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医生是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职业,对于医学这门实践学科来说,这话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正确的,一个医生的成长需要很长的年限,年资越老意味着经验越丰富,病人们也倾向于找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特别是在教学医院里的老教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很多病症在看到病人的那一刻就能大概知道病人所患什么病,这是令年轻医生佩服的“眼力”,再通过简单的问问病史,一般的病症基本十拿九稳。
在我们医院,陈教授的皮肤科初诊一向妙趣横生。早上八点半,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已经在初诊室内各就各位,住院医师的工作是写病历,实习医师是抄药单。在这个网络媒体发达的年代,陈教授依旧保持着多年养成的阅读纸质报纸的习惯。科室里的下级医生每天都为陈教授准备了一份报纸,因为陈教授往往只需看病人“一眼”,就可下诊断,他这“一眼”就够其他年资低的医生忙得团团转,所以为他准备了一份报纸,好让他打发时间。
时钟指针对准八点半,皮肤科走廊准时响起了陈教授中气十足的声音,几十年如一日。陈教授虽年已近55岁,但平素身体健康,精神矍铄。陈教授身后跟着几个下级医生,一边往科室办公室走,一边和下级医生交代医嘱以及解答下级医生遇到的问题,声音洪亮,响彻皮肤科那偌大的走廊。每天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我们医院皮肤科的一大特色。在皮肤科里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每天早上,护士站的护士们远远听到陈教授的声音,就知道到点去给病人换药了;下级医生听到就知道该翻病历去查房了,时间不早不晚刚好到点,这就是老派教授的典型作风。
随着一阵“哒哒哒”的脚步声,高高瘦瘦的陈教授打开办公区的自动玻璃门,进门的第一件事先让把守第一关的五个五年级见习学生交病历过来,陈教授习惯性翻开当天的报纸,和周围医生谈了一下国际局势。很快一个见习生带了第一位病人进来,病人就坐在陈教授对面的小椅子,双手挽起两个裤管,露出有着皮肤病变的两腿:“医生你看我这腿是怎么一回事儿?”
陈教授挪开报纸,看了病人的两腿“一眼”:“会不会痒?”
“会。”病人低头看着自己腿说。
“好。”陈教授又拿起报纸,用英文念念有词:“Eczema Nummulare(钱币状湿疹)”,又念了治疗药物的名称,住院医师忙着抄写以最快速度抄好药单,由另外一名实习医生将它拿给病人。我注意到实习医师稚嫩脸上的惊讶,仿佛在说着:“陈教授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病?这也太神了吧!”虽然实习医师脸上有些惊讶,但是更多的是对陈教授的敬佩。在我们地区,陈教授诊治皮肤病的水平可是数一数二的,全国各地多少患者慕名而来。即使陈教授看上去只是“瞄”了一眼,看似“很随意”就下了诊断,但是陈教授的话对于在座各位医师来说有着绝对的信服力,因为大家知道,这“一眼”需要多少年的历练,包含了多少年的功力!这是一位老教授的慧眼!实习医师探出头来,深深地注视病人的双腿一眼,似乎希望这种钱币状湿疹皮肤病的”影像“能永远印在他的脑海里。
住院医师将药单递给病人:“大伯,您拿着药单,到一楼大厅交费领药。药膏拿回去擦,药丸拿回去吃,一个星期后再来复诊。”
“已经看好了?”病人一手拿着药单,一手抓着裤管:“我以为还没有看呢!”
