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第一部关于采供血和输血服务行业的蓝皮书《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发布,由53位行业专家和学者参与撰写,系统分析总结了输血行业的现状、特点、问题、趋势,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采供血发展历程。
报告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输血法规体系基本完善;临床用血100%来自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无偿献血量不断上升,采血量自1998年495万单位增长至2015年2220万单位;2015年实现了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已下降到极低水平;临床合理用血水平较大程度提高。
同时,我国输血行业在血液供应与需求方面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征。血液供应能力增长的速度仍略低于血液需求增长速度,进一步增强血液供应能力仍是我国输血行业未来需重点关注的方向。
报告还指出,自“十二五”以来,国内血液制品行业无论是原料血浆采集量,还是血液制品产量、品种均逐年增长,但距离满足临床需求仍有相当差距。
据悉,“十二五”期间,全国原料血浆采集量有较大提升,2015年全国采浆量接近600万升,较2014年增长了约12%;在册供浆员数量明显增长,超过了200万人。随着采浆量的提升,我国血液制品产量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批签发量从2011年587余万瓶增长至2015年857余万瓶,国产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从2011年约2000万瓶增长至2015年的3000余万瓶。
然而,我国血液制品仍然供不应求,进口人血白蛋白比例已从2011年的40%增长至2015年约60%,虽然增长趋势放缓,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加大,若采浆量得不到较大提升,市场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血液制品结构仍以白蛋白为主,存在品种单一、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全国30余家血液制品企业能够生产人纤维蛋白原、三种特免球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凝血因子Ⅷ的企业不足10家,尤其凝血因子类产品是血友病患者的救命药,常处于短缺状态。如何进一步提升采浆量,扩大各制品生产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供需紧张仍是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