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浙江人周先生罹患肝癌,一度以为再无生机。而新的治癌技术——重离子放疗,为他重新找回生命的希望。在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他接受了4次重离子治疗,随访至今,肿瘤病灶完全消除、原病灶处呈纤维化。病愈后,他已从事轻体力劳动,并于日前回到医院随访,“我是如此幸运,离家不远就能享受顶级技术。”
一度遥不可及的顶级“治癌利器”,于2015年落户申城。记者从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获悉:最新数据显示,两年多时间内,医院已累计收治779例患者,其中运用重离子治疗351例,重离子+质子治疗363例,同时期重离子治疗患者数跃居全球首位、平均治疗患者数位列全球第三。这意味着,顶尖肿瘤放疗技术已实现“弯道超车”。
十年磨剑 成顶尖放疗技术新地标
申城8月,高温酷暑。位于浦东新区康新公路上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每日接待咨询问诊量达上百人。60岁的王先生罹患鼻咽癌,在此地接受重离子治疗,他由衷地表示,“这家新建的医院,为自己在生命尽头点燃了重生希望”。副院长吕力琅介绍:至今,医院收治的779例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5岁,65岁及以上患者占28.2%,其中头颈部肿瘤387例、腹盆腔与其他部位268例。整个诊疗业务量正呈明显上升趋势。
“十年磨一剑”的质子重离子技术,曾令我国医学科学家望而兴叹。知名放疗专家、质子重离子临床技术委员会主任蒋国梁教授回忆:20多年前,在国外看到质子重离子技术时,被其优越的疗效所惊呆,符合适应症的肿瘤患者,通过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经反复斟酌、讨论,2003年,上海决定引入质子重离子技术。历经十年艰辛,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在浦东这块热土“破茧成蝶”。医院招贤纳士时,原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副院长、著名放疗专家、美籍上海人陆嘉德教授来了;经牵线搭桥,全球粒子治疗领域权威迈克尔·莫耶教授,拎着一个箱子就来了……上海,由此成为质子重离子治疗研究的“新地标”。
“翘楚”领衔 培养首批本土应用人才
引进顶尖放疗技术,亦要针对国情有所侧重。专家告诉记者,质子技术在国际上已相当成熟,重离子技术却还方兴未艾。上海在引进技术时,全球重离子治疗总病例数不过1万余人。结合我国肿瘤发病疾病谱、充分利用先进放疗技术,成为亟待突破的难题。
顶尖技术的应用,缺不了顶尖人才;引进之余,培养本土人才“授之以渔”更为重要。
1991年出生的小章,核物理系、生命医学系教育背景,去年此时完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物理方向)硕士班学习,入职医院,被纳入莫耶教授牵头制定的“在院年轻物理师培养计划”。小章志气满满地说,“我国在重离子治疗领域正抢占先机,能与这样的平台共成长、能有相关领域顶级教授带教,是我的荣幸!”
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党委书记吴晓峰介绍:目前,已有2批共计11名毕业生签约医院并正式入职;第三批学生已在校进行专业课学习、现场轮转实习中。在“本土化”物理师的培养方面,医院建立了国内首个首席物理师及高级、中级和初级物理师职位(职称)架构体系。
更令人欣慰的是,复旦大学持续推进“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物理方向)硕士班”跨界培养,以此源源不断提供人才储备。莫耶教授自豪地说,“未来,这里将诞生中国首个粒子物理师培养体系。”
缩短疗程 医疗服务将再上新台阶
长期以来,质子重离子治疗“话语权”掌握在国外专家手中。“要是我们的病例数上去了、经验丰富了,来自中国的重离子治疗话语权也就变强了。”常务副院长陆嘉德如是说。
没有先例、惟有探索。临床专家团队一次次甄选病例、积累经验、翻阅文献,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不断探索缩短粒子治疗次数、提高重离子治疗比例的诊疗方案。
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如今,前列腺癌的重离子治疗放射治疗次数已从23次缩至16次;复发性头颈部恶性肿瘤,已由原来的以质子治疗28次至33次,调整优化为以重离子治疗18次至24次。接下来,在综合评估不良反应、疗效等因素的基础上,团队争取今年下半年将每疗程照射次数由16次再降至12次。
走在宽敞明亮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门诊大厅内,病家还能感受到国际化运营与服务模式。吴晓峰介绍:下阶段,医院将启动国际医院管理的JCI认证;届时,医疗服务将再上一个台阶,国际商业保险亦将探索深入合作。质子重离子治疗不再是“国内病家出国门”的旧趋势,更要力争“国外病家来就医”的新格局。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