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有一个往年特别不起眼的数字,今年却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当中的医疗保健。
2017年,医疗保健的居民消费价格全国平均较上年增长了6%。其中,城市地区增长了6.8%,农村地区增长了4.2%。这个涨幅遥遥领先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增长幅度,以及其他领域价格的增长幅度。
来源国家统计局
笔者又查询了2007年以来十年的医疗保健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整体上看,这个领域的价格涨幅一直非常稳定的保持在1-2%的水平。而价格涨幅开始加速则是在2016年,当年的涨幅是3.8%,城市地区已经达到了4.4%。
通常情况下,涨价都是很让人反感的,比如房价。但此次医疗领域的涨价却非常特别,也非常复杂。因为它既预示着我国医疗服务领域多年来扭曲的价格体系正在得到纠正,但另一方面又很有可能增加本已开始变得沉重的医疗负担。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价格的体系是扭曲的。体现医生劳务的价格很低,且长期不正常的维持在低水平上。这导致了医院、医生只能靠大处方、大检查来获得价值补偿,出现了所谓“以药补医”的问题。
最近两年,医改决策层强力扭转这一局面。一方面是取消药品加成,两票制挤压价格水分;另一方面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提高了体现医生劳务的价格。比如挂号费,很多地方都从几块钱、十几块钱,涨到了几十块钱,甚至上百块钱。
这应该也就是最近两年医疗保健价格涨幅提速的主要原因。但从不同角度来看,这样的涨价可能是件好事儿。
首先,开始扭转以药补医的格局,让医疗服务的价格更多体现医生的劳务价值。
第二,间接利好民营医院。因为民营医院基本对标公立医院定价,公立医院服务价格的提升,间接也给民营医院价格的提升增加了空间。
过去20年,美国医疗服务的价格一骑绝尘
但医疗涨价带来的风险同样值得高度重视。
首先,价格能够快速上涨,说明供不应求的问题还非常突出。
第二,涨价进一步增加了医疗控费的压力,也进一步增加了医保基金和患者就医的压力。
医疗价格快速上涨意味着维持大医院主导的局面已经不可能,分级诊疗必须实现。而费用增长的压力,也给成本、价格都更低的数字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来源:健康智汇 作者: 胖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