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医生出身于医生世家,五六岁时,他就开始翻阅外公的解剖书、爷爷的中医典籍。成年后,张强成为了一名西医外科医生,并逐渐在西医领域里叱咤纵横,获得了一系列闪亮亮的名片: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血管外科领域知名专家,中国医生自由执业的代表性人物,中国首家医生集团创始人,中国医生集团联盟主席,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那么,这位自称是外行的人,对中医有哪些看法呢?2016长城国际健康论坛上,张强为我们一吐为快。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
谢谢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我自己公司就在附近,也在开会,所以赶来晚了,只听到一小部分,前面更多精彩的部分没听到,太可惜了。
先跟大家谈一下今天我演讲题目的由来,也是特别有意思。黄局给我打电话的时候,他问我:“你对中医感冒吗?”
我说:“你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我当然对中医不感冒了。”
当然黄局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因为我是一名纯西医,在网络上也常常看到中西医的口水战。但我为什么对中医不感冒呢?我曾在微博发过这样一个场景帖子:有一天我真感冒了,太太给我准备了一碗梨茶,里头还加了一点西洋参。帖子发出后,不少西医医生粉丝就生气地跟说要取关,说张医生你怎么也相信这个?我说,太太给的这种温馨我能不接受吗?这碗热气腾腾的汤端到你前面,病就好了一半。所以怎能说没有作用呢?对吧!(现场观众笑声、掌声)
所以今天,我就来谈一下我对中医的外行看法。
我和中医的渊源
我和中医是有渊源的:
第一,我的爷爷是中医,我家里现在还有一个匾,上边有“中医张泽夫(音)”的字样。
第二,我小时候“学医”很早。因为我的外公是西医,我的爷爷是中医,家里面有很多医书,包括西医的解剖书、中医的草药书,我五六岁就开始翻了,因此对中医的书还是很有印象的。
第三,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大概三次中暑,中暑时我母亲就叫来一个邻居,一个懂中医的邻居给我刮痧:先在手指头上搓两针,然后在这个地方一拉,突然我感觉一麻,全身汗就出来了,就好了。很神奇的,三次中暑每次都找他,我印象极其深刻。
第四,我读大学时,浙江医科大学也开设中医课的,这类考试我都是满分100分。当时还学针灸,学口诀“针灸足三里胜过一只老母鸡”时,就跟同学每个礼拜都把自己的足三里用针灸弄一下,感觉精神状态是好一点。
第五,我是浙江大学中医药专业的硕士生导师,曾带出过几届研究生学员。这个可能外界都不知道,因为我从邵逸夫医院跳槽到杭州三院以后,三院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我就从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外科硕士生导师转成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硕士生导师,带的研究生中有两位就针灸推拿专业的,只可惜我对于中医的了解太少(笑)。但是,我与中医的渊源在,并且不可谓不深厚。
西医对中医的困惑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作为外行人对中医的看法。我觉得有必要说说我们西医对于中医认识的一些困惑,尤其是西医脑子里固化的东西。我想把这个分享出来,可能会给在座中医工作的医务人员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认为中医有时候不能自我封闭。不要排斥西医的检查?中医有时好像过分强调自己的这一块,并排斥西医。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一名西医排斥中医,你是否认为也很局限?我们希望更多西医了解中医,同样中医必须多了解西医。目前情况是大部分西医对中医不太了解,那我们就要加强沟通和交流。
比如今天,我是一名西医,而且还是外科医生,照理说我是最不应该相信中医的。为什么?比如说大血管破裂,中医推拿肯定不行,这时西医血管缝合肯定更有效,对不对?但是我今天特别愿意来到会场,因为我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到中医这个领域来交流的。
所以,西医看中医时的一些困惑问题,可能都是共性的。今天我拿出来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中医同行的是不是可以解释这些事情,让更多的西医也来关注了解中医的发展。
1、循证医学VS个体医学
