速提升;视光业务发展迅速,凭借品牌优势和医学配镜的专业优势,再加上视光门诊的逐步下沉,有望在广阔的视光配镜领域攫取一定市场份额,预计视光业务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亮点。
眼科连锁龙头,维持“推荐”评级
公司系国内眼科连锁龙头,凭借“分级连锁”模式实现高质量扩张。准分子、白内障空间犹存,视光业务初露锋芒。并购基金嫁接“合伙人”计划,基层扩张拉开序幕。现有医院规模效应及未来新医院并表,业绩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4-2016 年EPS为0.46元、0.59 元、0.77元,维持“推荐”评级。
主要投资逻辑
固本:准分子恢复元气、白内障量价齐升
准分子手术已从“封刀门”中恢复元气,飞秒、ICL等高端手术占比的提升将推动毛利率企稳回升,预计收入增速将达到25%以上;白内障手术持续受益于防盲治盲政策红利,伴随基层市场开启,收入将保持20%的增长;眼前后段手术的规模效应正逐步体现,收入增速有望达到25%以上;眼整形美容业务有望凭借公司优质的品牌形象顺利开拓整形市场,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培元:视光业务初露锋芒
视光业务市场空间广阔,公司的品牌优势和专业化优势配合下沉的视光门诊,有望加速市场的拓展,预计该业务收入将延续高增长态势。
借力并购基金,首创“合伙人”计划,医院扭亏时点临近
两大并购基金总规模达12亿,显着放大了公司的投资实力;“合伙人”计划激励充分,将为基层扩张注入不竭动力;13家医院扭亏时点临近,有望贡献业绩弹性。
优质品牌,眼科翘楚
公司是A股唯一上市的民营眼科医院集团,自2003年成立伊始,历经十余年磨砺,旗下连锁医院已达50家,遍布全国23个省市,业内规模最大。
经过在眼科领域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公司树立了优质的品牌形象,所获荣誉不胜枚举,包括“中国最具特色实力眼科医院”、“中国服务质量十佳医疗结构”等,且“爱尔”是眼科领域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多年来,公司一直保持高速成长,即使在2012年受到了“封刀门”的影响,其2008-2013年的收入复合增长率也达到35.2%,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29.7%。且公司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毛利率虽在2012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45%以上,净利润率在11%附近企稳,经营性现金流充沛。
公司的主营业务涵盖准分子手术、白内障手术、眼前后段手术、视光服务,以及贯穿诊疗过程中的检查治疗和药品销售。
其中,准分子、白内障手术收入分别占比27.63%、18.76%,毛利分别占比34.32%、13.71%,为公司业绩提供坚实支撑;视光业务收入和毛利占比分别从2012年的16.79%和18.88%迅速提升至2013年的18.26%和22.12%,已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其他业务如检查治疗、眼前后段手术、药品销售收入占比长期保持稳定。
股权相对集中,激励较为充分
公司的股权较为集中,董事长陈邦为公司创始人,也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不仅直接持有公司17.58%的股份,并通过湖南爱尔医疗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30.81%的股份。
公司对于核心人才激励较为充分,共推出过两轮股权激励计划,主要针对公司董事、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目前其授予的股票期权及限制性股票数量已达到总股本的2.9%,授予价格均远低于当前股价,且行权条件相对宽松,具有实质性的激励效果。
制胜之道:扩张战略清晰,连锁战术得力
战略:先拔头筹,抢占省会;后重长远,深耕基层
其成长路径可划分为两个阶段:2003-2013年,利用先发优势快速扩张,抢占省会市场,树立龙头地位;2014-2020年,精耕细作配合并购扩张,巩固已有市场并深入基层空白市场,实现稳定持续的成长。清晰的扩张战略决定了其在成长的每一步都优于竞争对手,并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划分的逻辑在于以下两点:
公司规模已然最大,省会城市布局完成:在上市后进行了为期4年的高速扩张后,公司旗下医院由19家迅速增至50家,目前已基本完成省会城市的布局,连锁规模远大于竞争对手,龙头地位无可撼动。
并购基金及“合伙人”计划掀开并购新篇章:公司于2014年初推出两大产业并购基金及“合伙人”激励计划,围绕地市级及县级等空白市场的高速扩张即将开启。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未来的扩张有望借助并购基金展开,且并购的标的医院需具备稳定的盈利能力,这将有效规避新医院培育对公司短期业绩的影响。
