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重脚轻”式的分级医疗服务供给亟待打破。民间资本顺应政策之势,以差异化战略填补基础医疗缺口,互联网医疗公司和医生集团等新生力量,借助资本之力分食中高端市场,丁香园最先试水,平安好医生和微医紧随其后,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张强医生集团和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几乎同时宣布自建诊所。
一二线城市中高端市场的硝烟逐渐燃起,5年前发迹于云南边陲的基层医疗服务商新康医疗却不疾不徐,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此时已建立60多家医疗分支机构,管理50多万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覆盖近百万人人群。但若不是2016年底,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奇璞奖·医生与基层医疗创新提名奖”,这家机构极其低调。
新康医疗创始人杨萨,早年从事药店经营管理,2012年创立新康医疗管理集团,定位基层社区医疗服务,先后获得北极光、麦星等机构的投资,2016年底完成C轮总计13500万元人民币的融资,投资方为锐盛投资及道彤投资、元禾母基金。
时隔半年,新康的社区医院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在2017年2季度末,我们的社区医院将到200家。”新康医疗创始人杨萨接受贝壳社专访时表示。
健康建档:民营机构行使公卫职责
新康快速成长的秘诀是针对基层的信息化建设能力。信息化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公共卫生系统,二是医院HIS系统,三是家庭医生签约系统。
其中,公卫系统是基础,而基础的基础则是居民健康档案。作为一家私营机构,新康社区承接国家14大项公卫职责,从网格式管理到智能化采集居民全面健康信息起步,为居民建立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同时把公共卫生系统与社区医院的HIS系统、上级转诊医院的HIS系统无缝连接,当居民在基层及转诊医院发生就诊行为时,居民的健康信息可以为医院所了解,而医院里的就诊信息及影像数据也会回传到公卫系统中。三是家庭医生签约系统,24小时接受居民健康咨询,了解居民动态健康信息的同时,全方位的接受“三师共管”家庭医生服务。
三个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就诊信息、健康咨询信息等的融合。在杨萨的办公室里,可以随时了解到各分支医疗机构管理的健康信息,这些健康信息每小时更新一次,如同110指挥中心的中央监控系统。相关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也可据此了解基层医疗信息动态。
“想要知道一个社区医疗公共卫生做得好不好,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我的健康档案在哪儿?”杨萨说。为居民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看似一件微小的事,1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政府投入了6万亿的资金,但成果寥寥。新康则是把这件小事做扎实了。
新康最初进入社区医疗时也不被看好,一位区卫计局副局长认为,公立系统做不好的事民营系统也不可能做好,直到某天这位副局长自己“被入户建档”了,才改变了这个观点。
强基层:培训健康管理师+政府买单基层公卫
众所周知,基层医疗水平相对较弱,好的医疗人才缺失。杨萨坦言,成立之初,新康很难链接到三甲医院的大医生,肯来社区执业的,“要么来自民营医院,要么是厂房医院的退休医生,要么是村医”,他们普遍缺乏正规训练,医生再教育一度成为新康发展的最大桎梏。
为此新康专门成立了人力资源公司,以加强对基层医生的能力建设。新康一方面加强对已有内科医生、儿科医生等的培训,增加全科医生数量;另一方面把三甲医院医生“叫下来”,到基层卫生中心带教和坐诊。由于新康在病源上的优势,三甲医院也很愿意支持及配合新康的这一要求。
云南地处西南,经济相对欠发达,对于贫困地区,新康采用了定向培养机制。除了现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外,新康还与相关医学院校形成合作,为贫困地区定向培养全科医生,这些医生毕业后,根据合约在当地的社区医院的核心医疗人才资源将做有效的补充。
为快速提升基层医生水平,规范医疗行为,新康在传统的诊所信息系统基础上,嫁接了智能诊断系统。医生输入患者临床症状后,系统即时反馈辅助诊疗意见。通过这种办法,几乎规避了乡医易犯的简单性、常识性错误。
