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评选“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医疗健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2
01/22
21:41
中国科学报 医疗健康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18日在京揭晓。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陈建峰分别发布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报社社长、总编辑赵彦介绍了评选情况。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6月11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悉,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3年全面启动论证,2016年1月批准立项。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历经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阶段,工程任务按计划顺利完成。

2 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6月17日和10月16日,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成功,顺利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开启3个月驻留,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神舟十三号入轨后,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位航天员开启6个月在轨驻留,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3 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淀粉的主要合成方式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来进行。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过程,希望提高二氧化碳转化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提升淀粉生产效率。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一种颠覆性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4 我国超算应用摘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

11月18日在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国际计算机协会将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授予由之江实验室、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他们因基于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的应用“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SWQSIM)获此殊荣。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引入一个系统的设计过程,涵盖模拟所需的算法、并行化和系统架构。该团队SWQSIM应用可在304秒内得到百万更高保真度的关联样本,在一星期内得到同样数量的无关联样本,一举打破“量子霸权”。

5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国际合作组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12个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PeV,拍=千万亿)的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揭示了银河系内普遍存在能够把粒子加速到超过1PeV的宇宙线加速器,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观测时代。相关成果5月17日发表于《自然》。

6 嫦娥五号样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炉

10月19日,中科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主导,通过3篇《自然》论文和1篇《国家科学评论》论文,报道了围绕月球演化重要科学问题取得的突破进展。科研人员利用超高空间分辨率铀—铅(U-Pb)定年技术,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岩屑中50余颗富铀矿物进行分析,确定玄武岩形成年龄为20.30±0.04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延长了约8亿年。

7 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获得新突破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为粮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中科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从而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加作物环境变化适应性。本项研究为未来应对粮食危机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行策略,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相关研究成果2月4日发表于《细胞》。

8 我国研发成功-271℃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4月15日,由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零下269摄氏度)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零下271摄氏度)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可满足大科学工程、航天工程、氦资源开发等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项目的成功实施,还带动了我国高端氦螺杆压缩机、低温换热器和低温阀门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一批高科技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9 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首获证实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团队经过20年追踪研究,发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迄今唯一“超级害虫”烟粉虱,具有一种类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本领:其从寄主植物那里获得了防御性基因。这是现代生物学诞生100多年来,首次研究证实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功能性基因水平转移现象。相关科研成果3月25日在线发表于《细胞》,并作为《细胞》封面文章于4月1日出版。这是我国农业害虫研究领域在《细胞》杂志的首篇论文。

10 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

量子中继和可移动量子存储是实现远程量子通信的两种可行方案。量子中继方面,国际已有研究无法满足确定性发光和多模式复用两大需求。可移动量子存储方面,国际上光存储时间最长仅1分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研制出高性能的固态量子存储器,实现了一种基于吸收型存储器的多模式量子中继,成功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相关成果于4月22日和6月2日分别发表于《自然—通讯》和《自然》。

202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 全球首个“自我复制”的活体机器人诞生

美国佛蒙特大学、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威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生物繁殖方式,并利用其创造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可进行自我复制多代的活体机器人——Xenobots 3.0。它仅有毫米大小,既不是传统的机器人,也不是已知的动物物种,而是一种从未在地球上出现过的、活的、可编程的全新有机体。据悉,该活体机器人或许有助于医学的全新突破。11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2 核聚变向“点火”迈进一大步

8月8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装置(NIF)进行了一项新的实验。NIF的科学家团队重现了存在于太阳核心的极端温度和压力,NIF的强大的激光脉冲引发了燃料丸的核聚变爆炸,产生了1.35兆焦耳能量——大约相当于一辆时速160公里的汽车的动能。这一能量达到触发该过程的激光脉冲能量的70%,意味着接近核聚变“点火”的水平,即反应产生的能量足以使反应持续下去,在无限聚变能源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3 科学家用AI技术破解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和英国DeepMind公司分别公布了多年工作的成果:先进的建模程序,可以预测蛋白质和一些分子复合物的精确三维原子结构,并将这些结构放入公开的数据库免费供全球科研人员使用。而华盛顿大学创建的高精确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程序名叫RoseTTAFold,基于深度学习,不仅能预测蛋白质的结构,还能预测蛋白质之间的结合形式。仅需10分钟,RoseTTAFold就能用一台游戏电脑准确计算出蛋白质结构。相关论文于7月15日分别刊登于《自然》和《科学》。

4 “基因剪刀”首次治疗遗传病

英国伦敦大学研究人员发现CRISPR技术能使一种突变基因失活。研究首次将CRISPR药物注射到一种罕见遗传病(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病)患者的血液中,并发现其中3人的肝脏几乎停止产生有毒的蛋白质。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CRISPR治疗是否能缓解该疾病的症状,但初步数据让人们对这种一次性治疗的效果感到兴奋。相关研究结果5月28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据悉,这项新工作在能够灭活、修复或替换身体任何部位的致病基因方面,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5 史上最冷反物质问世