2003-2013年:赢在起跑线
眼科医院具有区域垄断性的特征,市场的先进入者将拥有极大优势,这注定了连锁眼科医院取胜的第一要素应为大范围扩张。2003年创立至今,公司一直将扩张作为核心战略,通过采用合作、贷款、上市等多元化方式,率先在全国布局,规模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树立了龙头地位。为论证公司先发战略的优势,我们引入规模仅次于爱尔的民营连锁眼科医院——普瑞眼科进行对比。
相比之下,公司进入眼科行业较早,并在早期获得了IFC给予的6400万长期贷款,继而扩张动力充足,在2005年普瑞成立之时,公司已在5个省市拥有9家连锁医院。2009年成功上市后,公司在资金方面的优势更为显着,截止2013年,其规模已是普瑞的4倍,龙头地位非常稳固。
2014-2020年:进军基层市场,巩固已有市场
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分布失衡,地市级及县级地区的眼科医疗供给相对匮乏。2009-2011年,国家共投入8500亿专项资金,用以支持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基层市场的眼科医疗机构数量随之增加,但仍与基层人口的比重极不匹配。公司有望以省会城市为中心、逐步扩散至周边地市的战略,充分发挥已有的品牌优势,逐步占领广阔的空白市场。
另一方面,公司仍有20余家医院处于亏损状态,对公司业绩造成了一定的拖累。从净利率角度来看,公司成熟的二级医院可达20%-30%,成熟的三级医院可达25%以上,而公司整体的净利率只有11%左右,尚有1倍的提升空间。
从稳健经营的角度出发,公司需采取部分举措,对旗下医院加强管理,并推动部分医院扭亏。而并购基金和“合伙人”计划所营造的并购扩张模式,有望为公司加强现有亏损医院的管控留出空间。
合办眼科学院,储备丰富的人才资源
人才是医院的核心资源,通过与中南大学合办爱尔眼科学院,公司开创民营医院与国内“985”高校联合办学的先河,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公司的扩张战略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并与竞争对手迅速拉开差距。
公司现有硕士人才282人,博士人才45人,爱尔学院已招收第一批硕士30人、博士10人。这批人才有望在经过3-5年的培养后,成为公司的高端人才梯队的有力补充。
同时,公司已建立相对完善的内部培训体系、人才引进体系及专业的学术平台。2013年,公司开展的管理人员培训、医疗技术人员培训及内部培训分别达到400人次,4600人次及26000人次;在各类学术杂志、眼科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稳居国内第一。
战术:分级连锁,因地制宜;轻装上阵,快速复制
分级连锁,定位明确
公司独创的“分级连锁”模式中,一级医院定位为疑难病症会诊中心,目前仅上海爱尔一家;二级医院为省级会诊中心,主要分布于各大省会城市;三级医院深耕所在区域,以地市级爱尔为主。这一模式有效适应了眼科患者“全国分散,区域集中”的格局,并构建了完善的技术输出和转诊体系。
目前公司的“分级连锁”网络已经成形,旗下医院达50家,遍布全国23个省市,二级医院布局完毕,三级医院在湖南湖北两地拓展顺利,视光门诊已在长沙、沈阳展开尝试。
一级医院辐射全国,提供技术支持
上海爱尔作为唯一的一级医院,致力于成为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合作的技术平台,其在国内率先引进飞秒激光设备,为国内最早的飞秒技术培训基地之一,并与蔡司、尼德克、博士伦等国际知名光学仪器制造商保持着紧密合作。
业务院长盛耀华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眼科学会会员、美国白内障屈光手术学会会员及博士生导师,领衔公司组建的眼科学术委员会,切实保障了上海爱尔在眼科诊疗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
此前,由于未成为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上海爱尔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3年,上海爱尔成功进入医保,业绩已出现大幅好转,预计2014年有望实现扭亏。
二级医院立足省会,占据区域高点
公司的二级医院设立于各个省会,其所在的眼科市场空间广阔,竞争相对缓和。通过重点部署医疗资源,公司所属二级医院可凭借技术及品牌的优势,迅速占据区域高点,并成为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较早成立的武汉、长沙、沈阳、成都、重庆爱尔等五家医院2013年的净利润占比达85.73%)。
