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第二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闭幕式上,CDS主任委员贾伟平教授对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指南”)进行了解读。
他表示,新指南的一大突出特点是:“中国指南,中国证据,中国实践”,尽可能采用国内最新研究资料,将国内新上市的药物纳入指南,降糖治疗流程实现与国际接轨。
此外,新指南还在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药物及手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特殊情况等四大方面作了重要修改,并新增了糖尿病与中医药方面的内容。
那么,新指南与既往指南相比,究竟有哪些主要更新?
1.纳入最新的中国人群研究证据。
2.按照中华医学会指南制定规则,每章节前增加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表述为:
证据级别A: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
证据级别B: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级别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3.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与2013年版指南相同。对老年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进行了全面修订,便于分层管理和个体化治疗。
4.血脂和血压控制目标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血脂和血压控制目标分别与国内相关学术机构(最新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保持一致,并由心血管专科医师撰写相应章节:血脂一级预防控制目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二级预防控制目标为LDL-C<1.8 mmol/L;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
在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方面,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降血糖、降血压、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等综合治疗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本版指南修订了伴高危心血管病变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年龄为≥50岁。
5.制定降糖药物治疗流程图的重要依据依然是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但降糖药物治疗流程图改为单药、二联、三联、胰岛素治疗;进一步突出二甲双胍的地位。
二联治疗区分口服药和注射类药物,方便基层医生。二联治疗时可以选择多种药物,包括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鉴于预混胰岛素多次注射与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多次注射方案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相似,因此该二种方案可以互换。此外还更新了各种降糖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证据,将国内新上市的降糖药治疗证据写入指南。
6.妊娠糖尿病合并高血糖状态的表述更准确:
a. 妊娠期糖尿病(GDM):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但血糖未达到显性糖尿病的水平:孕期进行75 g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血糖5.1~<7.0 mmol/L,OGTT 1 h 血糖≥10.0 mmol/L,OGTT 2 h血糖8.5~<11.1 mmol/L,符合上述任何一项标准即可诊断GDM。
b. 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vert diabetes mellitus,ODM):孕期任何时间发现且达到非孕人群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或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
c. 糖尿病合并妊娠(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PGDM):指孕前确诊的1型、2型或特殊类型糖尿病。
7.糖尿病流行病学继续采用WHO糖尿病(1999年)标准。
2007~2008年,CDS在全国14个省市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0年及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9.7%和10.4%。
8.重视传统医学的价值,增加《糖尿病与中医药》一章。首次纳入了符合证据级别要求的糖尿病与中医药治疗的相关内容。
参考来源: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年1月。
来源:国际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