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英国的家庭医生来到中国开一家家庭医生诊所,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谢吉伯就来做了个尝试。
他原本在英国执业,2006年奔着中国新医改来到中国,希望能将英国成熟的全科诊所模式在中国的土壤上重新培育。
他曾在高端涉外医院坐过诊,也去基层社区医院上过班。
2014年,他在北京开了一家名为“健康快线”的诊所。他自己培训医生和护士,探索怎么把“以患者为中心”和“持续性服务”落实到诊疗过程中去。
“在中国按照人家的体制很难做出原汁原味的东西,涉外诊所商业化气息太浓,体制内政治气息太重。真正要在中国做家庭医生,一定要有一个单独的平台。这家诊所是一块实验田。”谢吉伯说。
1
谢吉伯是英国籍的华侨,他出生在香港,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完成医学教育后,一直在英国当家庭医生。
在英国,如果要搬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去银行开一个账户,二就是在当地给自己找个家庭医生。居民要就近选择一个家庭医生诊所登记,然后获得一张“国民医疗服务卡”,拿着这张卡就可以享受免费医疗服务。
他在英国的时候,每天早上9点到诊所上班,按照预约看十来个病人,平均每个病人十分钟;午饭后,他再去一些不便出门的病人家中家访;下午三点多孩子放学后,又会忙一阵儿,其中孩子占到门诊量的30%。
英国的情况是这样的:执行家庭医生首诊制。如果在英国生病,首先要预约自己的家庭医生进行诊断,然后家庭医生会给出后续的医疗方案。对于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家庭医生都可以解决。如果病情比较重,需要大型检查或者大型手术,家庭医生则会帮忙转诊到上级公立医院。
由于和居民建立了稳定的关系,英国家庭医生可以解决居民70~80%的疾病。
2
谢吉伯一直关注着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那会儿是1985年,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到大陆时,国内的医院里连一次性输液管都没有。 从此之后,他几乎每年都会来一次大陆,同行业里的朋友见面交流。这些年,中国的医院设备越来越先进,配上了CT、核磁共振。
他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医改。2004年,谢吉伯看到了家庭医生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并且感到在英国的生活单调乏味,缺乏挑战性,于是决定,准备来到中国发展。
2006年,谢吉伯将一切安排妥当,来到北京工作。北京是中国最早试行家庭医生的试点城市。2010年,北京在东、西城试点,2011年起在全市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按照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此后,家庭医生制度也在其他省市推开。从2011年到现在,乃至未来10年,家庭医生改革都是中国医改最重要的内容。
但是在那会儿,“家庭医生”的概念对很多人来讲,完全陌生。 这给谢吉伯带来了很多挑战。
最主要的是就诊习惯的差异。
在英国,家庭医生和病人之间是平等的合伙人关系。英国因为一直以来有家庭医生的制度,这中间会有很多沟通,所以病人从小就有基本的医疗常识。很多医疗计划是医生和患者互相讨论、共同制定出来的。
但是国内的父母从小接受的治疗方式是查血、点滴,他们觉得医生是权威,要听医生的话。用谢吉伯的话来讲就是“他们去医院里看病,就像求菩萨赐一个方子一样”,这样就需要在诊疗过程中花很多时间去沟通、教育。
信任是通过不断地沟通建立起来的。每次看完病,他都会问病人:“还有没有其他你关注而我没有回答的?”目的是“给病人几分钟讲自己的故事”,因为“病人的疾病往往包含了心理包袱、家庭原因和社会因素”。
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看诊,孩子的症状是轻微咳嗽、体温三十七度一,不需要查血。妈妈一直担心,想给孩子查血。后来,谢吉伯看着妈妈一直担心,就帮孩子查了血。这一次会增进信任,下一次她可能就会接受医生的建议。
“她会感到你是从她的角度出发考虑,很人性化,而不只是机械地诊治。我们除了要解决孩子发烧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妈妈要带他来,她是不是有其他的担心。每个月发烧一次是免疫力低下,还是缺什么。医生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了以后,还要听她说。如果你只给她开退烧药,下次她就拜拜了,因为她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谢吉伯说。
谢吉伯还经常碰到患者坚持要求验血验尿验便,要看白血球等指标;还有患者,看到宣传误以为家庭医生就是提供上门看病服务的医生,打来电话提出各种要求。
