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医界》编发了一篇《蔡江南:中国医疗的最大痛点是医生》,是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在一次会议上的演讲稿整理而成。
在会上,蔡江南教授提到,在中国200多万的执业医生当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只占了一半多一点,有接近一半的医生只有大专、中专,甚至是高中和高中以下的教育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让病人到基层去看病,我想医生的能力还是缺乏的,所以病人没有办法来信任基层医生,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政府仅仅在硬件上投钱,买设备和盖房子,而医生的情况没有大的变化,中国的分级诊疗是难以取得结果的。”
然而,一位网友留言对该数据表示疑义:现在没有研究生学历,医院根本不要吧,你说的是过去几十年的情况吧,过去很正常,因为以前教育不发达,计划性招生,能考大专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孩子了。
那么,中国执业医师数量到底是多少,而学历构成究竟是怎样的呢?《看医界》小编查询《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对这一数据做了整理,以此一窥中国医疗行业的人才困境。
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中国执业医师数量为265万,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为54万,下表中统计的是执业医师学历构成(年鉴中村卫生室统计的是执业助理医师):
县医院十年招不来一个本科生
不得不说,这样的人才构成比例,真的不能怨中国患者“不认和尚只认庙”,病人盲目迷信大医院,是有现实原因的。
基层本科学历的医生有多缺?福建省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徐志銮曾经感慨,“我们三明市的一个县医院,十年没有招到一个本科生。”。
而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则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当下无奈的现实:“中部地区某省的一家附属大学医院,拥有的博士毕业的医生占到了全省总数的一半。也就是说,这个省所有的博士医生,有一半都集中在这一家医院。”
事实上,业界一直认为近年来,医疗界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大医院“吸走”了优质的医疗人才,越来越满负荷运转,基层则愈加举步维艰。
医生就业制度改革是关键
对于如何解决中国医生问题,蔡江南教授从医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上提出了两点意见。
一个是落实医生的多点执业,特别是对于公立医院当中现有医生的存量,要推动多点执业,虽然这些年卫计委一直在鼓励,但是存量的改革非常困难。
第二点是增量的改革,就是鼓励医生开办诊所,特别是鼓励民营医生诊所的开办。目前政策上这个门还是关得非常紧,而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医生诊所密度是非常高的,所以将来的分级诊疗,应该鼓励社会多元化来办医生诊所,医生只要有执业资格就可以没有障碍去办自己的诊所。
“医生的就业制度是解决医生问题的关键,医生的多点执业和创建更多的医生诊所,是我们改革的途径。还有诊所和医生集团的发展,结合互联网的创新,也许是推进我们这个问题上改革的一些重要的手段和抓手。”
鼓励医生自由执业,释放优质医生资源
实际上,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的医疗境况与目前的大陆非常相似。当时,台湾的公立医院数量占九成,优质的医生资源也集中在大医院,不愿意出来。
据台湾铭传大学医疗资讯与管理学系教授李安仁教介绍,1985年前后,台湾鼓励医生自由执业,比如医师到偏远地方开诊所,政府发补助支持,医院也必须作为“后援团”,安排转诊等事宜。如今,台湾民营医院床位占七成左右,公立三成。台湾医师在民营医院执业的比例超过七成。
“三甲大医院不要怕没人。”曾任台湾荣总医院副院长的李安仁说,荣总每年招聘200~300名住院医师,经过5年培养成主治医师(台湾医师分为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两级),但荣总容纳不了那么多人,鼓励有闯劲的年轻医生走出去。这样医生资源才能扩散出去,达到均衡的目的。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医生生产力不能得到有效解放,优质医生资源不能真正下沉,社会办医不能够真正发展壮大,分级诊疗目标的实现或将遇阻。
来源:看医界
作者:子叶
来源:看医界 作者: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