例如,在武汉地区,武汉爱尔副高以上医师达21人,床位数达200张,均远高于竞争对手,眼科设备配置齐全且皆为国际顶级。经过2年多的悉心培育,武汉爱尔顺利成为武汉地区的眼科龙头,年门诊量突破20万、手术量突破2万,收入复合增速达21.45%。
三级医院深耕地市,进军空白市场三级医院位于各地级市,其所在市场的眼科医疗资源缺乏,市场潜力较大。在与当地公立医院的竞争中,公司只需常规性的配置合理的医疗资源及眼科设备,即可占据领先优势。因而,公司所属三级医院培育期相对较短,且往往呈现出较高的业绩弹性。
以湘潭医院为例,湘潭爱尔拥有12名眼科医师、55名医护人员、80张床位,配比大幅高于当地公立医院,且其开展的眼科项目更为细致全面,设备配置更为先进,在眼科领域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衡阳爱尔与株洲爱尔的培育期分别为2年和3年,2007-2013年的收入复合增速分别达到27.84%、33.22%。
视光门诊走进社区,深入配镜市场
把视光门诊放到社区里,是公司新尝试的服务方式,一方面极大增加了患者配镜的便捷性,另一方面有望与公司专业的医学配镜模式搭配,在配镜市场中占据制高点。此外,通过常规的视力、眼压及眼底检查,视光门诊将简单眼病及配镜患者留在社区,复杂眼病患者输送至上级眼科医院,实现了“基层首诊,重症转诊”。目前视光门诊已在长沙、沈阳进行试点,后续将向其他地区复制开来。
轻资产上阵助力高质量扩张
2010年至今,公司新建、收购共31家医院,并将医院的盈利周期控制在3年以内、公司整体净利率稳定在11%以上,实现了高质量成长。
从历史数据看,公司新建二级医院的盈利周期大多在2-3年之间,如哈尔滨爱尔(3年)、重庆爱尔(2年);新建三级医院的盈利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如汉口爱尔-硚口(1年)、邵阳爱尔(1年);采用并购手段新增的医院盈利较为稳健,第1年即可贡献利润。
在跨过盈利门槛后,各级医院的业绩开始逐步释放,表现为净利润率的不断上升。2006-2013年,二级医院如长沙爱尔的净利润率已由17.34%上升至34.12%,并稳定在34%左右,三级医院如衡阳爱尔的净利润率已由13.05%上升至26.13%,并稳定在26%上下。
我们认为公司的高质量成长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租赁为主,轻装上阵:公司新建的医院多以租赁为主(仅长春爱尔、株洲爱尔及西安爱尔部分房产为自有),无需进行房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这极大地减轻了公司前期的投资压力,并有效规避了医院的重资产属性,为公司的快速布局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固定资产的角度来看,公司将自身的固定资产/总资产控制在30%以下,远低于眼科医院(50%)及专科医院(60%)的平均水平,实现了轻资产运营,这便于公司将资金更多的投放于市场推广,实现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
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公司新建医院的直接材料、员工薪酬、市场费用占比较高,分别为30.73%、20.65%、8.07%,主要围绕医院的日常运营;而折旧摊销成本占比较低,仅为8.77%,且长期固定(以新建的汉口爱尔为例)。伴随公司客户及收入逐步增加,折旧摊销等固定成本的比重将逐步下降,这将对公司因扩张而新增的固定成本形成一定缓冲,从而保证公司的利润率相对稳定。
“CEO+院长”模式,营销与临床并重:在单体医院的经营方面,公司创新性采用了“CEO+院长”模式,即CEO负责市场营销,业务院长带头临床医疗。这一模式实现了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的优势互补,并兼顾品牌宣传与眼科诊疗,有力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并缩短了医院的盈利周期。
目前,公司旗下仍有20余家医院处于亏损状态,且其成立时间多位于2010-2012年间。究其原因,在于“封刀门”事件对准分子业务有一定的冲击,从而各级医院盈亏周期有所延长。通过对亏损医院各期净利润的梳理,我们发现,有13家医院(包括上海爱尔)的亏损额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预计其扭亏时点将于2014年附近来临,有望逐步贡献业绩弹性。
借力并购基金,首创“合伙人”计划
近期,为增强对眼科医疗服务产业的投资能力,公司先出资2000 万与东方创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东方爱尔医疗产业并购基金,又出资1亿参与设立北京华泰瑞联并购基金中心,基金总规模达到12亿元。
同时,公司在业内首创“合伙人”计划,鼓励核心技术/管理人才作为合伙人股东与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新医院,且待新医院达到一定盈利水平后,公司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或两者结合的方式,以公允价格收购合伙人持有的医院股权。
