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托管是否有法律依据?
检验科托管或者说医院科室托管的主要政策依据来自于以下几个文件: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中指出“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推行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聘用职业院长负责医院管理。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院管理公司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采用各种方式聘请或委托国内外具备医疗机构管理经验的专业机构,在明确权责关系的前提下参与医院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指出“探索以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查中心,面向所有医疗机构开放。大型设备配置饱和的区域不允许包括公立医疗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机构新增大型设备,鼓励地方通过各种方式整合现有大型设备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在确保医疗安全和满足医疗核心功能前提下,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结果互认和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室)等资源共享。”
但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又严禁租借执业证照开设医疗机构和出租承包科室等行为,至于科室出租和托管二者之间如何区别,则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
检验科托管对检验人有何好处?
1. 提高基层医院检验水平:基层医院受限于自身条件,没有能力购买先进的大型检验仪器,也无力掌握先进的技术,而通过托管可以实现与第三方实验室实验室设备及技术资源的共享,迅速提高自身的检验水平。
2. 提高基层医院检验质量:很多基层医院受限于标本量比较少,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不能很好开展,检验质量无法保证。而第三方检验由于规模效应,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所占成本远远低于基层医院,而且为保证自身良好声誉,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会成为第三方实验室很重视的一项工作,能很好保证检验结果的质量。
3. 降低检验成本:第三方检验可以很好发挥规模化效应,降低试剂、仪器及人力资源成本,并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减少仪器故障率,延长实验室设备寿命,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运行成本的最低化。
4. 提高效率:托管临床实验室可以打破体制限制,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观念,增强人员的忧患意识、服务意识。并利用灵活的分配方式,积极调动人员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协助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水平。
检验科托管对检验人有什么坏处?
1. 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虽然有很多文件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甚至进入公立医院,但并没有明确界定托管和承包科室的区别在哪里?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误的。因此目前检验科托管还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游走在法律法规的边缘。
2. 可能会降低检验人的就业机会:前面提到第三方检验可以有效节约人力资源成本,这句话换句通俗地话就是说“以前十个人干的活,现在五个人就干了”,也就是说另外五个人要失业了,以后工作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了。
3. 可能会砸掉检验人的“铁饭碗”:现在很多公立医院的检验人都是有“编制”的,也就是端的“铁饭碗”,但是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检验等辅助检查的费用肯定会被进一步降低,检验科对于医院来说有可能成为“负担”,而检验科托管则可以摆脱这部分负担,这也意味着“铁饭碗”有可能没了。
4. 长远看可能会影响检验医学的发展:从目前国内的托管形式来看,主要是第三方的实验室托管一些基层医院检验科,而很多私营第三方实验室在质量管理及实验室标准化等方面做的非常好,但往往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并不多,通常做法是从公立医院聘请退休专家,或高薪挖人。短期之内不会有问题,但随着以后第三方实验室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还不注重人才培养的话,可能会影响检验医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第三方检验实验室不太重视科研,鼓励科研的更是少之又少。员工无职称压力也不太会重视科研(当然公立医院员工也不一定都爱科研,不是为了晋职称谁去搞科研啊),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检验学科的发展。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狼”已经来了(没来的也已经在路上了),把脑袋钻沙子里或者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积极思考一下将来的路才是正途,别问我该怎么做,因为我也不知道,但无论何种情况增强自身能力都对自己有好处。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