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可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还能让医生的价值最大化,绝对是个好事。可目前如果我们医院有哪个医生向我提申请,我不会批准。”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委员在谈到医生多点执业时说。
持类似观点的不止史大卓一个,医药卫生界郑静晨、王建业、林绍彬三位身为公立医院院长的政协委员同样表示,医生多点执业是一个发展方向,但从现实来看,只要医生还是“单位人”身份,多点执业推广就有相当难度。
从2009年的新医改方案提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时间已过5年,如何让这项措施“叫好又叫座”,尽快惠及百姓呢?医卫界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医生想出去医院不情愿
“不是我想拒绝医生多点执业,只是现在实行起来确实存在很多障碍。”史大卓坦言,对于医生多点执业,医院并没有明文禁止,大家就是心照不宣。
大医院的医生全国各地“走穴”,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可为什么这种“走穴”不能公开化和合法化?史大卓表示,多点执业不同于偶尔出去会诊、“飞刀”,而是定期到其他医疗机构出诊,这就涉及到“权、责、利”等多方面的问题。目前三甲医院的医生都在超负荷工作,再去多点执业,身体健康和工作质量很难保证。“更何况,各个医院都存在竞争,你到另一家医院坐诊,带走了患者,势必会影响所在医院的效益。”
“你到另一家医院执业,去多长时间?一个月当中的一周,还是一周当中的几天?这些问题都需要协调。”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委员表示,作为院长,他必须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多点执业的医生基本上都是医院的专家、骨干力量,他们不仅要给患者看病,还要搞科研、带团队,这些都要纳入考核,你不在单位认真工作,能完成任务吗?”
史大卓还表示,从整体来看,目前医生多点执业的土壤还不够丰厚。因为作为一个优秀医生,收入只是他考虑的一个方面,更多的还有其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度。显然,在这些方面,非公立医院难以提供。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