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真实的记录。采访了西部某农村县的新农合办公室主任、下辖某个乡卫生院元老人士、村医、老百姓等。
这个系列将从新农合账本、村医的故事、人才困境、乡镇卫生院工作等角度呈现这份记录。
我们将分期推送。
先交代这个县的基本状况。
文本中讲的这个县,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西部农村县城。全县人口50多万人,没有工业,地少人多,外出务工或者种地是主要经济来源。城镇户籍人口仅1万多人,剩余50多万人均为农业户籍。
全县共有公立医院3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私立医院一所。这四所医院全部纳入新农合医保报销。
2007年1月份,该县的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实施。
下面是2007年到2015年,该县新农合的筹资情况。
可以看到,9年来,随着国家层面新农合全覆盖的制度要求,农民参合率由2007年的85%,提高到2015年的95.39%。2007年当年筹资2372万元,人均50元,年筹资相应逐年快速增长,到2015年筹资达到25026万元,人均达到460元,净增长了10倍以上。
细看筹资情况表,国家资助和个人筹资额逐年增长,9年来,个人筹资由10元增长至80元(2015年该省规定个人筹集应为90元,因提前缴纳,该县当时定了80元标准,因而该县当年总标准为460元,其余全省各县均为470元),增长了8倍,国家财政补贴筹资由30元增长至370元,增长12倍以上。
这就意味着,每年国家要给该县财政补贴新农合基金的大头,2015年国家财政为全县补贴2亿元,2016年将超过2亿元。
50多万人口的县城补贴2亿元,放眼全国,便是一个天文数字。经过十多年的新农合建设,新农合的基金补贴,已经成为国家财政一大支出压力,财政“苦不堪言”。
在全国性的医保基金面临穿底的风险中,该县的新农合也面临困境。
“2015年总支出29812万元,2016年筹资28430万元。”该县新农合办公室主任在今年2月份提交的《该县新农合运行分析与风险评估报告》中写道,“如果2016年补偿支出幅度与2015年持平,在不动用风险金前期下,有1500万元的缺口,如果2016年支出增长幅度能控制在5%左右,在不动用风险基金前期下,缺口在3000万元左右,如果仍然存在30%左右的增长幅度时,2016年存在基金透支崩盘风险。”
以下是2007年至2015年的新农合补偿支出表。
回顾数据可见,从2007年新农合实施落地以来,2013年是该县新农合医保的转折年。从2013年开始,医保资金使用率超过100%,当年基金结余开始出现“赤字”,结余率也出现负增长。尽管累计结余仍未出现赤字,但3年时间,当年基金结余,从-328万元增长至-4785万元,结余率从-1.75%增长至-19.12%。
这种“赤字”的解释是,因消化2013年前累计结存,该县新农合医保基金三年连续政策性透支,到2015年当年累计结存率(含风险基金)仅为7.67%。
2007年-2015年,该县县新农合共筹集统筹基金112150.17万元,九年间共补偿110229.49万元。
从统计数据分析来看,2013、2014、2015、2016年当年筹资增长率分别为18.69%、11.15%、20.18%、13.6%,平均15.9%;而2013、2014、2015年补偿支出增长率同比分别为44.07%、37.38%、13.83%,平均增长31.76%。
可以看到,筹资平均增长幅度远低于补偿支出幅度,筹资增长率仅为支出增长率的一半。
支出的爆发式增长,是新农合基金“破产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中,医疗支出过度增长。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导致补偿基金支出激增。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县实施总额预付的医保支付方式,2015年,除县人民医院外,其余3家医保支付医院,花费均超过预算,需新农合再次支付费用。
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最主要的表现是医院的住院增长。2015年,门诊统筹(含门诊特殊疾病、正常产支出)支出6980.07万元,住院支出21225.38万元。2015年支出与2007年支出比,补偿支出总额净增长22倍以上,住院支出净增长23倍。
来源:大健康Lab(微信号 dajiankang_Lab) 作者:穆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