首先,我们的中医往往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种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这个徒弟如果很优秀,能学到师傅的99%很厉害。那徒弟的徒弟再学到99%,又算是最优秀的了。照这样下去,是不是徒弟越来越差?所以个体经验的传授,是不是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徒弟只能学到老师的一部分。
另外,中医个体属性强,派别较多,数据信息很难打通。这跟西医不一样,西医论文发表或者几个医生多中心的研究,就会克服某一位医生个体经验的错误,通过大样本得出的结论就可以参考。但是中医就是师傅老大,师傅说了算,A就是A,B就是B,你也只能跟着他学一部分。这就是循证医学和个体经验之间的权衡。
当然正常人的血压是多少,我们只取样正态分布的95%,还有的5%的人的指标就有可能被误判。有些人天生低血压,正好落在5%里面,对他来讲这样的血压是正常的,可按照血压标准来讲属于低血压。因此我们不能忽略个体的特殊性。
中医在这方面就特别好,但它相对缺少循证医学的依据。我就这个问题也查了资料,看到了中医很早之前也有着实验对照的观点,说判断人参到底有没有功效,就让两个人的其中一位吃人参,另外一位不吃,然后让他们跑同样远的路,如果吃人参的人跑了后精气神很好,而没有吃人参的人就气喘吁吁,这样来猜可以证明人参的效果。当然过去中医更多的是经验医学,可经验有时无法流传开,比如一个人吃了人参后精神好,但他可能不吃人参精神会更好。所以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让师父传徒弟的模式中,知识越传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这是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2、古代医学VS中医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中医到底是中国的医学,还是世界上各国共同产生的古代医学?我想这里面其实有交叉的。最典型是放血疗法,它在世界各国都曾有过,不是中国独有。
在中世纪的欧洲,外科医生跟理发师都属于同一个职业、同一个协会——理发师外科医师协会。现在大家可以看看理发店的转灯,有没有注意到是红蓝白三个颜色?为什么?因为红色代表静脉,蓝色代表动脉,白色代表纱布。所以最早的外科手术是在理发店做的,理发店里做的就是放血疗法。所以那时的医生有三件法宝:一是放血,二是尿检,就是医生真的用手蘸着病人的尿去尝一尝有什么问题,三是灌肠。医生掌握了这三招后很吃香,当时的灌肠疗法也叫排毒疗法,是贵族太太们专享的,用灌肠来美容养颜。
所以,这里面很难说哪些是我们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哪些是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的古代医术的共性部分。如果我们追溯到印度的古医学,我们也有相似之处。如何鉴别出有价值的并保留下来,要跟那些已经被现代科学所抛弃的疗法有所区别。
比如说放血疗法在欧洲中世纪维持了好久,但现代医学出来以后,它就被抛弃掉了。放血有没有效果?反正很多人放血后感觉舒服多了。但当时没有循证医学,放血到底有哪些益处和害处,是没有证据说明的。美国总统华盛顿当时得了咽喉炎,感染很重,按照当时美国的医学技术水平,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然而,华盛顿却相信了当时社会上风行的“放血疗法”。最终,华盛顿将军因失血性休克而死去。
那么我们的放血跟中世纪欧洲的放血有什么不同?中医的放血是不是更有特色更安全更有效?这也是需要回答的一类问题。否则中医在这一领域内很难经得起推敲。
3、辨证论治VS标准配方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但它跟标准配方之间怎么权衡?
记得SARS期间,卫生部给全国人民发板蓝根,说中医对抗SARS有效。但问题是中医必须搭脉,看一下舌相,每个人热性寒性都不同,那么给所有人发同一个药,而且剂量都一样,这还是不是中医药?是不是有对中医的误解?
标准配方跟辨证论治有没有关系?现在有些西医也特别喜欢用中药注射剂,输液一挂好几天。这些西医从来没有搭过病人的脉搏,也没有看过病人的舌相。中医如何看待这种现代的固定包装标准化的中药注射剂?这里边可能还是要很多的思考和探讨的地方。
4、药性VS环境
中医里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是草药。但是我们现在的土壤、气候和环境都发生了改变,我们的药材的药性是不是也随之而变?最简单的是,现在吃的鸡蛋跟以前的柴鸡蛋、本鸡蛋的成分都不一样了。那么我们如何能够保证现在跟李时珍时代的药材是一样的?假如药性已变,那么《本草纲目》还要不要参考?药的剂量该怎么调整?这也是中医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
据我所知,有人在山区里专门建设了中药种植基地,想种植出符合标准的药材。可是,我们怎么样检测土壤的变化、气候的变化给我们带来药材、药性的改变呢?
