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更努力工作才保30年后养老水平
刚满而立之年的“80后”是否该考虑养老的问题?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现在在职的一代人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才能确保30年后的养老水平。而对政府而言,养老金改革则需要分步走和推行“组合拳”。
上海财大高研院的课题组在半年内通过大规模时代交叠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人口快速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宏观影响,日前发布《未富先老下的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宏观影响和政策选择》报告,得出了养老改革需分步走和组合拳的路径。
除了国家政策的调整,课题组负责人、经济学院副教授何晖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强调了个人养老计划的重要性,因为根据目前的养老金收益比例中,有一部分是参照社会平均工资,还有一部分是个人平均工资,一旦个人退休,其平均工资就被固定在过去较低的数额,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养老收入的总体水平肯定越来越低,这就需要个人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工资收入并适当储蓄或者增加其他理财计划,否则难以保持在职时生活水准。
政府养老责任在递减
上述课题组通过考察近20年的养老金替代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发现,1997年之前它达到80%,1997年后就只有60%,2005年至今,这个替代率就逐渐逼近40%。
何晖说,从养老金替代率的降低以及养老金收益的基准公式都可以发现,政府在养老方面承担的责任是在递减。一个流传的说法是:以前提倡政府帮养老,后来提倡养老不能靠政府,现在是提倡养老靠自己。
课题组模拟了养老完全彻底靠自己的“养老金私有化方案”——将现有的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完全转变成依赖个人储蓄的积累制。但结论却让人意外,那就是这种方案虽然让政府方面没有了养老的负担,但社会福利并不一定得到改善甚至可能恶化。
何晖解释说,人们养老完全靠个人储蓄,将会导致社会资本大量增加,实际利率快速下降,造成经济的动态无效率,使得老年人无法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虽然政府没有了财政负担,但社会福利(与当前的养老政策相比)却下降了8.81%,相当于社会消费减少了8.81%。“虽然西方一些国家采取了这种模式,但是中国并不适用。”
为此,课题组又分析了“双轨制”并轨、放开二胎政策以及延迟退休三种模型,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改革分步走和打出组合拳。“考虑到实施改革的阻力,可以先行放开二胎政策,继而采取延迟退休政策,最后考虑‘双轨制’并轨,这就是一个组合拳。”何晖如是说。
官员福利始终高于职员
尽管从经济学角度上说,放开二胎政策(生育率增加50%)让社会福利提高2.96%,延迟退休5年提高社会福利1.28%,而“双轨制”完全并轨社会福利提高0.7%,但是何晖依然看重“双轨制”的并轨,“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福利差距在缩小,这可以显着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
换句话说,“双轨制”并轨最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按照阻力最小的“收益并轨方案”,即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缴纳养老金,但退休后发放养老金与企业职工完全一样。这时,这些职工退休后拿到的养老金会降低11.32%,而企业职工福利上升1.62%。
考虑到福利下降如此之多,这种改革可能会遭到公务员、事业单位系统的反对,但是,如果按照“税收并轨方案”(享有目前的养老金替代率,但是退休前需要交养老金),这种福利会下降13.05%;而按照“完全并轨方案”(按照目前企业职工缴纳和发放养老金),福利下降23.42%。
所以,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副教授、朱东明也对本报记者强调,两害相权取其轻,相对这三种可行的方案,还是“收益并轨”更容易被接受。“尽管看起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水平比之前都有所下降,但是改革后,他们的福利水平仍然要高于企业职工的福利水平。”
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何晖也说,从操作策略上说,要推行哪怕是让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福利受损最小的改革,也可能需要给予他们适当的补偿,比如提高他们目前的工资水平,或者增加职业年金的投入,换取他们支持“双轨制”改革。
另外,对于延迟退休方案的争议,课题组至少对一个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很多人担心延迟退休后老年人可能挤压年轻人的工作机会。但是最后的结论是: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后,即使社会失业率从目前的4%升高到7%,社会福利仍然是改善的,而且,延迟退休5年长期来看只会使失业率上升0.4个百分点,对就业市场基本没有影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