尽管新康在不断加强对医生的培养,但按照现有的医疗资源配置,一个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约有七八位医生,服务近十万居民。杨萨认为一个全科医生很难真正为一万多居民服务,应该想办法放大这些全科医生的价值。在新康,摸索出了一套健康管理师的方法,这也是杨萨口中新康的“核武器”。
这些健康管理师,大多具有医学背景,通过来自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专业人士的系统培训,能够为老年人、儿童、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等不同群体提供较为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在新康,一个全科医生配备七个健康管理师做助手,每位健康师则管理500-600居民,如此,全科医生的作用得以放大。此外,新康还通过信息化后台,避免前台健康管理师可能出现的疏忽。
在杨萨看来,这些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及健康师们,就像居民健康的“派出所”及“片警”。家中两位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也能获得穿着专业制服的健康管理师的服务。当然,与上述公共卫生服务配套,政府为每位居民每年给予45元的健康“买单”。
“做这个事情不能趋利。”杨萨说。也正是这样一个个服务,使得新康在当地的医疗体系里,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批量复制:与政府共建基层医疗
社区医疗通常定位于小病治疗和慢病服务,对于重症大病,新康和三甲建通了绿色通道,第一时间转诊至三甲医院。曾经有一个糖尿病人骨折,在三甲医院的骨科及内分泌科间被来回推诿近一周,最后通过新康绿色通道,很快获得了三甲医院入院及专家会诊的服务,病人得到了及时的医疗服务。新康的基层医疗机构也均已经融入到当地的医联体中。
4年的探索,新康形成了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服务流程标准、管理标准、考核标准、运营标准、信息化标准;整个过程可考核、可监督、可复制,走出了一条连锁化经营和集团化管理之路。
2017年,新康开始尝试以“县”为单位,与政府全面共管、共建基层医疗系统。一个县辖区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站的总量近百家。这也使得新康的门店数量未来有望更快扩张。2年内,杨萨期待着新康社区医院突破千家。
这种模式的扩张,也减少了新康的投入成本。此前新康要自己投入建诊所、付租金,现在是已建成的卫生中心和卫生站,通过政府已布局的社区网点和人力资源,在不加大政府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新康信息系统、运营标准共管基层医疗机构,通过机制的创新,在确保公益性前提下优化基层特色,总结出一条“新康模式”,在更多地区复制。
云南之外,重庆、贵州等地也向新康抛来了橄榄枝,目前新康的服务已经覆盖7省20个地级市。尽管如此,杨萨还是拒绝了不少主动找上门的机会,“先把西南地区做扎实了。”杨萨说。
怎么挣钱?“首先把公卫落实好了,做到让老人更自理的生活,儿童更健康的成长,慢病等特殊群体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那时还怕我们挣不到钱吗?”杨萨说。值得一说的是,新康早已组建了一只大数据团队,未来的机会正在挖掘中。
机遇:政府为社区用药买单更多
随着中央和省级层面将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向基层倾斜,以新康发迹之地云南为例。2017年,村卫生室及村中心卫生室就诊的报销比例高达60%,而三级医院的就诊报销比例只有20%。这意味着,城乡居民在社区首诊的合理用药将能得到更多的政府买单。
一方面,新康旗下连锁药房是完善社区医院基药之外的药品及相关健康商品,当然,也有部分DTP药房,有了诊疗入口。另一方面,诊所获得了链接各大药品生产厂商的能力,用药宽度达到甚至超过了三甲医院,一些国际上领先的,有确切治疗作用的品牌药品也出现在新康的药品目录中。
诊所和药店形成联动,医和药形成流转,新康理想形态的雏形初成。
一头与患者链接,另一头与上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链接,杨萨希望,新康最终成为一个社区健康管理的精准匹配平台。通过平台的入口和数据支持,三级医院、专科医院、医疗项目或产品提供商得以精准的找到需求方,向患者展示商品、提供服务。
来源:贝壳社 作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