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放弃百货零售,专注于医疗服务的决心很大。此前与王府井重组失败后,近日其又找了新的接盘方。
近日,国际医学(000516,SZ)发布公告,将向银泰百货有限公司出售开元商业100%股权,交易价格为33.62亿元,交易标的包含开元商业持有的汉城湖旅游65%的股权。而银泰股份的控股方即阿里巴巴。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医学此次出售资产为该公司仅剩的非医疗资产。2017年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开元商业资产总额为19.44亿元,占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33.34%;资产净额为4.97亿元,占上市公司资产净额的13.75%。国际医学完成此次交易后,业务将完全转型到医疗上。
国际医学曾公告称,其转让开元商业的目的是为了集中资源来支持医疗服务业务发展。
此前,健康点曾经对A股上市公司跨界医疗领域的情况进行过盘点,近两年来,约有上百家上市公司跨界投身医疗健康行业,其中跨界医疗服务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房地产公司进行跨界最积极。但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跨界表现不甚理想,融资、政策壁垒以及内部意见不统一成为了阻碍上市公司转型医疗服务业务的“玻璃天花板”。
7年前就布局医疗业务
实际上,国际医学并非赶上近两年“大健康热”才考虑跨界到医疗服务领域,早在2011年国际医学就开始试水医疗业务。
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自1993年上市以来,国际医学的主营业务一直是百货零售,直到2011年国际医学以2.97亿元全资收购西安高新医院有限公司后,才开始布局医疗服务业务,西安高新医院为全国首家股份制三甲民营医院。
国际医学转型医疗服务业与百货零售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不无关系。近年来受电商、购物中心等新渠道、新模式兴起的冲击,线下实体零售百货业务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但由零售商转型为办医院、开诊所的医疗服务提供商,中间存在相当高的门槛,医护人员获取、医疗管理经验、政策壁垒、患者获客样样都是转型成功路前的“拦路虎”。
国际医学此前7年时间虽收购医院“涉水”医疗及医药服务,但仍未剥离零售业务资产,百货零售业务贡献了很大部分的收入和利润,这个的营业收入一直占国际医学总营业收入的80%以上。直到2016年,国际医学才考虑剥离零售业务,“全身心”投入到医疗业务。
由业务发展情况来看,2016年后国际医学确实面临了关键的转型期。其零售业务虽然维持了较大的营收和利润体量,但整体增长疲软,并在2016年出现了业绩下降情况,且零售业务的毛利率较低,基本维持在15%左右,而医院业务则基本维持在25%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医学2011年收购而来的西安高新医院本身比较特别,其在收购前已有10年的运营历史,积累了一定的医护资源、管理资源以及患者资源。因此在收购初期,西安高新医院营收及毛利润表现很好,增长迅速,但从2015年起西安高新医院利润增速开始明显下滑。
西南证券研报分析,西安高新医院2015 年出现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新增科室投入及羊年新生儿下降对医院妇产科收入的影响。但2015年后,医院业务营收及毛利增长还是呈现疲软状态。
盈利存挑战
这种后劲不足的情况不仅体现在医院业务上。2014年,国际医学以2.7亿元现金购买了北京汉氏联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生物”)34%的股票,由此进入干细胞产业中,并与医院业务形成业务协同。
联合生物于2015年12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交易,其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实现净利润2075.69万元、-1,799.93万元及10211.79万元(包含15468.68万元资产处置收入,剔除后为亏损)。联合生物在首年盈利之后连续两年处于亏损状态,干细胞业务并未和医院业务形成正向协同。
尽管如此,国际医学并未放慢对医疗健康上下游进行扩张的尝试,分别在保险、医院、基层医疗健康服务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布局。
2016年3月,国际医学出资2亿元与陕西东岭工贸集团、深圳市高特佳投资等9家企业参与发起设立君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尝试进入保险领域;医疗服务方面,国际医学发起西安高新医院二期项目,将原医院床位规模由760张拓展到1000张,以期扩展老院规模解决医院负荷过重问题,而两家在建新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及商洛国际医学中心项目部分楼已经到封顶阶段;基层医疗服务方面,国际医学出资500万设立公益性质非营利医疗机构西安高新区蓝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出资1116万元与西安近现代研究所合作设立非营利医疗机构西安高新医院二〇四医院,试图借助非营利模式打通与基层卫生的联系。蓝博社区全面开展预防接种、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工作,并获得(2016年)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约129.5万元。
在此之外,国际医学设立了相当数量的子公司,包括眼科、口腔、临床检验医学等多个中心,剩余承诺投资款达到8.75亿元。国际医学业务布局如火如荼开展,但无法掩盖完成零售资产剥离之后,相当长时间内主要还是要由西安高新医院贡献利润的现实:与西安高新医院情况不同,无论是在建的商洛、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还是未来可能推进的延安、洛阳国际医学中心,都是新建医院,并没有10年的业务运营积累,这意味从投入到真正盈利的时间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显然,国际医学剥离资产后所得的30多亿元资金无疑将会投入到医疗项目中去,医疗本身是个“慢”行业,未来国际医学如何在业务转向的同时保证盈利?这无疑是所有跨界医疗健康领域公司的面临的共同挑战。
来源:健康点healthpoint 作者: 高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