加拿大国家粒子加速器中心的Makoto Fujiwara团队与合作者在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粒子物理实验室进行了一项名为ALPHA-2的反氢捕获实验,演示了反氢原子的激光冷却,结果将样品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研究人员将反原子的速度降低到原速度的1/10以下。对于冷却的反氢原子,该团队获得的测量精度几乎是未冷却的反原子的3倍。该研究产生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冷的反物质,并使一种全新的实验成为可能。相关研究成果3月31日刊登于《自然》。

6 “芝麻粒”大小心脏模型问世

奥地利科学院生物学家Sasha Mendjan和团队使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培养出芝麻大小的心脏模型,又称心脏线。它可以自发地进行组织,在不需要实验支架的情况下发展出一个中空的心房。Mendjan团队以特定的顺序激活所有参与胚胎心脏发育的6个已知信号通路,诱导干细胞自我组织。随着细胞分化,它们开始形成不同的层——类似心脏壁的结构。经过一周的发育,这些类器官自组织成一个有封闭腔的3D结构,几乎重现了人类心脏的自发生长轨迹。相关研究5月20日发表于《细胞》。

7 科学家利用AI实现两项数学突破

12月1日,一篇发表在《自然》的论文显示,DeepMind公司研发出一个机器学习框架,能帮助数学家发现新的猜想和定理。此前,该框架已经帮助发现了不同纯数学领域的两个新猜想。研究人员将这一方法应用于两个纯数学领域,发现了拓扑学(对几何形状性质的研究)的一个新定理,和一个表示论(代数系统研究)的新猜想。研究人员表示,这是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首次使用人工智能帮助证明或提出复杂数学领域的新定理。

8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构建人类早期胚胎样结构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成功用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诱导出人类早期胚胎样结构。该结构与人囊胚期胚胎具有类似的结构,能正确表达相应的基因与蛋白,并且可在体外发育2至4天,形成类羊膜囊等结构。相关研究成果3月17日刊登于《自然》。据介绍,借助人类早期胚胎样结构,研究人员能深入研究胚胎的早期发育,更加了解人类早期重大疾病造成的流产、畸形儿、女性受孕障碍等现象,并为其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9 激光传输稳定自如创世界纪录

澳大利亚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和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创造了在大气层中最稳定传输激光信号的世界纪录。该团队将相位稳定技术与先进的自导向光学终端相结合,实现了此次最稳定的激光传输。新技术有效地消除了大气湍流,允许激光信号从一个点发送到另一个点,而不会受到大气的干扰。这一结果是用一个通过大气传输的激光系统比较两个不同地点间时间流动的全球最精确方法。相关论文1月22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10 科学家“绘制”最清晰原子“特写”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 David Muller团队捕捉到迄今为止最高分辨率的原子图像。据悉,Muller团队使用叠层成像技术,用X射线照射钪酸镨晶体,然后利用散射电子的角度计算散射它们的原子形状。这些进步使得研究小组能够观察更稠密的原子样本,并获得更好的分辨率。据了解,这种最新形式的电子叠层成像分析技术使科学家可以在所有三个维度上定位单个原子。研究人员还能够发现异常结构中的杂质原子,并对它们及其振动进行成像。相关论文5月21日刊登于《科学》。

医谷网链

全球首个可自我繁殖活体机器人诞生,AI参与设计,已繁殖4代

来源:中国科学报

标签

为你推荐

福建省医保局印发单列门诊统筹支付医保药品目录(2024年版)资讯

福建省医保局印发单列门诊统筹支付医保药品目录(2024年版)

根据2024年6月发布的《福建省医保药品单列门诊统筹支付管理办法(试行)》,为了让参保患者无需住院、在门诊就医也能用上国家谈判药品、享受医保待遇,将适用于门诊治疗、使用周...

2025-04-20 13:34

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医药健康企业有哪些?资讯

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医药健康企业有哪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分为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和中国消费名品成长企业名单。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共包括93个企业品牌和43个区域品牌。中国消费名...

2025-04-20 11:17

携手共绘“个性化近视手术”新蓝图:爱尔眼科与爱尔康启动100家医院全光塑技术战略合作资讯

携手共绘“个性化近视手术”新蓝图:爱尔眼科与爱尔康启动100家医院全光塑技术战略合作

双方将以技术共享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科研协作为纽带,全力推进屈光手术标准化诊疗体系建设,加速前沿技术在临床领域的普及应用

文/ 屈慧莹 2025-04-19 23:35

CDE: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口服中成药内地上市注册审批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资讯

CDE: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口服中成药内地上市注册审批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允许香港、澳门特区本地登记的生产企业持有,并经香港、澳门特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且在香港、澳门特区使用15年以上,生产过程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传统...

