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中国医改的经验里出现了一个“天长模式”。如果不是央视报道与国务院文件推介,也许谁都不会知道。而最近,据安徽发改委透露,安徽省省长带领有关部门赴天长市调研,准备把天长模式在全省推广,希望让“盆景”变成“风景”。
那么,天长模式到底是个啥?有哪些“长处”和“短板”呢?笔者这里发表几点个人看法。
天长模式到底是个啥?
据2017年2月14日“第一财经日报”一篇题目叫《县域医改的“天长模式”》媒体报道,安徽天长,是安徽省滁州市下辖的县级市。三年前,县域内无序就医存在突出问题,矛盾与风险频现,县级医院“吃不了”一床难求,群众意见大;乡镇医院“吃不饱”资源浪费,医务人员不满意;病人留不住基金吃紧,主管部门压力大。
2016年3月,天长把握被确定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契机,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天长市情的农村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大小医院一个碗里吃饭”,也就是改变过去市镇村医疗机构各自为政、争夺病人的竞争关系,组建起县域医共体,让资源真正“活”起来,大小医院一个碗里吃饭。
具体做法是:整合城乡医疗机构,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天康医院3个县级医院为牵头单位,分别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结对协议,组建3个县域医共体,依靠县级医院的力量,牵头重新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网,使县乡村“一条心”。其运行机制就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明确镇卫生院必须收治的病种,实行基层首诊;牵头医院确定了康复期下转病种。医共体内实行按人头总额预付,交由牵头医院统筹管理,年底结算,超支由县级医院承担,结余由县级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6:3:1比例进行分配。“这样就可以把原来医院想方设法多花的新农合基金从‘医院收入’变成‘医院成本’,多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外转病人花的钱也要自己‘掏口袋’,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学会主动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降低外转患者,尽最大努力减少居民患病。”
天长模式短期效果明显
通过以上媒体报道,大家对天长模式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认真分析该模式的主要可取之处,起码有三点:
一是可以实现有效的分级诊疗和有序转诊。解决模式实施之前基层吃不饱门可罗雀,县级医院吃不消人满为患的现状。
二是可以明显节省医疗保险基金。减轻医保基金压力,避免基金崩盘。
三是短期效果一定很明显。特别是在实现当下医改目标的“现实要求”方面,比较容易得到上级的肯定。
肯定背后的三大担忧
然而,以一个“基层人”和“患者”的视角看,这一模式仍然有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起码也有三点:
一是基层强得了吗?从媒体报道看,天长模式里并没有实质性解决基层不强问题关键措施。如,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问题,怎么解决基层需要的实用性人才问题,特别是全科医生奇缺的问题,怎么解决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特别是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执业环境等方面都没有制度安排。因此很难强基层,而基层不强,分级诊疗就难以持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不可能持久,质量也不会高。
二是会不会出现医疗服务的“短斤少两”?由于该模式的核心是“经济利益”,因此不由得让人不担心可能出现医疗服务的“短斤少两”,而在利益刺激下,会不会出现更多的安全隐患?
三是集团化会不会认为限制病人的医疗服务?按照医疗机构规划与建设的常规,一个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规模有大有小,业务各有侧重,医院科室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也各有不同,天长模式让三家医院分别牵头组建以“利益”为核心的“医疗服务共同体”会不会侵犯患者的“自主择医权”,而由于三所医院功能、业务各有侧重会不会因为“利益”进而侵犯患者的生命健康权?
来源:看医界(微信号 vista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