我们认为,并购基金+“合伙人”计划有望成为公司腾飞的起点,理由如下:
放大投资实力:并购基金作为公司的外延扩张平台,有望借助金融杠杆放大投资实力,并融合产业经验与专业投资理念,加速地市及县级市场的布局。
人才充分激励:“合伙人”计划中,核心人才以有限合伙人出资,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出资并负责运营,二者在新医院培育前期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利益高度一致;且在医院盈利稳定后,核心人才可将医院股权转换为公司股份或现金收入,退出渠道完善。
规避培育风险:公司拟在储备项目/新医院盈利稳定后进行收购,这将有效规避新医院建设初期的市场培育风险,消除短期亏损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为现有亏损医院的精耕细作留出空间。伴随现有医院规模效应体现及未来新医院并表,公司业绩将迎来更为快速的增长。
固本:准分子、白内障空间犹存
准分子手术:元气恢复,技术升级打开增长空间
技术已经成熟,国内需求旺盛
准分子手术可永久治疗近视、远视、散光等眼睛屈光不正,从早期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到最新的全飞秒激光、ICL,已有20年历史,技术已经成熟。
同时,国内屈光不正患者达5亿以上,手术需求旺盛。以近视为例,国内人口的近视率约为33%,仅近视人口就有4.67亿,稳居全球第一。
国外市场强者恒强,飞秒应用广泛放眼国外,日本的“品川眼科”、美国的“LCAV”及台湾的“大学光”,均为所在国家(地区)的眼科龙头,并在准分子手术市场占据绝对份额,分别占比75%、10%及30%;技术方面,“品川”和“LCAV”的飞秒手术占比已远高于70%,“大学光”的飞秒手术量已覆盖全台湾飞秒的50%,预计飞秒手术占比在75%以上。
我们认为,国外眼科龙头拥有绝对市场份额的背后,有以下四点原因:
资金优势:准分子手术设备价格昂贵,目前使用率最高的飞秒、全飞秒设备售价约为1000万/台、2000万/台,中小型眼科医院难以负担。眼科龙头资金实力雄厚,往往可以第一时间购置最安全最先进的设备,迅速树立技术优势。
规模优势:准分子手术对设备的依赖性较强,同种设备下的手术效果差异不大,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是价格战,眼科龙头可利用自身规模优势,压低手术价格,薄利多销,实现市场份额的拓展。
品牌优势:手术难免风险,眼科龙头的品牌效应将极大增强用户的信任度和安全感,吸引潜在患者前来就诊。
人才优势:在资金、规模、品牌等优势的交织下,眼科龙头打造了最佳的眼科临床平台,并有实力给予员工更优厚的薪酬待遇,对眼科人才的吸引力较强。眼科人才的引进,将进一步巩固眼科龙头的市场地位。
恢复增长,空间依然广阔
准分子手术是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2013年收入占比27.63%,利润占比34.32%,毛利率为56.04%,2009-2013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29.19%,利润复合增长率达22.54%。
2012年的“封刀门”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准分子手术风险的忧虑,导致公司该业务毛利率由71.53%降至55.82%,收入增速大幅下滑至2.13%。
在眼科领域专家和权威机构的澄清下,准分子手术的矫正效果重获认可,但是公众对手术的风险意识由此提升,其更倾向于选择安全性和精确度更高的技术手段。而公司借机加大了对飞秒、全飞秒、ICL等先进技术的宣传推广,成效明显。2013年,公司飞秒手术占比由不足60%提升至近70%,准分子手术量达到约5.8万人次,手术平均价格由8615元上升至约9250元(飞秒、全飞秒、ICL手术单价较高),毛利率由55.82%回升至56.04%,并于7月首次实现单月收入过亿。可以判断,准分子手术业务已恢复元气。
基于准分子市场强者恒强逻辑的判断,我们认为,借助已有的规模、品牌、人才优势,公司将在国内上演龙头占据绝对份额的剧目。对比品川、LCAV等在各自市场的75%、10%份额,以及高达80%左右的飞秒手术应用比重,公司准分子手术的增长空间依然非常广阔。随着飞秒、ICL等高端手术占比持续提升,准分子手术毛利率将企稳回升,收入有望实现25%以上的增长。
白内障手术:稳步发展,政策红利保障手术上量
第一致盲疾病,患者存量巨大
任何因素导致的眼睛晶状体混浊从而无法看清物体的眼科疾病,称为白内障。白内障为全球第一大致盲性疾病,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白内障属于典型的老龄化疾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将逐步上升。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近70%,70岁以上老人发病率高达80%以上。
