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健康未来,“剑桥南京讲坛2024——生物医疗创新与合作”成功举办

医疗健康 来源:医谷网
2024
12/06
14:22
医谷网 医疗健康

呵护生命健康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共同愿景,夯实国际合作是攻克医学难题的必由路径。12月2日,由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主办、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支持,“剑桥南京讲坛2024——生物医疗创新与合作”在宁圆满举行。

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的知名学者,来自剑桥大学等海外高校的顶尖教授,来自南京脑科医院等本地临床院所的医务工作者们,共同围绕肥胖相关代谢并发症、脑科学与老年病研究、光声显微镜生物工程应用的专题展开深入对话,畅谈生物医药与医疗服务领域的前沿应用性技术进展和创新实践。

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沈雁飞,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文斌,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欧洲处处长乐佳,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华东地区主任兼英国驻沪文化教育领事辛琼,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中国处主任博大力,剑桥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学术主任及CEO初大平等出席开幕式。超过百名政、学、产、研、资嘉宾现场与会,两千余名听众云端观会。

加强全球协同  助力实现人类健康福祉

生物医药与医疗产业既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关乎全球共同福祉的“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对提升公众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起关键支撑,巩固相关领域国际合作,备显应有之义。

依据南京市重点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创新型集群的产业需求,充分发挥剑桥大学在生物医药与医疗领域的学科优势,作为科技创新与国际协同的交流平台,“剑桥南京讲坛2024”将视线聚焦在“生物医疗创新与合作”这一主题。

讲坛现场,陈文斌副主任表示,南京江北新区紧扣“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深入开展“服务企业、项目建设、研产贯通、招商引资”四大行动,努力在江苏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火热实践中走在前、作示范、勇当第一方阵排头兵。期待本次讲坛成果早日转化为推动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是中英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生命科学与医学是双方共同商定的优先合作方向,在联合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双方合作广泛、成果丰厚”,乐佳处长表示,“期待通过讲坛聚焦医药健康、老龄化等前沿议题及最新发展,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

在辛琼主任看来,文化、知识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对于推动创新、拓宽视野、加深互信意义非凡,“共同努力远大于各自努力之和,我们越携手合作,越能够为自身和后代塑造安全、有保障和可持续的未来”。

博大力主任强调了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在推动研究与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他提及南京卓越的科研能力使其跻身全球十大创新城市之列,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重要纽带,促进了剑桥大学与南京顶尖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互利共赢、相辅相成,对于应对健康、气候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瞻性技术、地方主导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准则,作为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旗舰项目,中心积极对接前沿科研成果与实际产业技术前景,推动基于应用和市场导向的国际科研合作”,落地于生物医学与健康医疗的具体领域,初大平教授阐释道,“依托剑桥大学先进的实验研究平台,中心整合剑桥大学的研究体系和专家团队,强化与国内高校、医院及产业伙伴的深度合作,共同促进医药创新与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分子生物学视角  解码代谢相关疾病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代谢疾病风险随体重增加呈线性增长,脂肪组织扩张假说则表明,个体情况呈现S型曲线变化”,在“肥胖相关代谢并发症”专场报告现场,以“健康肥胖悖论的分子基础:脂肪组织的可扩张性”为题,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皇家医学院院士,剑桥大学临床医学院分子营养与代谢教授安东尼·维达尔-普伊格给出这一观点。

何谓“脂肪组织扩张”?“与个人拥有的脂肪组织绝对数量相比,扩大脂肪量以储存脂质的能力,是决定肥胖相关代谢问题的更重要因素,在摄入能量为正平衡时,如果脂肪组织不能适当扩张,就会导致‘代谢性不健康型肥胖’”,维达尔-普伊格教授表示,“但脂肪组织扩张并不是无限的,当超出最大扩张点时,多余脂肪会泄露、累积到肝脏、心脏、胰腺、血管等,在脂肪组织以外的器官中异位堆积(即脂毒性),代谢并发症由此出现”。

“故而,脂肪越少并不意味更好,脂肪越多并不意味更糟”,维达尔-普伊格教授建议采用将肥胖与代谢并发症解耦的研究策略,理解矛盾表型背后所带来的基因信息,寻找代谢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以“体内自组装小RNA——新一代RNA干扰疗法”为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张辰宇,则分享了团队在细胞外miRNA领域方向的开创性工作。

