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自2012年底启动全市(湖州市含三县两区)一号通项目(身份证号通用就诊系统)建设以来,紧紧围绕国家卫计委“3521”、“35212”“36312”工程的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框架和要求,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已在全县县域范围内搭建了一整套、一揽子的统一高效、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疗卫生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一号全市通用、信息互联共享、城乡资源同化、看病费用减少、就诊时间缩短、健康有人管理、专家床位预约”,已经逐渐成为长兴县人口健康信息化的“金字招牌”。
打好平台基础、护航分级诊疗、转战健康管理
长兴县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虽晚,但后发优势明显,紧紧追随和把握国家和省卫生计生委信息化建设大战略大方向,勇于实践,不拘一格,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之路:花大力气将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平台深耕细作,实现全实时、全覆盖、全变量;下重决心将责任医生签约和分级诊疗信息化应用在长兴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国家和省市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重心下移,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动新脑筋将下一步医改重点难题关口前移预防为主,落实到居民主动健康管理,签约医生主动健康干预的转变。从居民“等病来”到“防病来”、将医生“等病人”转变为“约病人”的新型“慢病防制”信息化模型。即“打好平台基础、护航分级诊疗、转战健康管理”。
长兴县是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试点县,是全省全科签约和分级诊疗信息化的试点县,是全省区域影像诊断、区域心电诊断、区域临床检验和区域远程医疗中心的试点县。目前,已建成区域卫生四大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全县优质检验检查诊断医疗资源,推进城乡医疗资源服务同质化,实现群众家门口享受县级市级甚至省级的检验检查专家诊断服务(2016年已完成27189份基层检验标本、27782份基层DR影像和8733人次基层疑难心电图像外送或上传至中心集中诊断);已打通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医疗、公共卫生信息壁垒,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实时共享全县居民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全县建档573292份,建档率达90%以上,动态管理使用率达70%以上)信息,医生接诊时实时提醒和调阅历次就诊记录,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避免重复检验检查用药,节约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和时间成本,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卫生计生信息管理平台与省药械采购平台互联互通,完成基药采购卫生专网网内交易,全实时线上交易监管;建成业务考核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决策平台,实行全量全实时精细化监控及结构化考核,财政资金拨付依托考核指标的信息平台报表实现量化拨付,医疗业务考核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报表代替被考核单位上报核准的模式;以“新银医通”自助挂号结算等功能助推医疗机构缓解居民就诊“三长一短”问题,已高效运行的“责任医生签约和分级诊疗系统”(2016年完成148275人签约,门诊转诊1422人,住院转诊3834人,签约人员基层就诊率达82%。)培育“首诊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科学有序就医习惯,全面建设完成覆盖全县的“智慧健康”卫生计生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化合力初显成效
长兴县人口健康信息化经历了多次学习、探索、健全、积淀,当前各项系统平台运行安全、稳定、高效,正逐渐形成信息化的合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1、群众获得感更加明显。基层医疗机构利用四大中心实现县级医院的技术支持,直接提升全科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增进患者对基层医院的信任。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省、市、县级优质的检验检查和专家诊断资源及服务,更能在签约医生处就直接预约县级专家分时段号源及县级紧张的转诊床位。群众就医体验满意度不断提高,根据患者满意度的第三方测评结果, 2016年群众对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总体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
2、区域医疗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健全。通过组建“四大中心”、实行签约医生,分级诊疗等方式,强化了各县级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作关系,以往许多需要在省、市医院诊治的疑难病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确诊和治疗。签约人员基层就诊率达82%,基层首诊率逐渐上升。2016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门诊人次较2015年同期降3%(实现首个三级公立医院门诊业务的负增长),2016年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较2015年同期升高14%,县域内住院比例同期提升5个百分点,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县内有序就医秩序逐步形成。