2025-04-18 18:54

君德医药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推进创新药械组合平台建设与产品上市资讯

君德医药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推进创新药械组合平台建设与产品上市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首个减重口服器械的注册及生产销售,以及加速多个核心创新药械组合技术平台的产品管线研发进程。

2025-04-18 14:34

礼来首个小分子口服GLP-1RA药物orforglipron 3期临床研究成功资讯

礼来首个小分子口服GLP-1RA药物orforglipron 3期临床研究成功

Orforglipron是首个成功完成3期临床研究的小分子GLP-1类药物,各剂量组平均A1C降幅为1 3%至1 6%

2025-04-18 14:12

WSOPRAS 2025落幕:中国眼整形闪耀国际舞台,李冬梅教授代表爱尔眼科获2027年大会主办权资讯

WSOPRAS 2025落幕:中国眼整形闪耀国际舞台,李冬梅教授代表爱尔眼科获2027年大会主办权

4月10日至12日,世界眼整形重建外科学会(WSOPRAS)2025年国际峰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盛大举行。

文/李林 2025-04-18 09:27

华东医药2024年报出炉,营收超400亿,创新产品密集上市资讯

华东医药2024年报出炉,营收超400亿,创新产品密集上市

报告显示,2024年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9 06亿元,同比增长3 16%;实现归母净利润35 12亿元,同比增长23 7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3 52亿元,同比增长22 48%。

2025-04-17 21:18

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首发AI血压计,开启高血压管理新时代资讯

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首发AI血压计,开启高血压管理新时代

4月11日,在备受瞩目的乌镇健康大会上,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首发AI血压计,作为行业首款搭载医疗大模型的AI血压计,引领家用医疗器械从单一检测工具进化为全周期健康管理解...

2025-04-17 20:34

高非球微透镜设计近视控制镜片6年临床试验结果发布资讯

高非球微透镜设计近视控制镜片6年临床试验结果发布

依视路星趣控亮相上海国际眼科和视光技术及设备展览会

2025-04-17 17:39

又一款常用药物被暂停采购资格资讯

又一款常用药物被暂停采购资格

近日,上海阳光采购网发布通知,因未按要求调整药价,自2025年4月15日24时起暂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盐酸地芬尼多片(25mg*12片 板 盒,铝塑)采购资格。

2025-04-17 15:29

超16亿元,达仁堂“清仓”中美史克资讯

超16亿元,达仁堂“清仓”中美史克

日前,达仁堂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分别向赫力昂(中国)、Haleon CH SARL(简称“赫力昂(英国))转让所持有的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简称“中美史克”)4 6%股权份额、7...

2025-04-17 15:08

上海发布10款重点监控品种资讯

上海发布10款重点监控品种

根据上海此前发布的相关规则,医疗机构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在阳光采购平台采购药品是,“红黄绿线”议价将实时提醒采购产品的价格是否存在问题,从而保证临床需求,并避免不合理调价。

2025-04-16 22:15

医保落地!玛伐凯泰为梗阻性 HCM 患者带来全“心”希望资讯

医保落地!玛伐凯泰为梗阻性 HCM 患者带来全“心”希望

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玛伐凯泰是全球首创且目前唯一获批用于HCM的创新治疗药物

2025-04-16 20:09

港股18A首例创新药企合并案落地:亿腾医药反向收购嘉和生物资讯

港股18A首例创新药企合并案落地:亿腾医药反向收购嘉和生物

亿腾医药与嘉和生物-B(06998 HK)的合并交易正式进入上市申请阶段。

2025-04-16 14:52

马斯克称今年将首次在人体植入“盲视”设备,让失明者重见光明资讯

马斯克称今年将首次在人体植入“盲视”设备,让失明者重见光明

4月初,马斯克在多个场合宣布,公司计划于今年底首次在人体内植入名为“Blindsight(盲视)”的脑机接口设备,目标是让完全失明者重见光明。

2025-04-16 14:28

万泰生物净利暴跌九成的背后资讯

万泰生物净利暴跌九成的背后

作为前“中国首富”钟睒睒旗下的公司,万泰生物的2024年业绩表现,未能再续写往昔的 “造富神话”。

2025-04-16 12:22

诺令生物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加速出海步伐和多元化产品布局资讯

诺令生物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加速出海步伐和多元化产品布局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便携式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仪”的产能扩充、全球化推广,以及围绕NO缓释与发生技术的创新管线研发

2025-04-15 17:12

扬帆出海正当时:Cytiva 为中国生物药企绘制全球合规航海图资讯

扬帆出海正当时:Cytiva 为中国生物药企绘制全球合规航海图

峰会聚焦法规解读、国际监管环境、中国生物药企业出海案例等关键议题,通过专家分享和深入解读,为中国生物药企提供全球化战略指导和合规支持;

2025-04-15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