16年前,张辰宇教授打破了RNA分子只存于细胞内的传统认知,发现miRNA可稳定存在于人类和动物的血清和血浆中。由此,以细胞外RNA为分子基础,他领导团队开发出了第三代RNA干疗法——体内自组装小RNA递送系统。基于体内自组装外泌体小RNA策略,这一疗法可实现小RNA从表达到装载再到递送的全体内自动化,利用该策略,团队已成功实现了对肺癌(靶向EGFR/KRAS)、胶质母细胞瘤(靶向EGFR/TNC)和肥胖症(靶向PTP1B)三种疾病的靶基因干预,沉默关键致病基因,治疗效果显著。张辰宇教授领衔下的“细胞外小RNA原创发现、功能与应用”项目,2023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聚焦应用导向,服务公众健康。讲坛现场,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亚洲妇女健康国际中心主任、教授张翠林,站在生命历程的视角,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千叶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三木隆司,围绕“成人胰腺β细胞的再生潜力”,提出糖尿病治疗的可行路径;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教授石乐明,聚焦“多组学数据质量控制及2型糖尿病精准治疗”,促进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人类的胰岛素抵抗;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姜晓宏,以“糖脂稳态调控与代谢性疾病防治”为题,就重塑葡萄糖和脂质平衡来预防和治疗代谢性疾病展开研讨;苏州大学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主任、教授张勇,剖析“饮食节律与代谢”关联;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黄林章,则指出乳酸是一种独立于胰岛素通路调节葡萄糖稳态的内分泌信号分子,为乳酸治疗代谢紊乱的潜力提供新见解;中国医科大学健康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于洋,从自噬相关基因Atg7切入,探讨“以非自噬途径调控2型糖尿病的机制研究”……作为常见代谢疾病,糖尿病成为诸多与会专家的研讨热点。

生医工赋能脑科研究   积极应对老龄化

脑科学研究的首要应用目标是维持大脑健康、促进大脑发育、延缓大脑退化,特别是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凸显,加强对神经退行性脑病诊断和治疗研究,对公众健康至关重要。在生物、医学、工程学高度融合的今天,有必要以学科交叉路径,赋能脑病研究,应对老龄社会挑战。讲坛现场,与会学者们从生物电子医学、系统工程学、器官芯片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等维度开展解读。

“利用遍布人体的电信号实现交互和神经干预,生物电子医学是一种改变目前药物治疗范式的创新举措”,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剑桥大学工程系菲利普亲王工学教授乔治·马里亚瑞斯如此描绘道。目前,他的研究组利用256个、单直径10微米的微电极阵,对大脑皮质实现了单神经元层面分辨率的高精度功能成像。

当下,生物电子医学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植入器件的侵入性,使其保留如经皮电极般的微创口和桨状电极般的低漂移优点?马里亚瑞斯教授开发的自驱动薄膜植入技术给出了解决方案——微电子编织物在植入后会膨胀、展开,达到侵入性最小化效果。“薄膜植入技术使微创效果下的植入不同形状电极成为可能;通过与再生医学协同,植入电极和组织一起能发挥更大作用”,他总结道。

以“系统工程生物学的多尺度生物制造”为题,剑桥大学工程系生物工程教授黄艳燕介绍了其研究小组在器官芯片、类器官、肿瘤类生物组装,软材料和生物材料3D打印,可穿戴传感器和生物电子器件的纤维生物制造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她分享道,“利用多尺度生物制造,可以扩大‘系统工程生物学’的影响,构建更加复杂的体外模型,为生命系统制造可持续的电子纺织品或不可察觉的生物电子界面。”

作为生、医、工交叉融合典范,“器官芯片”利用细胞自组织效应,结合干细胞、生物材料、纳米加工等前沿技术,可在U盘大小的微流控芯片上重建人体生理系统,对缩短新药研发时间和降低成本、有效评价药物毒性、提升研发效率大有裨益。

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研究院院长顾忠泽教授带领的东南大学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行业头部成果:团队成功构建了国内首个进入太空空间站并实施科学实验的血管芯片模型,牵头完成国内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

讲坛现场,顾忠泽院长细数了与国内专家在血管化脑类器官、心脏器官、皮肤器官、肝脏器官、恶性肿瘤领域的最新合作研究进展和产业应用实践。“器官芯片技术是一项通用型、底层性的技术,其高效产生的海量数据对未来医学人工智能产生重大影响”,顾忠泽教授展望到。

医疗技术开发,终需服务于临床。以国内神经精神医科研究的重镇——南京脑科医院的临床实践为例,张丽院长系统分享当前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进展与挑战。

