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通医药 余文心
我很幸运,从小在医院长大,本科在医学院念书,经济双学位赶上两位国务院医改智囊团成员医院是否该市场化的大辩论,研究生一边在京给各部委做医改课题,一边于境外研究药企的商业模式;再后来干了卖方,从第一支医院股爱尔眼科上市以来跟踪了行业四年,看着这个版块从2家公司不到150亿市值无人关注到今天多支个股涨停的盛况。写下最渺小个体亲历中国医改的每一个时间点:
第一次发展小高潮(1985):民营资本初次进入
1985年卫生部《关于卫生改革若干规定》揭开序幕,第一家民营医院在杭州诞生。
第二次发展小高潮(1992):小规模专科、院中院、个人诊所。
邓爷爷南巡讲话之后,医院和其它行业一样被要求开放。1992年《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鼓励承包制、支持个体开业行医,个体诊所大量涌现。针对公立医院不愿意大投入的眼科、美容、口腔、皮肤科、性病专科等领域,民营资本纷纷进入,与公立合作开办“院中院”,惠及了部分公立医院鞭长莫及的需求。那一年,父辈所在的公立医院开始搞科室个人承包制。也就是这个时候兴起的福建莆田系,后来打下了中国民营半壁江山。1997年,今天被视为高端妇幼代表企业的和睦家(复星医药)在北京开业。
与此同时,由于政府投入的不足,国家又严格管制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大量公立医院也被逼向市场要收入,奇特的“允许药品15%加成”的制度由此诞生。如果用万通六君子对海南炒房的比喻,那真是一段混乱而快活的好时光,无数药商从此发家,也为今天剪不清理还乱的医疗体制埋下祸根。家有外科医生放下手术刀,只因受不了常年考核任务逼患者用高价药。可以想见那个年代普世价值观与市场经济的碰撞冲突并非个案。
第一次发展大机遇(2000):大专科、小综合
90年代的民营医院像杂草般疯长,也带来诸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寄生在公立医院内部的“院中院”,医疗事故的权责不清引来无尽市场乱象。2000年政府公布《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13个配套文件,首次要求取消“院中院”、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给予民营资本3年免税期等政策。适值中国加入WTO,市场进一步开放,部分通过“院中院”积累了原始资本的投资者从公立医院独立出来,开设“大专科、小综合”。政策公布几年间民营医院数量成倍增长,现在的A股的标杆企业爱尔眼科,也就是那个时候抓住了时代机遇脱离“院中院”开了第一家医院。而错过的,也就错过了时代机遇。2010年我到某涉医院药企调研时,创始人感叹当年决策失误,等到09年想做的时候发现已是红海,遍地都是洗白的莆田系连锁。
特别值得铭记的是2003年,时任宿迁市委书记的仇和发起着名的宿迁医改卖医院,后来几年内成为业内样板,毁誉参半(金陵药业的宿迁医院也就是那时脱离公立体系)。2008年仇和入主昆明市委书记,再一次发起昆明的公立医院改革,现在通策收的昆口、华润昆明儿童医院就是那时的医改作品。
调整(2006-2009):政策压力下行业洗牌
中国的改革总是遵守“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16字定律。快速发展期的民营医院弊病及不规范行为也大量暴露,医院为了逃税开三年就换地方的现象屡见不鲜。
2006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葛延风课题组“医改不成功”的论断将民营医院推向风口浪尖,并引发了后续长达3年的“市场化之过”的大辩论,业内哗然,各地政府也呈观望状态。
当年还是热血青年。每个周末北大CCER双学位课堂,可以听到两个接近国务院高层阵营针尖对麦芒——周其仁和李玲关于医改截然不同的观点碰撞。医院到底应该是政府办还是交给市场?怎么界定公用品?社会办医怎么满足公益性?如何考量医疗的负外部性?医院作为最后未被开放的行业之一,辩论激烈程度几乎要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了。
也是06年,针对宿迁医改是不是国有资产流失,北大和清华一个月内派遣调查小组奔赴宿迁,发布了两份观点完全对立的报告,再掀千层浪。恰逢大牛市的起点,医药不是重点,在证券市场几无反应。
随后的4年间,大的产权变革几乎停滞,少数的改制总要被媒体大肆炮轰国有资产流失(eg通策医疗的杭州口腔医院),小打小闹的药房托管(南京医药)等最后也胎死腹中。各方都在观望,高层到底什么态度?
