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税优政策及市场机会分析
自从2016年健康险税优政策推出以来,市场关注度一直较高,目前共有20家保险公司获得健康险税优销售资格。该政策分析报告发布于2016年3月,只提供给LH Insights的会员(如对加入LH Insights会员有兴趣,可发邮件至info@cunfuriji.com)。在健康险税优政策实施一年之后特将整个深度政策报告提供给市场,希望对市场各方有所裨益。
以下是报告原文:
2015年8月,保监会下发《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个人购买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的支出以年均2,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2016年3月,保监会正式公布首批获准销售的税优健康险产品目录名单,人保健康、阳光保险、泰康养老各有两款产品获批。目前所有产品针对的均是企业市场。
政策解析
保监会对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监管要求主要有以下核心点:
1、这是首次中国针对个人购买商业保险允许税前扣除。虽然2,400元一年的税前扣除额度并不高,但是中国健康险与个人税收之间优惠政策的开端。
2、产品架构上,保监会规定此款产品是万能险形式,包含医疗保险和个人账户积累两项责任。个人账户可以获得投资收益,但个人账户仅可用于退休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和个人自费医疗费用。此处的潜在风险是保监会并没有直接规定投资收益的比例,虽然在审批产品的时候,监管方必然会考虑到投资收益的合理性。不过,从市场过去在保险和投资类产品的操作来看,一些保险公司通过高收益产品吸引用户,从而扩大风险,因此对投资收益的管控极为重要。
3、该保险只针对住院,报销医保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之后的自付段医疗费用。门诊对于保险来说风险较高,在中国更是容易出现医疗滥用。住院相对滥用率低且发生频率低。不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由于缺乏对医院的严密监管机制,同样可能面临道德风险。在医院得知用户已经购买税优产品之后,可能将本来不需要住院的治疗改为住院治疗,对医院来说获得更高收入,而病人则获得更多报销。
4、不允许核保,不能因为用户有既往症拒保。这一设置是为了让这一产品具有普适性。这一做法与奥巴马对推动个险的做法类似,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拥有保障。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却意味着较高的道德风险。而美国多家保险公司在保险交易所个险市场的亏损也显示出用户逆选择严重,有病的人越有可能购买这类产品。
5、不允许设置免赔额。免赔额的设置有助于保险公司降低自身风险。没有免赔额意味着用户可能会因为自身与赔付的关联度降低,更有可能造成带病者投保意愿更强。
6、医疗保险简单赔付率不得低于80%。医疗保险简单赔付率低于80%的,差额部分返还到所有被保险人的个人账户。在奥巴马的医改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不过多出的部分是用于健康管理。此举是为了鼓励保险公司如果有较好的利润空间,将更多的产出用户采购健康管理工具,进一步帮助用户控制自己的疾病风险,从而从长期降低医疗费用。
小结:从以上产品框架的设计来看,这款产品的利润空间不高,目前阶段主要是市场尝试到量增的阶段。保监会规定税优产品的保险金额不得低于20 万元人民币,对于首次带病投保的,可以适当降低保险金额。整体来说,因为不能核保,风险高而利润低,保障的额度不会太高。
销售形式:企业端销售
虽然税优产品最后产生的是个人保单,但目前的操作形式是通过企业端销售,集体投保。这样做的理由有两个。
第一,税优产品涉及的实际问题是税收如何退还个人。中国没有个人税号,目前个人所得税通过企业代缴,在退税的流程上,除了某些地区有能力直接退到个人账户,大部分地区需要通过企业代为操作,为员工退税。因此,出于操作性上考虑,目前的税收优惠产品虽然是个人保单,但仍然需要通过企业来销售和营销并集体投保。
同时,税优产品从产品框架的设计上来看,因为不允许核保,不设置免赔额,道德风险会非常高。有病的用户更有可能购买并使用这类产品。因此这款产品虽然是个人产品,但直接投放个人销售渠道势必导致吸引大量需要住院、医疗开支很大的用户,这是保险公司极不愿意看到的。而通过企业端集体购买则可以获得风险平均的用户群,降低道德风险。
最后,同样由于道德风险太高,这款产品并不适合个人销售员渠道销售。为了销售业绩,这些人可能会选择最容易购买这类产品的用户,也就是马上需要住院的用户。这无疑对保险公司来说是最糟糕的情况,因为他们将吸纳最高风险的人群,导致极高的理赔率。相比之下,针对企业端的销售渠道将有助于吸引分散平均的大客户,在此情况下,能够接触到员工数量较多的大客户的保险经纪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潜在客户
最有可能率先考虑引入税优产品的是已经为员工购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作为员工福利的公司。首先,企业客户有可能是“引入”而不是直接“购买”税优产品。这是因为税优产品优惠的是个人税收,企业可能会考虑让个人自己付钱购买,而职场只是作为投保操作的中转站。不过,也有一部分企业可能愿意补贴员工购买这类产品以提高福利程度,给用户比较好的体验。
第二,已经为员工购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公司更有可能愿意引入税优产品,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保险提供方,熟悉投保流程,并可能有较为中意的保险公司作为候选,对保险公司的服务能力也比较熟悉。因此,如果现有的企补产品提供方能够提供一站式产品选择,企业有可能升级扩大其员工保障范围。而从没有为员工购买过商业保险的企业,参与到税优的投保中可能性较低,因为他们一方面对保险操作的认识不够,一方面可能也没有意愿提供这类员工福利。
