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仙儿
今日于莺加入美中宜和成为综合门诊中心CEO的消息又成了热门话题。从一个急诊科的主治大夫,现在变身为高端医疗品牌的CEO,很多人说在她成功的路径上,微博功不可没,确实,两年以来,我们从微博上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名医——协和医院妇产科的章蓉娅、和睦家医院的崔玉涛、友谊医院的专业营养师顾中一,这些有着百万粉丝的医生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年轻、医术过硬、有活力,最重要的是,他们懂营销,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
营销带给医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大量慕名而来的病人,通过出书、写专栏、讲座获得了经济收益,甚至是,脱离体制的机会。中国医疗体制对医生禁锢众所周知,但是优秀的医生需要一个出口,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更广阔的领域转化为更多的价值,离开医院的方式包含着过重的机会成本与沉默成本,相反,“微博名医”的边缘突破路数看起来更具可行性。
但是对于普通医生,于莺的“微博神话”恐怕很难复制。
首先,树立个人品牌对医生本身的营销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医生10年寒窗苦读,学的都是治病救人的知识,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平台发声,如何在巨大的用户群中,选择有趣丰富的信息,击中对他们的专业领域感兴趣的人,如何与平台达人进行适时的互动进行推广,对医生来说都是艰难的命题,纵使如于莺般妙语生花左右逢源,微博上的成功也可能只是一个偶然,而如何将自己在微博上积累的声望和名气变现,而不只是给医院做嫁衣,则变成一条更加漫长的商业路径。
其次,平台。我们说“微博名医”很难复制。于莺赶上微博活跃度高,名医稀少的时代,也算是时势造英雄。而现在的微博作为弱关系的社交平台,本身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已经堪忧,微博现在整体上洋溢的娱乐至死的气氛再不适合医生大海捞针般去寻找对其感兴趣的用户。越发浓厚的商业化运作手段,让营销的成本提高,而这个成本,也是医生以个人为单位很难承受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医生,已经转战微信。
微信作为强关系的社交平台,主要用于朋友圈关系的维护,且缺乏如微博般成熟的个人品牌营销体系,对于医生来说,微信运营更加无迹可寻。大部分医生通过微博导入的方式积累微信粉丝,一旦微博粉丝用尽,则后继无力。而微博公共平台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互动方式上都受限诸多,对医生的营销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可见,社会化平台打造“名医”的时代将尽,而新的医生个人品牌营销平台需要具备三个特性:1便于医生定向寻找用户;2、弥补医生营销能力差的短板;3、有品牌变现的捷径。而垂直类的移动医疗app是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优选。
以医患交互为主的app是健康类用户集中的地方,密度高,医生与粉丝接触的成本很低,往往是通过问诊的方式即可建立起最初的交流关系。进而通过优质的服务将交流关系转化为关注关系,医疗服务是医生的本职工作,不需要医生在营销上“用力”。有些医患交互类的app会为医生提供整体的营销方案,例如前段时间微博上很火的“妈妈做错了”系列视频,就是春雨医生为打造其平台上的儿科医生而进行的营销活动,医生无需绞尽脑汁去思考宣传的手段或寻找宣传的渠道,这是平台在弥补医生营销能力上的价值。此外,移动互联网还有一个天然优势——地理位置,这是传统的pc互联网无法企及的。过往医生不能与粉丝在地理上进行关联,导致线上的粉丝关系难以转化为线下的实际收益,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医生和其粉丝可以在地理上进行匹配,将有更多的粉丝“慕名而来”。
于莺的“微博神话”怕是再难复制,但更多的“于莺”将又可能降生在移动医疗平台。
来源:健康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