目前,我国白内障患者数量约500万人,且每年新增40万人,体量巨大。但是,国内每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处于较低水平,约1000左右(多省不足1000),仅为亚洲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台湾、印度的五分之一,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
同时,我国每年白内障手术量仅为75万例左右,与印度每年500万例、美国每年300万例的手术量相比,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较低的手术率与手术量导致我国白内障患者的存量日益扩大。
政策红利持续,主战场在基层。
为降低白内障患者的数量,我国白内障防治工作持续推进,并初现成效。2006-2011年,国内白内障CSR已从450提升至900。但是,这距离我国对WHO承诺的目标(2020年CSR达到2000)仍有较大差距,预计未来5年国家防盲治盲力度将不会减弱。
由于眼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国内的白内障患者大多存在于基层地区。在国家对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的定期启动下,基层白内障手术市场有望逐步打开。而公司作为唯一拥有基层网点的民营眼科医院,有望充分受益于政策红利。
稳速前行,量价齐升
白内障手术是公司业绩的另一大支撑点,2013年收入占比18.76%,利润占比14.59%,由于在医保范围内,手术价格受限,业务毛利率为35.7%,低于同期综合毛利率。
鉴于国家防盲政策的持续和基层市场的开启,我们预计,公司未来的白内障手术量将稳步增长。同时,高端晶体使用量的增加也将推动白内障手术价格逐步提升,毛利率有望因之改善,业务收入将以20%左右的速度稳健增长。
此外,公司在白内障治疗技术方面持续创新,已将白内障超乳吸除术的精确度细化至1.8mm,并在国内率先开展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实现了手术全程无刀。技术优势将成为该业务稳步发展的保障。
眼前后段手术:稳中有升,规模效应推动盈利增强
眼前后段手术主要针对常见眼病的诊治,其中眼前段手术包括青光眼、角膜病、眼整形、斜视等手术;眼后段手术包括眼底病、玻璃体切除、视网膜脱离等手术。从收入的角度来看,该业务体量不大,2013年收入占比11.5%,利润占比5.52%。近年来,该业务发展迅速,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40%,但毛利率较低,眼前段为19.53%,眼后段为27.8%,均低于公司的综合毛利率。
从公司的全眼科战略角度,我们认为,眼前后段手术的重要性有以下四点:
覆盖面广,不乏大病种:眼前后段手术包含青光眼(第二大致盲因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第四大致盲因素,与糖尿病并发)等大病种,市场潜力巨大。
凸显诊疗实力,巩固品牌地位:眼前后段手术是眼科医院临床诊疗实力的最直接体现,与公司的品牌息息相关。2010年北京英智的加盟壮大了公司在复杂眼底病、眼整形方面的实力,有力推动了公司品牌效应的提升。
与视光业务互补:眼前后段手术有望与视光业务优势互补,并凭借专业诊断增强患者粘性。
缓解基层眼科医疗供给缺口:伴随公司对基层市场布局的深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将有效缓解基层眼科医疗供给压力,符合政府“保基层、强基层”的导向。
我们认为,眼前后段手术虽然业绩贡献不大,但地位不容忽视。伴随公司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该业务有望逐步体现规模效应,毛利率提升1-2个百分点,收入增速达到25%以上。
眼整形美容:逐步深入,优质品牌延伸广阔市场
朝阳产业,集中度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目前全球每年美容整形市场总额已达到2000亿美元。反观国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美容整形行业也在迅速成长。据统计,国内美容产业链已拥有7000亿规模,并正以35%的速度继续扩大。2003-2011年,国内美容、整形医院分别由18家、14家上升至110家、42家,业务收入由0.27亿、1.68亿上升至13.75亿、5.59亿,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2.9%、22.2%,且民营医院占比均超过90%。
但是,国内美容整形业由于缺乏细致监管,行业集中度较低,虽已经过多年发展,却未有龙头出现,各类美容整形医院林立街头,呈现小、散、乱的局面。
逐步深入,前景看好