陈教授挪开报纸,露出他那充满古典意味的脸,笑着说:“刚刚就看过了,药膏拿回去擦就会好。”
“陈教授,要是别的医生这么随意把我打发走,我肯定会怀疑这位医生的水平,但是,你说的我是十分相信的。这是大医院大医生的风范啊,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病,虽然还没有吃药不知道疗效这怎么样,但是对于这个病,我心中算是定下来了。”
我们都会心地一笑,也许有人会认为一个教授看病怎能这么草率?殊不知大部分皮肤科的病通常只要看“一眼”就能下诊断,如果一眼看不出来,看两眼、三眼……甚至一百眼都看不出来。特别是一些刚进科室的年轻医生,第一眼看不出是什么病,接着做了一系列检查,查血清抗体,显微镜找病原菌,送病理切片……做了很多检查,但最后还是没能准确诊断。走了很多冤枉路不说,还给病人误诊了,要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看病人第一眼就能得出靠谱的诊断,如果不放心,加做一两个检查,这个病基本十拿九稳。这就是经验,经验是用什么都买不到的。
记得我当年五年级当实习生时,轮转到皮肤科,我们那时候没有现在医院管理那么严格,医院缺人手,也不管你是不是实习医生,只要你能干活就让你上。培训了两个星期,带教医生便让我独立接病人。第一次接诊病人,总觉得相当紧张。把病人带进预诊室,病人露出他身上的皮肤病变,若不是简单而明显的皮肤病,譬如香港脚、疥疮、荨麻疹等,我就会对着空白的病历,不知如何下笔。带教医生给我留了一本他所记录的笔记,里面记录了常见皮肤病的诊治流程,但是对于当时刚入门的我来说,仍然是非常吃力。遇到复杂点的病例,翻翻带教医生写的皮肤科“圣经”,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书上的叙述大抵如:“境界明显的红斑,稍有结痴或苔藓化及落屑”、“始为红斑,中央生小疱,立即变为厚的脓疱,再变为结痴灶。”看到这些字眼我就头大,所以经常流了满身大汗才勉强挤出两三行不忍卒读的症状描述,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病例,请教带教医生,带教医生过来看一眼就能准确诊断,那时候带教医生在我心目中是神人一般的存在,我费时费力弄了好久的病人,在带教医生那里只是“一眼”的事。这是一名高年资医生的慧眼!
仰慕着大牛,羡慕着老教授的一双慧眼,同时内心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达到相同的境界,心中暗暗升起一股奋斗的劲头。
现在这些实习医生跟当年我的处境是一样的,自己费时费力始终得不出诊断,而陈教授只要看一眼就够了,这对年轻实习医生是一种挫折,也是一种鼓励。陈教授大学毕业之后便留在学校的附属医院,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在这间医院度过,他偶尔会向科室里的年轻医生谈起三、四十年前学生时代的往事,这些往事就发生在这栋古老的医院里,大家好奇地倾听着,我也在旁听着。
“我们当时考试没有像你们现在有机考,有笔试,我们那时候考试全部是实践性考试,而且就只考一题,考试题目就是教授给每一位学生安排一个病人,让学生独自去病床边问病人的病历,然后做身体检查,然后下自己的诊断,并且要有自己的诊断思路,教授在旁边看,顺便问你一些问题,就是这样。”陈教授荡漾着笑意的两眼,谁也不看,好似在回忆三四十年前的往事。
我的眼睛望向窗外,看到一东病房及中央走廊的红砖与门窗,门窗之内有来来往往的人影和无声的喧哗,这栋医院三四十年来似乎没有改变多少,但有些改变是要细细去体察的,譬如我很难想像古拙的陈教授,在三四十年前是什么样子,又譬如如果现在的医生是三四十年前的学生,教授叫进来的病人(考试题目)刚好是个皮肤科病人,他们得的分数很可能是零分。
院里的老教授们经常谈起他们那个时代的“名医”,所谓“名医”就是看病人“一眼”就晓得是什么病的医生,一个“名医”所必备的是一双“慧眼”。这也是受当时医疗检查设备发展水平的限制,那个时代检查的仪器少,看病就只能全凭经验和功力。如今检查的仪器五花八门,医学新知识不断累积,我们要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考试的题目也跟着千变万化。数不尽的心电图、X光片、CT、核磁共振、显微镜、内视镜、一试管一试管的血挡在我们和病人之间,透过这些东西,我们看到的病人是支离破碎的!我们用机器、用无数的数据来解释病人!医学越往前发展,医生们越依赖于机器检查出来的结果,越来越不重视 “望闻问切”,以前的“名医”已不再了吗?或必须赋予一个新的定义?
来源:医谷网 作者:二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