注重临床医工的交叉研究,该院团队贯通“临床医学-科学技术-转化应用”全链条,全面解码大脑运行机理及生物智能,打造了包含睡眠医学平台与人工智能、脑医学图谱影像与智能诊断、非侵入式神经调控、侵入式脑神经调控与反馈、神经精神康复与穿戴设备等在内的脑机接口平台。“脑机接口是解开神经系统疾病的创新钥匙”,张丽院长解读道,“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加持下,脑机接口技术在运动障碍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上,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时,建立健全的伦理准则和监管框架同样不容忽视。”

聚集生物医学成像   助力医疗器械革新

尽可能地降低侵入性、提升成像丰富度和分辨率,是医学成像领域的矢志追求。在“光声显微镜及其生物工程应用”专场报告上,专家们对“基于光声效应的新型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展开研讨。

从光声成像技术在可视化血红蛋白方面的独到之处谈起,剑桥大学物理系生物医学物理学教授莎拉·伯恩蒂克,分享以多光谱成像方法揭示肿瘤演变的临床实践。

“兼具光学和声学成像优点,基于光声效应的光声成像,对比度丰富、深层组织分辨率高”,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声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陶超教授强调道。依托与中心科研项目“多模态和混合3D超声/光声成像系统”的部分合作成果,他详细展示了基于光学分辨率的光声显微镜在病理样品检验、小鼠耳微血管图像、开颅脑成像、药物作用成像等场景的应用案例,分享光声-超声双模态显微镜在分辨率和弹性参量指标上的显着优势。据悉,由陶超教授合作的“多模态和混合3D超声/光声成像系统”,目前已进入样机开发和产业化探索阶段。

“汇”生物之智,“绘”健康未来。紧扣本土产业需求与剑桥大学研究优势,自2018年成立伊始,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就将“生物医学与健康医疗”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开展系列研发工作。旨在搭建科研机构与产业企业的沟通桥梁,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交流对接,中心将持续助推提升产学研用融通速率,构建高水平、开放性的国际平台,为生物医疗产业的发展擘画合作蓝图。

来源:医谷网

为你推荐

CDE:晚期胃癌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资讯

CDE:晚期胃癌新药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

胃癌(Gastric cancer, GC) 是我国高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其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分别位列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第 5 位和第 3 位。

2025-02-21 21:19

首款依视路星趣控眼镜于上海眼镜展全球首秀 专为近视管理设计 延缓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资讯

首款依视路星趣控眼镜于上海眼镜展全球首秀 专为近视管理设计 延缓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

依视路星趣控眼镜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镜架,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面部结构和尺寸上的显著差异,尺码范围广,覆盖38号至50号,为3-5岁儿童,6-9岁和10-12岁青少年年龄段提...

2025-02-21 17:33

恒宇医疗完成超亿元融资,加速构建全球领先的血管介入腔内影像学平台资讯

恒宇医疗完成超亿元融资,加速构建全球领先的血管介入腔内影像学平台

恒宇医疗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光学与超声医用成像技术及激光消蚀技术研究的高科技企业。

2025-02-21 14:07

百林科完成A+轮战略融资数亿元,多家投资机构联合投资资讯

百林科完成A+轮战略融资数亿元,多家投资机构联合投资

百林科成立于2021年9月10日,是一家专注于疫苗、抗体药物、重组蛋白、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血液制品以及其他生物制品关键工艺设备与耗材研发和制造的高科技企业。

2025-02-21 13:30

深研生物完成超3亿元B+轮融资,越秀产业基金领投资讯

深研生物完成超3亿元B+轮融资,越秀产业基金领投

深研生物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核心技术与设备的自主研究和开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025-02-21 13:23

阿斯利康以1.6亿美元收购珐博进中国,获得罗沙司他在中国的独家权利资讯

阿斯利康以1.6亿美元收购珐博进中国,获得罗沙司他在中国的独家权利

昨日(2月20日)晚间,阿斯利康在其官微宣布与珐博进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将以约1 6亿美元收购珐博进中国。

2025-02-21 10:20

快速崛起的中国创新药公司,真实生物赴港IPO资讯

快速崛起的中国创新药公司,真实生物赴港IPO

2月18日据港交所披露,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实生物“)递交上市申请书,中金公司为其独家保荐人。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生物科技企业,以创新药物研发为核心,专注于...