以上问题谨供大家参考,都是我很外行的想法。也许这些问题都已经有答案了,有人能告诉我答案就更好了。
中医有自身优势,医闹很少
我认为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是西医无法比拟的。反正这里讲西医不好也没关系(现场笑声)。
第一,中医有整体性优势。西医的起源是解剖学,是从尸体解剖来的,尸体解
剖时看到的血管神经跟一个活生生人的血管神经不同的。西医最早是通过零部件的拆分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到后来出现了生理病理等。最早的西医学是把人看成一块一块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不像中医认为脚底板是跟肾脏连在一块儿,头痛时有时合谷穴按,中医是把全身连一起,这就是优势。西医则往往聚焦在某一个局部解剖,分科也是这样,比如肛肠科、消化科、心脏科。实际上西医后来发现很多问题,我们的心脏痛、胸痛有时候是胆囊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发作的时候有时候牙齿也痛,此时过去的解剖理论就用不上了,需要用神经反射来解释。西医的发展越来越复杂,从分子生物学到基。而中医第一个优势就是整体化,它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当西医开始研究社会心理对疾病影响的时候,中医早就有了。
第二,中医注重交流和人文关怀。中医确确实实把医学提到了一个高度,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医学本身就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关怀。再中国,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中医的纠纷特别少。大家知道杀医事件,似乎杀不到中医的。患者会说西医你把我看坏了,却很少说中医你把我看坏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医从看病开始就跟病人建立很好的关系,病人一进来,他的手就被握住了,医生搭脉时,用自己的体温来感知病人的脉搏,西医则是用冷冰冰的听诊器贴在胸口。当然现在西医也变化了,也会将手心的温暖传贴到病人身上,但主要器械还是金属,不像中医用自己的肢体接触病人。这种关系的建立是非常好的。此外,中医看病时要病人把舌头伸出来看一看,这也是一种关怀,信任感很快就建立了。西医不是这样,病人就是主动伸出来,医生也很冷淡,他可能还会命令你不要做多余动作,他做介入、做造影时,用仪器、用导管在身体捅来捅去,人跟人的关怀是没有中医这么有优势。
我相信未来的中医从业人员会越来越多,因为没有医闹(现场笑声)。我自己在杭州三院当硕士生导师时就向学生学习,每天查房至少看患者舌相有没有阴虚,让舌头伸出来看一看,病人感觉也很好。不像西医,来到病房时,医生之间交流多,与患者很少交流。
中医要纳新,不要排斥现代化技术手段
我想给中医一个建议,不要去排斥现代的手段。我昨天参加了一个医疗健康产业的会,一名院士讲了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他说中医不要把X光线或者B超看成一定是西医的东西,你一样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这些都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就像锅子,可以做西餐可以做中餐,你为什么就说锅子一定是西餐的餐具呢?
中医要发展要接纳,要利用一切的手段和资源,包括中医B超,用电脑看脉相,用色卡来对比舌相,这类现代化手段都可以为中医所用。
中医的标准化正面临挑战
两位中医都坐在那,我该怎么判断真伪?一定是头发发白、样子像寿星的那位好?不一定。配的药也是,闻起来都是草药味,怎么判断这个有效那个有效?所以中医面临着巨大的标准化问题,如果不建立起来评判标准,未来中医就很难脱颖而出。因为大量的庸医涌进来,也能给你搭个脉、看舌相、配点药,就坏了中医行业的名声了。
总而言之,我支持中医的发展。因为西医发展到最后也会遇到瓶颈,像现在西医也在反思,所以又提出了精准医学,承认人是有个体化特征的。所以不管怎么样,虽然身为西医的外科医生,我一定也会为中医事业去呼吁、去关注、甚至去学习。因为医学最终是殊途同归,不分中西。
谢谢大家!
来源:长城国际健康论坛 作者: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