为了适应中国患者的就医习惯,谢吉伯在英国家庭诊所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在诊所中购置了影像、血检等检测设备;设置中医和药房,其实英国实行医药分业制度,诊所普遍没有药房。谢吉伯也会在问诊中向患者解释,什么是家庭医生,为什么没有必要做化验,为什么可以不吃那么多药。
3
2014年,谢吉伯在北京开了一家名为“健康快线”的诊所。
起初谢吉伯将诊所选址在燕莎中心。那里是北京的高消费区域,毗邻国贸、大使馆、五星级酒店。但是由于经营一段时间以后,并不能被市场认可,几乎没有客源,他才将诊所的定位从高端用户调整为中端用户,瞄准住宅小区和白领阶层。诊所也从燕莎搬到了现在的地址,北京三元桥附近的一个小区中。
从设置上来看,诊所一共有两层。一楼是药房,二楼是就诊区。
药房给人的感觉是明亮通透、舒服适宜。药房采用开放式设计,方便和医生询问服药注意事项。药房里有600多种中西药物,这些药物大都来自欧美或中外合资的药厂。药房也能提供药物订购服务,药品可在2个工作日内送达。
二楼的就诊区包括候诊处和各个诊室。诊室干净、舒适,极具私密性。妇科诊室屋顶中间有一个环形的窗帘轨道,患者躺在床上做检查的时候,医生会在将门反锁的同时,拉上帘子。一间大诊室里,还专门设有双开门,这样可以方便骨伤患者坐轮椅进出,同时有电动诊查床,可以自动调节,方便患者上下。家庭诊室则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红色的沙发、五颜六色的抱枕、绿色的木马,简直像是一个小型游乐场所。这样可以为就诊的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氛围。
一位妈妈带着发烧的儿子来到这里就诊。她先在候诊处和护士简单沟通儿子的症状,之后由护士引导到家庭诊室,由医生谢吉伯为孩子诊治。这期间的诊疗时间大概有两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医生询问孩子的病症、并且根据需要追问很多细节,试图了解可能的病因。
孩子前两天发烧,之后没有其他明显症状,这次检查没有做化验类的项目。只是做了细致的检查,全身上下都看了一遍。听肺和气管部分时,谢医生通过让孩子吹小风车的方式来听清深呼吸下的状态。
整个诊疗流程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流程按照指定的标准进行。这里称为“三分钟护理”。病人来了之后,大概的症状,比如头疼、发烧、扭伤,根据相应症状做简单处理,接着把病人送到病房。接下来,医生会到病房去看病人。这样,病人就不用到不同的窗口去跑,而是医生围着病人来转。
这样的意义在于,即便是不同的医生,也能保证安全和效果。这样的医疗服务就像星巴克做出来的咖啡都是一个味道。
其次,医生都是全科医生,内外妇儿都可以看,不需要内部转诊。这样会使病人获得很好的就诊体验。
除此之外,诊疗服务还延伸到诊所之外。患者有事可以随时致电医生,不必四处奔走。诊费价格为450到600元左右,针对会员的优惠价为480元。
4
如何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运用到具体临床工作中,谢吉伯也一直在摸索。
目前健康快线诊所对于家庭医生的培训为期三个月。招聘的医生都是有临床经验的医生,分为兼职和全职。目前医院有2位全职家庭医生,谢吉伯和一位女医生,此外有5位兼职家庭医生。兼职医生很年轻,主要是来自公立医院,他们希望通过兼职在谢吉伯的诊所学习家庭医生这种新的诊疗方式。
培训的三个月里,他们主要教医生适应全科医生的诊疗流程,帮助新来的医生从患者和医生两个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把专业知识同患者需要相结合。
具体来讲,一方面教他们找到英国的主流医学中对于某个症状的处理方法,另外一方面进行实际操作。实际操作的过程是:一名实习医生跟着一名全科医生一起问诊,期间实习医生可以参与。起初的时候全科医生先看,实习医生可以补充,待到成熟以后,实习医生先来问诊,带教医生则可以在一旁给予指导。
谢吉伯觉得在中国经营诊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投资回报较大,回报周期长。按照业内人士预估,一般诊所正常在5年左右实现盈利。
目前诊所和多家商业保险达成合作,其中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患者都属于商业保险客户。门诊中,儿科的业务最多,占到百分之三十。此外,还有一些妇科、外科的扭伤软组织受伤、慢病管理、体检、亚健康管理业务。
诊所的主要推广方式:一是,媒体社交。运营有十几个育儿微信群,共2000人,每天在群里做两次免费的婴幼儿健康咨询。二是,与周边的幼儿园和社区合作,进行早教的宣教。
“我们家庭医生和患者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发生的都是一些常见病,不会接触很多像医学书里一样典型的大病。患者和家庭医生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彼此的一个老邻居。你跟他住了十几年,你缺油盐跟他借点油盐,没事唠唠家常。有一天他突然离开了,你还会觉得挺想他的。”谢吉伯说。
来源:奇点网(微信公众号:geekheal_com) 作者:李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