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维生素D吗?
看到上面这个问题,许多读者可能都会感到一丝的不屑。不就是VD吗?除了预防骨质疏松和佝偻病,改善我们的骨骼健康,它还能干啥?
近日,来自日本东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公共卫生科学流行病学与预防组的Taiki Yamaji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涉及14万人近2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发现,血浆VD水平与癌症风险呈显着负相关。这一发现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1]。
具体来说,Yamaji教授发现,在排除一系列干扰因素后,相比于血浆VD浓度最低的那组,浓度最高的人群(其实也就是正常水平),其总体癌症发生风险降低了22%。其中,VD水平与肝癌风险关系最为密切,表现为,血浆VD水平最高的那组,其肝癌风险降低了55%。特别地,对于肝炎人群来说,高浓度VD组的肝癌风险降低了80%。
说到VD,几乎人人都有耳闻。但应该很少有人对VD有深入地了解。
VD是所有维生素家族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它虽然叫做维生素,但它本质上是一种激素,甚至有科学家认为它还可能是一种细胞因子。
由于VD是一种来源于食物的必须营养物质,同时对于维持我们正常的生理功能不可或缺,因此人们把它称为维生素。但是在人体内,它主要是在紫外线照射下由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然后随血液运行到全身发挥作用,所以,它本质上还是一种类固醇激素。
多年来,我们对于VD的认识一直停留在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上。同时,由于过去某些谣言说VD毒性很大,很容易引起高血钙、肾结石及器官钙化等严重不良反应等。许多人在应用VD时都如履薄冰。
事实上,VD的益处远超我们的想象。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医学实验都表明,除了预防骨质疏松,VD还具有促进肌肉组织蛋白质合成改善肌无力和肌肉疼痛、促进癌细胞分化和凋亡降低癌症发病风险、抗炎降胆固醇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促进胰岛素合成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以及预防自身免疫疾病和传染病等一系列的功能[2-6]。
更重要的是,早在1999年,多伦多大学的VIETH教授在收集了大量的文献后,发现过去泛滥于医学界的VD具有高毒性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在他收集的所有文献中,即使每天补充10000单位(推荐剂量每天600单位)的维生素D,也没有发现一例中毒的病例[7]。并且,随后的临床研究也表明,即使连续5个月每天补充10000单位的VD,实验者仍旧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只有超过50000单位时,才“有可能”出现过量症状[8]。
所以,关于补充VD中毒这一问题,大家不要再相信。
下面回到正题,说说VD与癌症,这也是最引人关注的部分。
虽然,在早期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大部分研究都发现,VD与癌症的发生呈负相关,同时这也得到了分子医学理论的支持。但是,流行病学调查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总有一些调查,它会出现相反的结论[9]。
在Yamaji教授看来,这可能与这些研究所涉及的人数以及癌症病例相对较少有关。因此,Yamaji教授重新设计了一项亚洲地区最大规模的队列研究。
从1990年开始,Yamaji教授通过对参与JPHC计划的共140420名参与者进行了筛选,其中有49011名参与者自愿捐献了10ml静脉血。通过对这些参与者的血液进行分析,Yamaji教授在获得人群基线VD浓度的同时,又剔除了一部分已经患有癌症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最终包括33736名参与者,并根据基线VD浓度将这些人群分为四组。
通过对这四组人群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Yamaji教授发现,在20年的随访期间,共有3301例癌症病例发生。这也意味着,这一研究是迄今为止癌症发病数最多的队列研究(此前最多只有2500例)。
总体而言,较高的血浆VD浓度与总体癌症风险呈负相关。即使在排除了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等一系列因素后,相比于血浆VD浓度最低的人群(36.3nmol/L),血浆VD浓度最高的那组(75.9nmol/L),其总体癌症风险仍旧下降了22%。
同时,包括胃癌,大肠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在内的所有癌种,其发病风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地,肝癌,肺癌以及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降低的最多,分别为55%,28%以及36%。
并且,对于那些患有乙肝或丙肝的人群来说,高浓度维生素D伴随的发病风险更低。具体来说,在排除肝炎本身的干扰之前,相比于低浓度组,血浆VD浓度最高的那组,其肝癌发病风险降低了60%,而在排除肝炎的影响后,这一数值上升到了80%。这也意味着,肝炎患者或许更需要补充VD。
总的来说,这一研究表明,血浆VD浓度较高与后续癌症风险较低密切相关,特别是肝癌。同时,它还为VD预防癌症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资料:
1.Budhathoki S, Hidaka A, Yamaji T, et al. Plasma 25-hydroxyvitamin D concentratio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total and site specific cancers in Japanese population: large case-cohort study within Japan Public Health Center-based Prospective Study cohort[J]. BMJ, 2018, 360: k671.
2.Michael Y L, Whitlock E P, Lin J S, et al. Primary care–relevant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falling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evidence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0, 153(12): 815-825.
3.Lappe J M, Travers-Gustafson D, Davies K M, et al. Vitamin D an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reduces cancer risk: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7, 85(6): 1586-1591.
4.Wang L, Manson J A E, Song Y,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vitamin D an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in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0, 152(5): 315-323.
5.Alvarez J A, Ashraf A. Role of vitamin D in insulin secretion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for glucose homeosta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10, 2010.
6.Merlino L A, Curtis J, Mikuls T R, et al. Vitamin D intake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esults from the Iowa Women's Health Study[J].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2004, 50(1): 72-77.
7.Vieth 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25-hydroxyvitamin D concentrations, and safet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999, 69(5): 842-856.
8.Kriegel M A, Manson J A E, Costenbader K H. Does vitamin D affect risk of developing autoimmune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C]//Seminars in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Elsevier, 2011, 40(6): 512-531. e8.
9.Skaaby T, Husemoen L L N, Thuesen B H, et al.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25-hydroxyvitamin-D levels and the incidence of specific types of cancer[J].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Biomarkers, 2014: cebp. 0007.2014.
来源:奇点网 作者:朱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