第三,企业作为个人购买税优产品的中转站的最大挑战在于,选择保险公司的决定权在于公司还是个人。由于最终生成的是个人保单,理论上来说个人有权利选择从哪家保险公司购买产品。但由于税优产品的形式是从企业端集体销售集体投保,操作性意味着企业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很难想象企业会允许员工选择不同的保险公司来购买产品,因此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企业代替员工选择保险公司。为了节省行政操作所需的精力,企业更有可能选择现在的保险产品提供商,获得一站式服务。因此已经拥有企业市场的保险公司会比较有利。
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的影响
由于税优产品的风险和利润空间的有限性,这类产品的保额不会太高,提供的住院保障在医保之外可能仍然是不够的。因此,税优产品并不能冲击真正的保障型医疗险产品,目前后者主要是高端医疗险,提供住院和门诊上的保障。涵盖全球医疗网络的保障型医疗险的保额通常在800万以上,仅中国大陆地区的产品的保额通常也在100万到300万之间。这类产品不考虑是否经过医保,完全做商业保险的报销处理,保障范围通常涵盖公立医院的VIP或者高端私立医院,服务和保障都比较好。税优只是略微提高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之外的一部分保障,无法对这类真正保障型产品进行冲击。
税优可能冲击的是企业企补产品。有一部分企业可能出于节约员工福利开支的考虑,将现在购买企补产品的一部分资金作为补贴发放给员工,购买税优产品。不过,由于税优产品只针对住院,而企补产品则有门诊和住院,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选择替代。企业更有可能将税优作为捆绑福利的一部分,削减一部分企补的住院福利,但同时购买员工意外险、重疾险、寿险等产品。
市场机会
团体健康险: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企业端渠道对税优产品非常重要。因此,目前已经在健康险团险上有基础的保险公司将更有优势切入这一市场。同时,捆绑销售企业员工福利产品如意外险、重疾险、寿险等将有可能帮助保险公司成为一站式产品提供方。由于投保操作上的考虑,企业更有可能愿意一揽子采购产品,尤其对于让员工自费购买税优产品的企业来说,操作的简便性将是他们选择供应商的主要考虑。
渠道:经纪公司和企业服务公司将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渠道。这些公司有大量的企业客户,有可能为企业客户提供员工福利的方案,或者经办企业员工薪酬、税务或体检服务,将有可能成为拓展团险的一个枢纽。
捆绑销售:因为税优作为一项单独的产品利润空间低,因此能够提供捆绑式产品(包括团体寿险、意外险、健康险等)的保险公司在整体盈利上会更加有力。
保险公司的风险
保险公司将面临很高的道德风险。虽然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这款产品不适合在个人销售渠道出售,企业端销售能够相对降低逆选择的可能性,平摊风险,但购买这类保险之后,个人滥用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一些个人可能在可住院可门诊的项目上选择住院,或者要求医生住院处理,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赔付,而他们本身在税优这款产品上是没有免赔额的,所以不需要考虑自身的风险。
保险公司还将面临较高的行政费用风险。由于中国没有个人税号,直接退税到个人有操作上的难题。因此企业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中转站。这对于整体团险销售是好事,但一旦员工离职,个人保单的来去可能成为行政处理的一大困难点。
企业员工可能跳槽到购买另一家保险公司产品的企业,或者这家企业根本就不为员工操办任何保险。那么其中就产生了两个问题。首先,保险公司管理税优保单的复杂程度很高,需要在员工跳槽的时候更换供应商,一进一出也就意味着行政成本。相比之下如果是真正的团体保单,进出的频次会很低,也就没有太高的行政处理成本。第二,一旦员工跳槽到不购买保险的公司,那么这些员工以什么形式继续购买,退税又怎么操作,这些问题都是困难点。
小结
税优产品在产品框架的设计上希望是普适性的,因此不允许核保以及设置免赔额。这款产品不适合在道德风险极高的个人渠道进行销售,一方面是退税操作性的考虑,一方面也是风险控制的考虑。因此,在企业团险上已经有业务的保险公司进入这一领域会比较有利。
不过,不同于真正的团险产品,税优产品最终生成的仍然是个人保单,因此在员工离职的时候将面临行政处理上的困境,新公司可能选用其他保险公司或者根本不引入商业保险。这也就意味着相比团单,保险公司有大量的个人帐号管理的行政开支。
整体来看,税优目前处于从市场试水到获得量增的阶段,前期的利润空间不高,但可以有助于保险公司打开团体市场的入口,为未来捆绑产品销售做铺垫。针对这一点,能够提供整体员工福利捆绑产品的保险公司将出于更有利的市场地位。在一站式销售的情况下,其他产品的盈利可能弥补税优这一产品上的利润不足。
虽则如此,税优在提升员工的整体医疗保障上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税优产品在住院上在医保之外确实提升了部分保障,但保障额度不会太高,因此无法和真正保障型的医疗险抗衡。对于员工的整体福利来说,仅凭税优和企业企补,员工的医疗保障仍会有很大的缺口,这将是未来真正的全面保障型医疗险的机会。
来源:村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