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支持“浙有善育”促进优生优育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指出,浙江计划扩大生育保险支付范围,将分娩镇痛、早孕期胎儿结构超声筛查、胎儿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诊疗项目纳入生育保险支付范围。同时,浙江将制定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等治疗不孕不育的辅助生殖相关技术医疗服务价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适时将其纳入生育保险支付范围。
今年2月,北京市医保局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社保局印发《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京医保发〔2022〕7号)明确,为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费用可控、确保医保基金可承受的基础上,将门诊治疗中常见的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精子优选处理等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按照通知的规划,该政策会在3月26日落地,并适用于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这也是国内首次有地方明确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但到了4月13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回复网友称:经核实,根据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相关规定,按照国家医保局要求,北京市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工作暂缓执行,国家医保局正在对相关政策进行统筹研究,北京市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近年来,由于首次生育平均年龄提高,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影响,国内不孕不育率在持续提升。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和生育率跌至1.3,已进入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行列,而辅助生殖,在一定程度上有望助推我国的人口增长。
辅助生殖技术指采用医疗辅助手段使不育夫妇妊娠的技术,包括人工授精(AI)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衍生技术两大类。根据沙利文的数据,我国辅助生殖市场的刚需正在不断扩大,2017年约有52.7万患者在中国接受辅助生殖服务,预期将于2023年增长至约95.6万名,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0.4%。
当前国内医院开展的辅助生殖基本都是IVF,根据平安证券的分析,目前IVF单周期平均花费约为3.5万元至4.5万元,如果进入医保,医保覆盖约8000元至11000元,将一定程度减轻患者的负担,增加辅助生殖意愿。
为了更好地刺激生育,除了浙江、北京,全国还有多个省份也正在统筹将辅助生育项目逐步纳入医保。
今年2月28日,湖南省医保局曾在官方平台上回复称,在诊疗项目方面,湖南省将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在科学测算、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逐步探索将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3月8日,四川卫健委针对网民建议“补助辅助生殖”的留言回复称,下一步,拟借鉴个别省市做法,会同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将常用的辅助生殖技术进行统一定价,将常见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进一步减轻群众相应负担。
5月16日,湖北咸宁出台12条配套措施支持三孩生育政策,在“规范开展不孕不育诊治”一条中明确对女方年满35周岁、确需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家庭,在市内具有辅助生殖资质医疗机构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费用,按照每户累计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予以报销,所需经费列入各县(市、区)财政预算。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