2025-02-20 20:57

华东医药经皮肾小球滤过率测量设备获批,有望提供GFR监测新方法资讯

华东医药经皮肾小球滤过率测量设备获批,有望提供GFR监测新方法

2025年2月19日晚,华东医药(000963 SZ)公告,其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申报的创新产品三类医疗器械经皮肾小球滤过率测量设备注册申请获得上市批准。

2025-02-19 19:15

国采中选企业满足一定条件,可变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及生产企业、增加规格包装等,第一批名单发布资讯

国采中选企业满足一定条件,可变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及生产企业、增加规格包装等,第一批名单发布

2月18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部分中选药品信息变更的通知(第一批)》,涉及到5批国采的15个品种。

2025-02-19 18:26

凯米生物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首关,加速肿瘤治疗性疫苗全球布局资讯

凯米生物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首关,加速肿瘤治疗性疫苗全球布局

此次融资将用于加速核心产品SN3001(前列腺癌治疗性疫苗)、SN2001(慢性乙肝免疫治疗疫苗)的全球临床,以及基于SynNeogen®核心技术平台的肿瘤治疗性疫苗产品持续布局。

2025-02-19 13:50

潜在交易金额超12亿美元,石药集团ADC癌症新药达成国际授权合作资讯

潜在交易金额超12亿美元,石药集团ADC癌症新药达成国际授权合作

今日(2月19日),石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巨石生物与Radiance Biopharma达成协议,Radiance Biopharma将获得巨石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抗人类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

2025-02-19 11:21

又一玩家加入,来自恒瑞医药的“近视神药”上市申请获受理资讯

又一玩家加入,来自恒瑞医药的“近视神药”上市申请获受理

近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已经收到国家药监局下发的《受理通知书》,旗下产品 HR19034滴眼液的药品上市许可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

2025-02-19 10:47

国家医保局:医保领域2025年度第一批重点事项清单资讯

国家医保局:医保领域2025年度第一批重点事项清单

2025年底前,全国80%左右统区基本实现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基本实现医保部门与医药企业对集采药品的直接结算,加快推动与医药企业对集采医用耗材、国谈药的直接结算。

2025-02-18 21:14

“悦如初,达新程” 2025特应性皮炎免疫创新学术会议于成都举办资讯

“悦如初,达新程” 2025特应性皮炎免疫创新学术会议于成都举办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在非致命性皮肤疾病中疾病负担位列第一,给患者个人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生理、心理负担,造成长期的社会影响。

2025-02-18 10:58

第九十批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资讯

第九十批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九十批)。

2025-02-17 22:22

拜耳在欧盟申请EyleaTM 8mg治疗间隔延长至6个月资讯

拜耳在欧盟申请EyleaTM 8mg治疗间隔延长至6个月

拜耳已向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交申请,将EyleaTM 8mg(阿柏西普8mg,114 3mg ml注射液)用于治疗两种主要视网膜疾病,即新生血管(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糖...

2025-02-17 19:55

EyleaTM 8mg延长给药间隔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在三年时得到证实资讯

EyleaTM 8mg延长给药间隔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在三年时得到证实

近日,在于美国迈阿密举行的第22届新生血管年会上,拜耳及其合作伙伴Regeneron公布了PULSAR开放标签扩展研究治疗新生血管(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第三年的临床试验结果。

2025-02-17 19:44

备思复(维恩妥尤单抗)联合疗法全国首张处方落地,开启泌尿肿瘤精准治疗新篇章资讯

备思复(维恩妥尤单抗)联合疗法全国首张处方落地,开启泌尿肿瘤精准治疗新篇章

2025年2月17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肿瘤暨黑色素瘤肉瘤内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军教授为一位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开具备思复(维恩妥尤单抗)联合帕博利珠...

2025-02-17 19:38

安诊儿率先融合DeepSeek-R1,升级大模型底座能力资讯

安诊儿率先融合DeepSeek-R1,升级大模型底座能力

2月16日,由浙江省卫健委和蚂蚁集团联合推出的 "安诊儿 "宣布融合DeepSeek-R1,升级大模型底座能力,成为国内首批支持专业推理模型的AI医疗健康应用之一。

2025-02-16 15:46

驯鹿生物CAR-T细胞产品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申请香港上市资讯

驯鹿生物CAR-T细胞产品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申请香港上市

2025年2月14日,驯鹿生物宣布,中国香港卫生署已正式受理其CAR-T细胞产品伊基奥仑赛注射液(FUCASO)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用于治疗既往经过至少3线治疗后进展的复发 难治...

2025-02-15 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