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5月4日),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由于平安好医生是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主体移动应用,由此,以下称其为平安好医生)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成为今年的互联网医疗第一股,上市开盘股价为57.3港元/股,最高价为58.7港元/股。
昨日,平安好医生发布公告称,此次IPO获上限定价,发售价为每股54.80港元,扣除包销费用、佣金及估计开支后,全球发售收取的所得款项净额约为85.64亿港元、约合11亿美元(假设超额配股权并未行使),是今年截至目前港股最大规模的IPO。
对于募集资金的具体用途,平安好医生方面曾表示:拟将募集资金净额40%用于业务拓展;30%用于投资、收购境内公司及与境内公司的战略合作以及海外拓展计划;20%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及人工智能助力及其它技术的发展;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一家仅仅成立四年的公司,在还未盈利的情况就实现了上市,在加上其背靠“平安集团”这棵大树,其“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从成立伊始就备受关注。
据之前平安好医生的发布的招股书显示,2015年至2017年,好医生的注册用户数分别为3030万、1.32亿及1.93亿,其中月活跃客户数量分别为560万、2180万及3290万,在线咨询量分别达到4万次、18万次及37万次,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如此亮眼的用户数据通过什么渠道获取?
据了解,平安好医生通过两条路径来保证平台的用户量和活跃度:一是平安集团种子用户的内部转化,二是高额的推广费用投入。
平安集团拥有广泛的用户数量,在2017年的一篇新闻报道中,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孙建一透露,2017年上半年,平安的个人金融客户达1.43亿,互联网用户4.03亿。购买了平安保险的客户,在客户端内都导入了平安好医生的端口,通过平安金管家等平安系应用接入平安好医生的用户,成为其重要的种子用户来源。
第二个途径是持续的外部营销、推广活动,平安好医生于2015年底开展了“步步夺金”推广活动,采用“邀请”机制来推动用户规模的扩张,引起了应用病毒式传播。一年时间,注册用户数从3000万增长到1.3亿。
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随之带来的是营业收入的连年增长,根据之前平安好医生预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平安好医生的收入分别为2.787亿元、6.015亿元、18.68亿元,2016年同比增长115.8%,2017年同比增长210.6%,主要通过家庭医生服务、消费型医疗业务、健康商城业务、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动业务四大主营业务进行盈利。
但比较尴尬的是,虽然营收连续增长,但由于成本增幅超过营收增幅,平安好医生自成立以来却持续亏损。2015年、2016年、2017年,平安好医生分别净亏损3.237亿元、7.582亿元、10.016亿元,三年共计亏损超过20亿元,平安好医生在招股文件中也坦言,预计2018年将继续产生“大额亏损净额”,未来也许也会继续出现亏损以及负经营现金流,对于于亏损原因,平安好医生表示,由于仍处于变现的早期阶段,并且继续产生重大的销售及营销费用以及管理费用。平安好医生预期用户营销成本将由于加大对于推广、广告、提高用户参与度的激励措施,以及推广新产品及服务的营销活动投入而进一步增加,并于中期逐步下降。
换句话说,对于盈利,平安好医生没有明确时间表,依然要投入大量成本去获取用户。
此外,根据招股书显示,平安好医生前五大客户是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银行、平安健康险及平安惠普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前五大客户均为平安的附属公司或紧密联系人,这也是受到很多质疑的地方,有业内人士对此指出:平安好医生未来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在业务上,要减少对集团及兄弟公司的依赖程度,拓展第三方客户来源。
还有投资人士表示:平安好医生背靠“平安集团”是一个优势,也是其他互联网医疗企业无法复制和比拟的,但如果想在医疗领域做扎实的话,还需要落地做很多医疗服务,吸引流量和建立信任,让用户更主动地使用它的医疗产品,而不是仅靠被动地成本投入去获取用户。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