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有朋友来咨询开互联网医院的事,有做移动医疗的,有办民营医院的,有药企的,有买了节后去银川机票的……老实说今年政府下放权力支持创新的力度真是大,两年前微医在乌镇开互联网医院几乎跑断双腿,最后借着乌镇这个互联网特区的名头,卫计委才敢放行。但上个月银川一口气就批了17家,还公开表示要建立互联网医院基地,并公布了首个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这让迷茫中的移动医疗公司、民营医院和药械企业都欣喜若狂:线下办家医院审批难还投入大,互联网医院多快好省,政府还给对接医保,就跟雄安新区的房子不限购一样开心。
能开并不等于能开好,当互联网医院的牌照不是问题之后,互联网医院的运营就是大问题。
政府和公立医院对待网络医疗行为例来非常谨慎,虽然我个人认为互联网医疗的风险其实可控,如果能限定在初诊的分诊咨询和复诊的单纯随访上。线上因为数据追溯性,服务器又在政府控制下,医疗风险可通过医责险等部分分担,运营方其实比线下医疗机构更好管理。
我担心的是互联网医院能否承担完成“商业闭环”这个重任。
真要办好互联网医院,技术和资金的门槛并不小。互联网医院至少得有远程诊疗系统、电子处方和在线医嘱系统、处方审核和电子病历系统、费用结算系统等子系统,技术难度比绝大多数移动医疗APP要高 ,如果要对接基层医院HIS系统或者医保费用接口,技术难度就更大一点。因为是实名的诊疗服务,患者隐私保护也是很大问题,某知名公立医院搞的云医院上线后被发现患者信息泄露就是例子。
当然现在也有系统集成商能提供互联网医院“交钥匙工程”,但花钱不少不说,后期的系统升级和运维也是不小的门槛。你要符合医疗要求又要用户体验好,你要对接全国的基层医院,又要系统运营流畅,想想就知道不容易。
互联网医院技术和资金投入还只是一个小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名医资源和患者流量。中国绝对缺医少药的地区主要是偏远乡村(估计也不是很多互联网医院的菜),其它地区缺的主要是名医,但有几家互联网网医院开办者有够大的名医资源?
就算你凭关系或者财力找到一些名医资源,那患者资源上哪找去?目前的网络医疗咨询流量基本都在百度、微医、春雨、平安和好大夫这几家手上。有效患者咨询量不够,名医也会慢慢流失,但短期内做大患者流量并没有捷径。你的APP上用户不够,开互联网医院更加不够。
所以我预计互联网医院还是有很多人要开的,拿去跟投资人说事也好,跟药企画饼也好,牌照在手心里不慌,中国人是被行政审批给搞怕了。但你以为开了就有多少咨询收入或者药费收入,那就太理想化了。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公开在独角兽的大会上说互联网医院不赚钱,一段时间内都是如此;好大夫在线的医患资源算是够好了,其智慧互联网医院上每天的处方也少得可怜,还不如一家二乙医院。
难道互联网医院如此不堪?那怎样才是打开它的正确姿势?
我不认为互联网医院是互联网+医疗实现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不是终极形态也不是最终目的。互联网医院当然有价值,但它在医疗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局限,核心步骤还是要到线下医院完成。互联网医院是网络问诊的升级,但它还是没办法帮你实现商业闭环,也就是变现能力并不强。
互联网医院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联结性,通俗说是网络医联体。线下医联体推广十几年了,沟通管理成本高,可分配的利益少,加上所有制关系一直没做起来,何况一家大三甲医院能联结的下级医院恐怕不用两个手掌就能数清。所以我看好通过互联网技术按学科专业无缝联结大医院和基层,而不是现在行政力量主导下的医院集团。当医生团队和患者真正在这样的“网络医联体”中按市场规则精确地配对和分级诊疗,上下级医院和医生才会相应分配好利益,最终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
互联网医院如果都按照现有模式做,很难有人能胜出,因为大家拼的都是有限的名医资源,都不能在线上解决太多医疗问题。因此互联网医院竞争力的提升得靠新兴的人工智能。医改的一个核心就是提升医疗服务的价格,医生尤其是名医的服务价格预计也将飞速增长,一边是成本飞涨,一边是收费困难,互联网医院完全依靠医生人力是走不通的。医学人工智能在影像诊断、疾病筛查、医生辅助决策和慢病管理上都达到了一定的专业级水平,只有借助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而且越来越低廉的服务,通过对简易医疗行为持续免费或低价来吸引流量,互联网医院这笔账才能算得过来。
从这个意义上我很佩服微医的廖杰远,当别人还在网上购物的时候,他就开始做网上挂号;当别人一窝蜂搞挂号问诊,他又开起了互联网医院;等别人开始跟风互联网医院时,他又捐款一亿元做医学人工智能。这种眼光,也就是去年底跑去雄县买房的人能比了。
来源:健康点healthpoint(微信号 caixin-life) 作者:刘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