眼整形美容为公司新涉足的领域,目前仅在武汉、长沙、深圳三地试点,收入尚未独立核算。其业务范围覆盖全面,包括韩式双眼皮、注射/激光整形美容、无痕去眼袋、义眼台植入、眼眶肿瘤及眼部整形。
公司的美容整形专科由资深眼整形、眼眶手术专家喻长泰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亲自指导,并多次组织医生前往北京、上海和韩国进修,在眼眶肿瘤手术、眼部整形术等方面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鉴于美容整形市场缺乏知名品牌的现状,我们认为,伴随该业务度过培育期,公司优质的品牌形象将得以树立,未来有望借助全国连锁的规模,顺利开拓眼整形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培元:视光业务初露锋芒
配镜市场,潜力巨大
500亿市场,医学配镜衔枚而至
我国是近视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口近视率高达3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近视人数近4亿,居世界第一。卫计委的调研结果显示,2005-2010年,国内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视力不良率连年递增,分别由31.67%、58.07%上升至40.89%、67.33%,中生、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企,达到79.2%、84.72%。
据经验估计,约95%的近视患者存在配镜需求,由此国内的配镜人群约为3.8亿。随着眼镜时尚化进程加快,目前眼镜的更换周期也日渐缩短,患者的平均配镜周期已低至1.5年以下。按照1.5年的配镜周期、200元的配镜均价、3.8亿的配镜人口粗略估算,国内配镜市场容量约为500亿。
配镜行业分为普通验光配镜和医学验光配镜两种方式。眼镜店提供的普通验光配镜同质化严重,验光过程简单,精确度较低;相比而言,专业眼科医院提供的医学验光配镜必须依据专业视光医生的处方,严格遵循医学验光标准,排除各类诱发视力不良的病因,并注重患者的特异性,安全性及精确度较高,是欧美的主流配镜模式。
国内眼镜店数量众多,约23000家,仍为许多近视患者配镜的首选。但随着居民眼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医学验光配镜的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扩大。调查显示,大多数新近视患者所配的第一副眼镜已选择了医学验光配镜。
台湾之鉴:彼此共存,平分秋色
台湾地区的配镜市场曾出现过与内地相似的情形,医学验光配镜与普通验光配镜在经过充分的竞争后,最终彼此共存、格局稳定。目前,在台湾市场,以医学验光配镜为主的台湾大学光学科技公司拥有1.5%的份额,而眼镜连锁龙头宝岛眼镜拥有7%的市场份额;二者单一门店的收入相差不大,分别为115.4万、113.98万元。
从台湾地区的竞争格局来看,国内医学验光配镜的市场份额提升空间十分广阔。公司的视光业务模式与大学光学科技公司定位相似,若能够拥有同样的市场份额,视光收入有望达到7.5亿以上,发展潜力巨大。
专业制胜,扶摇直上
视光业务为公司的重点培育项目,成长迅速。2013年其收入占比18.26%,利润占比20.63%,毛利率为51.87%,仅次于准分子手术的56.04%与检查治疗的 67.1%。2009-2013年,该业务的收入复合增长率达40.8%,利润复合增长率达35.62%,一直保持高增长态势。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视光业务有望延续35%以上的增长,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逻辑如下:
行业趋势:依台湾市场的经验,医学验光配镜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提升,公司作为眼科龙头,将优先享受行业景气带来的利润增长,毛利率有望逐步提高。
战略考虑:准分子手术市场竞争激烈,白内障手术发展平稳,为避免单一业务的风险,公司需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视光业务与准分子手术的目标患者互补性强,可彼此互为支撑。
渠道下沉:长沙、沈阳两地的视光门诊走进社区,进展顺利,全国复制的序幕即将拉开,视光业务有望将借助视光门诊的布局,迅速攻城略地,增加市场份额。
专家领衔:公司组建了以杨智宽教授(原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屈光科教授、视光学系副主任、现爱尔集团视光总监、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副院长)为核心的视光团队,并已建立标准化的视光操作流程,有望依托最先进的全自动验光配镜设备保障技术领先地位。
来源:长江医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