直到2010年12月3日的国务院联合5部委发的56号文,明确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医疗服务。而产业资本先于此已经活跃起来。
新一轮前所未有的大机会(2010、2013-未来):被放开的热土,等待掘金
新一轮的医改随着新政府的上台再次拉开序幕。2010年各类政府文件中早有信息透露,而真正定下基调是10年12月3日的56号文《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的意见》。
这是民营医院发展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各地资本已暗潮涌动。可以确定,民营医院已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性机会,其力度、空间均要比2000年那次要更大。
2010年,涨幅最大的涉医概念股是西南合成(北大医药)。
2010年,写下3份医疗服务的深度报告推荐,纵使只有爱尔和通策两标的,复权两只股票差不多11-12块。市值太小,机构经常抱怨无法配置。幸好赶上年底56号文,随后11年这两公司成了医药股中的涨幅前十。
2012年,爱尔遭遇封刀门大跌,通策因涨幅太大休息了。中间炒过的一些公司也是昙花一现。没有新的刺激因素也没有新公司上市,板块偃旗息鼓。
2013年5月广东招标讨论稿医药板块瞬间大跌,虽然两天即反弹,但大家意识到原来还是服务器械最安全。
9月组织大家去台湾调研医药产业。最深的体会就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国今天的看病难、看病贵、收红包等等,40年前的台湾如出一辙。而民营长庚医院像一条鲶鱼一样改变了整个台湾。国庆写了长篇随笔:我们为什么看好医疗服务和创新药物(已发表在上一条微信)。赶上10月14日国务院前所未有的鼓励健康服务业政策出台,迪安和爱尔分别上了新闻联播和经济新闻联播。
再然后,猪和鸟一起飞的时代就来临了……板块与三年前相比,丰富了很多,复星医药、信邦制药、恒康医疗……药企且先不论,地产公司也来了。前有万科的凶猛鲶鱼、冯仑和莆田系合作,后有运盛实业大涨。不仅白马涨,但凡是个公司要进军医疗服务,都能炒一把。例子数不胜数。市场是都在炒作么?这是类传媒盛宴的开始,还是疯狂即将结束?
回答笃定:行情远没有结束。
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起点就是现在。原因很简单:
1.中国面临的局面——医疗资源供需严重不对等
1978-2010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了180倍,医学专业毕业人数增长了12倍;但同期,卫生机构增长了4倍,卫生床位数翻了一番,而卫生人员数几乎保持不变!
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当需求极大的被释放而供给端被强制控制之时,必然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结果。180倍的卫生总费用的需求增长,约等于0的卫生人员供给增长,这其中还隔着12倍的医学专业毕业生。畸形的激励体制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业被无数毕业生无奈放弃。
2.唯一方式就是放开民营,允许医生自由流动
许多的数据已经在报告里写过,不再赘述。说一说大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变化。这几年有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医患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上礼拜短短几天已经发生多起杀医砍医事件。很多医生朋友群里,我听到无数人抱怨、愤怒、伤心、绝望,而无一例外的,这些申诉都只在医生圈里被传播,一名优秀的医生被患者砍死了,所引起的社会关注度不及小贩被城管欺负,甚至有广东某电视台主持人公然在微博上叫嚣要砍护士。昨天更是听说医生开始买防护服上班,而苦读8年的同学也放弃了这个他挚爱的职业。一边是民营医院类股票疯狂上涨,一边是许多基层医生的无助和绝望……强烈的对比冲击扑面而来。所以这一年,我们看到微博名人急诊女超人于莺、张强等离开体制内,这必然是个大趋势。想起8年前和周教授餐聚时的讨论:体制什么时候能改?他回答:当维系一个制度的成本要远大于改变它时,改革势在必行。那便是了。在这个时点,种种政策的、社会的、民间的、资本的、个体的力量汇聚成河,便成了10年-20年改革的起点。这变革有些惊天动地,有些悄无声息,却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为它指向了人类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需求——生命健康。
3.有人戏说现在疯炒医院股是不是无节操,呵呵,我的看法:不管这些原因是来自于真心想做产业、官员乌纱帽推动、政府实在的资源,还是来自于做市值诉求、或者仅仅为了借医疗之拿地,形式上的结果是,无数人看到了制度红利的机会。只有有甜头,资本才会推动实体产业变革。而医疗改革,就如同十年二十年之前其它产业的国退民进一般,将创造无数机会,也改变我们的生活。
4.做一个简单的市值测算,目前医药股总市值1.74万亿,而其中医院仅仅1000亿不到。对照成熟市场并结合我国现状,未来若医院股占到5000亿市值,其中可挖掘的投资机会还非常之多。
5.对于投资,请享受盛宴,不必错过飞猪,但更要知道谁才是飞鸟。上一篇微信里讲台湾医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台湾自60年代开始放开民营,诞生了长庚医院这样伟大的“鲶鱼”,民营医院数量急剧上升,10年之后却发生了数量减少的现象。优胜劣汰的结果。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目前这些汹涌的资本将成一批、死一批、还有一批被收购。所以,识别哪些是飞鸟,至关重要。
写在最后:
作为卖方分析师,我庆幸渺小的个体能经历中国医药界大的变革,现在正在起点。而对于投资,我们无需错过飞猪,但更要知道谁才是飞鸟。
作为曾经的医学生,我盼望所有医护人员价值得到认可,因为每一个医者都有仁心,都想对得起从业第一天庄严许下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希波克拉底誓言。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有最朴素的愿望,病能善治,老有所依,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来源:雪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