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各地患者涌入大城市就医的现状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明确了公立医院改革的任务。但如何厘清各方利益关系,均衡公共医疗资源分配,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中国医疗公平性全球倒数第四的尴尬与悲哀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正面临尴尬境地: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倒数第四位。两个截然相反的排名道出了目前中国在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困惑。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完成的一份针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必须变革。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的参与者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曾指出,正是由于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过多地利用了市场化机制,才导致了现有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局面,使得处于高端的城市大医院发展越来越快,而低端机构,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城市社区医院等逐步萎缩,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
政府缺少必要的投入和干预是造成中国有限的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在2006年中国高峰论坛上说,目前中国政府在总体医疗费用中的公共投入仅为17%,而美国政府至少投入了总需要的45%,几乎是中国的三倍。在中国有一些医疗卫生功能难以实现就是因为没有政府的资金。
群众看病贵、看病难是年年两会上的一个热点难点话题。但说来说去一直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因为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意让利给全民,任何有利于全民的医改方案都不能出台。以至于中国20多年来在医疗卫生领域实行的市场化机制导致了政府职能逐渐弱化,公共财政投入日益减少,其直接后果一方面造成医疗费用不可遏制的上涨,另一方面使得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为扩大收入转向发展昂贵的专科治疗性服务。
卫生部也坦承,如果中国医疗卫生机构的这种“趋利”趋势不加以控制,未来中国几代医生可能就会彻底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做好医疗服务,不知道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应该具备起码的良心和良知。
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 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怎样破解
随着“医改”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然而,大城市和地方之间医疗资源供应缺口和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因此,外地人涌入大城市看病就成了当前人们就医中的一个大问题。
以北京市为例,2010年,每千人口拥有床位5.29张、9.75名卫技人员、3.79位执业医师、3.84位注册护士。除注册护士外,全部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但三级医院里依然是“一号难求”,拥挤不堪,而很多社区卫生机构和一、二级医院则是“门可罗雀”。另据统计,大医院里外地就医患者约占60%。
这就说明,我国看病难问题源于区域间和三级医院服务网络间的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很多省会城市大型公立医院盲目扩张,这也在加剧了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均衡。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工作量分别占全国的16.8%和29.2%,虽然服务人数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有所增加,但4.8日的平均住院天数和60.6%的病床使用率均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国家应制定科学的区域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医疗卫生资源,加强综合调控,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点加强西部薄弱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成卫生资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规模数量日趋科学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只有持续深入地从体制上加以改革,才能真正解决“看病贵、看病难”这一老大难问题。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优化公立医院地区布局,特别需要加强对城乡统筹薄弱地区的公立医院建设。
在此基础上,国家应加快建立规范严格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制定适当的调控政策,如对中小医院接诊给予补贴,降低基层医疗机构起付线,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等,促成基层首诊,真正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和乡村,合理分流病人,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来源: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