3.政府财力可持续性进一步保障。通过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的不断完善,各项考核指标、业务指标实时监控管理,责任医生签约和分级诊疗制度的稳步推行,县域内就诊比例上升,共享中心运行顺畅,全县参保人群就诊均次费用有效控制。初步的“三医联动”机制形成,以医保基金管理为命题,医保费用结构优化为目标,医疗行为实时监控为抓手,社保、卫生计生、市场监督、财政多部门联动,打造财政资金医保支出、信息化投入、机构管理支出、阳光决策分析投入的生态圈。例如2016年城乡居民医保筹资额度比去年增加20%,报销支出增加控制在10%以内,确保了医保和财政资金安全运行。
形势紧迫也存在挑战
我们感到,县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深入应用、临床、公卫协同、信息安全保障等多对象多视野多机制的问题,摆在首位的,当属如何利用现有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分级诊疗应用、完备的数据中心,实现居民的健康的闭环管理。特别是如下几个方面,是各地的共性问题,值得深入探索与推进:
1、健康信息安全保障方面: 智慧健康的实施涉及个人健康信息,也涉及了医师的履职行为和个人隐私敏感信息。特别是公有云专有云的建设、第三方应用的参与等,如何保证人们在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同时,保障相关者自身隐私安全是无可避免的难题。
2、区域医疗交换协同方面:目前,长兴县已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信息实时互联共享。但随着“双下沉”的纵深推进,区域医疗等数据的实时性、相融性未能与省级平台业务科数据协同共享及全过程管理,导致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等不到位、不通畅。
3、居民健康管理意识方面:鉴于健康管理的发展趋势,居民主动健康管理是深化责任医生签约和分级诊疗服务的内涵,从而可逐步实现医疗转向预防。传统理念中人们对医疗、健康理念认识不够,重治疗轻预防,导致智慧健康管理的服务理念短时间内难以被充分接受认可。
4、信息化建设资金落实方面:被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及医技人员、患者居民等三方认可的信息化建设,其资金落实上一直存在对口专项的身份确定及总量投入不足的难题。拿长兴县为例,一直未建立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专项资金,且2017年针对智慧健康管理项目即“转战健康管理”的关键探索项目现在仍有899万元的资金缺口。
任重道远但效应可期
建设长兴县“智慧健康”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已具备坚实基础和后发优势,符合国家导向、符合县域实际,同时也是推进长兴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跃升典范,全力打造全省一流水平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实现“健康长兴”总目标的重要引擎。下一步,长兴县将牢牢抓住以下条目,真抓实干、戮力前行:
(一)科学规划,有效推进智慧健康建设
1.科学规划。统筹规划居民智慧健康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强化信息共享和互通,建立有效、畅通的健康管理运行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和无缝衔接。
2.部门协同。建设智慧健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方面制约因素较多,需要主管部门等发挥主导与协同作用,把智慧健康作为构建合理有序就医秩序、深化居民可及、优质就诊服务改革的有力抓手,落实责任,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二)搭建平台,创新智慧健康服务
1.构建智慧健康监测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实时监测居民相关健康信息(血压等),针对老年人提供防摔倒提醒、SOS功能、GPS定位等功能,系统能辅助家庭医生日常对于居民的健康管理,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记录、管理、服务一体的闭环管理。
2.构建智慧健康预警平台。建立一整套居民生命体征预警干预系统,让合适的病人得到合适的预警、合适的病人做准确的干预、同时合理利用现有的自助体检中心、移动随访包等系统,实现居民自助健康管理模式。
3.构建智慧健康教育平台。“健康长兴”微信公众号、广电传媒频道等提供健康知识的VoD点播,公卫机构提供身份证刷卡留观健康教育服务,并将健康教育内容结构化按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归档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真正构建长兴特色的智慧健康教育平台。
4.构建智慧健康互动平台。通过“健康长兴”微信公众号,为居民建立一个与其责任医生及医院的交流沟通和监督平台(含满意度评价),同时提供在线问诊等便民服务,让居民与责任医生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加强社会对医疗机构的激励和监督。
(三)典型示范,引领智慧健康优化升级
1.推进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区。在现有医养结合的社区或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传感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将老人与社区或机构组织、医疗机构等紧密联系起来,为他们便利、快捷、有效地提供实时健康监测、安全监护等。
2.推进智慧健康乡镇示范区。建立以健康服务团队为基础,以健康管理服务系统为依托,同时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网络化联接的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面向社区居民及区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智慧健康管理服务。
3.推进医保资金项目联动示范区。结合“四大”平台建设和整合应用,形成合力,实现慢性病居民少看病、看小病、不看病,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和社区首诊,将医保资金沉到基层,沉到居民的健康预防上,从而为我县医保资金的使用实现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示范,安全监管、科学投入、集约支出。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叶月 长兴县卫生计生局信息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