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还会有大量的医院消失。
近日,有媒体引用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截止2016年10月份,公立医院的数量为12786家,民营医院15798家。与2015年10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了451家,民营医院增加了2038家。照此计算,公立医院月均减少45家,2016年预估中国公立医院数量减少近540家左右。
据了解,2016年消失的500多家医院中,大部分为二级医院。“由于地方政府负债,政府无钱支持二级及以下医院只是时间问题,二级医院的卖出也将是大趋所势。”随着医改步入深水区,作为新医改重头戏的公立医院改革也备受关注,尤其是以二级医院为主体的县级公立医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的预测,未来几年,会出现一个医院并购的大潮,40%的公立医院将会被收购。二级医院则首当其冲。
2017年,也注定将是二级医院经历“生死考验”的一年。困境中的二级医院如何突破,路又在何方?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2016年消失了500多家医院,到底去哪了?
一、医院改制
2016年,企业医院改制成为整个医疗服务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多家医院先后改制。
为了配合医院改制,去年11月份,中办、国办转发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在涉及医院改革的诸多领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尽管尚无政府办公立医院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的困难和艰辛,但企业医院复杂的历史背景、权属结构,尤其是国有资产的确权、医院职工的安置等核心问题,也让企业医院的改制并不轻松。
这不,去年7月份湖南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发生了医护人员因反对“改制”而发生的集体活动,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为涟钢医院,始建于1958年,后来医院欲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遭到了医务人员的抵制,给医院和政府造成了巨大压力。
公立医院与民营资本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业已成为医疗行业内新的现象。反观社会资本的介入,支持者认为,社会资本是医改的外部推动力,混合所有制有助于改善公立医院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等问题,是达到多元化办医格局的现实途径。当民营医疗机构逐渐成为重要医疗力量,这个“大气候”会倒逼医疗体制的改革。
二、药企收购
去年9月分,海南海药豪掷3.4个亿,从武汉钢铁集团手中买下了鄂钢医院,在医疗界引发广泛热议。以海南海药为代表的医药企业,在医疗界再次“攻下”了一座“城池”。
在医院并购这事儿上,从来不乏药企的身影。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医疗领域的放开,药企进入医疗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并不罕见的现象。而通常来说,药企进军医疗领域,多采取的是参股或控股医疗机构,少部分也会自己投资兴建医院。
作为“卖光医院”典型的宿迁市,十年前拍卖医院时,最大的市人民医院就是被南京鼓楼医院和金陵药业以股份制的方式进行了“改造”。那么,为啥药企这么热衷于收购医院呢?“新医改以来,国家三令五申,打压药价,药品零差率、破除以药养医等政策的‘轮番轰炸’下,药企的日子没以前好过了。”一位三甲医院的管理者向《医学界》透露,在破除以药养医体制和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大背景下,药企、医疗器械、实业以及金融业从业者纷纷收购医院,抢先布局下游产业链。
在大量收购民营医院的同时,资本的触角也伸向了公立医院。早在2013年,康美药业就与吉林省梅河口市当地政府限定协议,收购了梅河口市妇幼保健院、友谊医院和中医院。这是首次有药企整体收编当地公立医院。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的近半数,占床位总数的90%左右。由于公立医院在整个健康产业链中的地位,势必成为社会资本关注的焦点。药企的“疯狂”收购,也体现出了公立医院未来的一个变化趋势。
三、被大医院“吞并”
被并入大医院和医学院,也是不少公立医院的结局之一。
今年7月份,被网友戏称为“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大一附院再度扩张,将同为三级医院的郑大四附院“吞并”,在医疗界引发热议。分析人士认为,被大医院吞并,是接下来不少二级乃至三级公立医院的结局,“而且是一个相对不错的结局。”
同样,1月3日,南方医科大学也新增了3家直属附属医院。三家新加入的直属附属医:广东省口腔医院、广东省皮肤病、广东省深圳牙科医疗中心都是广东省内知名的大型专科医院。分析人士就此表示,兼并公立医院并收纳为附属医院,有利于提高了地方医疗服务的水平。
然而,也有不少医改专家认为,这是公立医院和医学院校盲目扩张的结果。“像郑大一附院这等规模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再次扩张,将对周边地区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院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
实际上,新医改以来,国家卫计委三令五申要求控制城市公立医院规模,甚至提出要对大医院实现“拆分”,然而其难度可想而知。
四、医院托管
去年9月份,国家卫计委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2016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通知,通知提出将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县级公立医院迎来大改!在新一轮医疗改革的浪潮中,不少县级医院以及三乙医院凭借自身努力,升上了三甲。但更多的医院则囿于现状,被大医院“托管”。
据悉,新医改以来,涌现出了不少新的“概念”,医院托管就是其中之一。医院托管的案例,近年来并不鲜见,除了一些三级医院托管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近来还出现了不少三级医院被大三甲托管的情况。
所谓“医院托管”,具体做法就是,大医院的将自己的副院长、科主任等中高层管理者直接“空降”到下级医疗机构担任院长,直接管理该医疗机构,并且按被托管医院年收入的相应比例收取管理费用。
去年8月份,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探索组建医疗联合体”。而区县医院托管这一做法,则非常契合中央和各省医改政策提倡的“医联体”方向。
分析人士认为,医院托管运营是医院扩张三条路径(新建、并购和托管)中相对门槛最低,见效最快的做法。因此,近年来,医院托管之风,颇为盛行。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全国各地还将有一大批医院被“托管”。
中小民营医院情况咋样?
“2017年将是民营医院最艰难的一年!”
对于民营医院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样也是最坏的时代。去年年底,一位业内人士曾公开表态:2016、2017年将迎来中小型民营医院的倒闭潮。对此,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黄卫东也表示认同,并且强调“这其实是好事,会倒逼民营医院进行自我革命。今年可以说是民营医院战略选择元年。”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调查数据,民营医院已经占到医院总数的52.6%,可是民营医院的市场占有率却不高,床位数为103.5万张,仅占医院床位总数的19.4%,诊疗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总数的12%,去民营医院看病的人次不到公立医院的1/7。由此可见,尽管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但民营医院的发展依旧困难重重。虽然看似“春风”不断,但“春天”却依然很遥远。
据了解,近年来民营医院的利好消息并不鲜见。从医师多点执业、分级诊疗,再到今天的鼓励社会办医,这些都让民营医院看到了希望,然而民营医院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业内人士认为,在经营过程中,虽然民营医院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都很强,但其不利因素也很明显。民营医院生存竞争压力较大。“接下来两年将是民营医院的倒闭年。”
来源:医学界智库 作者: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