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5日,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意外离世,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坊间流传:他的离世与压力过大很有关系,据说他在创业期间,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融资,如何才能不使资金链断裂,以及如何商业变现,并为此时常处于焦虑状态。
资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资本的追逐与离去,则决定着一个行业是繁荣,还是冷清。移动医疗行业,同样如此。投资人如何看待移动医疗行业呢?他们的观点和声音,至关重要。
这里,《中外管理》采访了三位投资人,分别是戈壁创投合伙人徐晨、赛富基金医疗领域L姓合伙人、睿康资本合伙人沙伟,我们来听一听他们对移动医疗行业的独特见解。
观点之一:既是趋势,也是机会
《中外管理》:你对目前的移动医疗行业有什么看法?
徐晨:中国的教育、医疗有区域性差异,移动医疗能很大程度缓解资源缺乏、资源不均或患者超自己需求的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加快,移动医疗的慢病管理、远程提醒,包括移动医疗设备,都有较好的应用场景;智能手机覆盖率,网络传输速度,已基本满足主要服务人群要求。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或传统服务的结合是大趋势,移动医疗同样如此。
L:移动医疗平台争抢的是医生的入口和时间,但知名医生的时间,是用互联网传统补贴手段买不动的。因为这些医生在线下,面临的是非常复杂且多面的环境,一个中层以上的医生,要出门诊、管病房、写文章、晋升,要跟药厂和器械厂打交道,还要在学会有一席之地,可能他99%的时间基本都被占据,剩下1%的时间,用多少代价都买不了。因为他要留给家人和自己。永远无法有一种商业模式,能将这些医生叫出来放到移动互联网平台上,但老百姓看病还是喜欢找知名医生看。所以不能用互联网手段彻底改变这个行业的现状。
沙伟:新技术发展很快,像VR、AR都是人类在有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发展的,而现在对数据的处理,数据计算能力的速度、效率,我们对知识本身的理解都在飞快发展。那么随着医疗技术的数据增长,移动医疗会潜藏很多机会。
观点之二:移动医疗模式有想象空间
《中外管理》:目前这些移动医疗的模式,你看好哪些?关注哪些?
L:从模式上谈,有几家挂号平台有一些希望,但希望并不在挂号业务,而是要将支付全都打通。现在有些平台可以做到通过微信挂号、缴费,凭借二维码到医院取号,到了缴费口,刷手机就可以完成支付,并且所有的检查都在这上面呈现。而原来去医院开药要缴费,做检查要缴费,缴费都要排队。但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没有跟医保打通,不过现在个别地区可以试点,因而他们在试着将这个地区的医保打通。如果这一点能够实现,所有支付都通过互联网手段去做,我觉得还是有想象空间的。
沙伟:移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结合,能产生哪些新的模式,哪些新的产品?对现有的管理、服务模式能进行哪些改变,能产生哪些推动?这是我们关注的核心。另外,我们最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医疗,而非可穿戴设备以及与运动、睡眠、生理疾病等相关的模式。虽然它们也和医疗挂钩,但是不一定要有病才使用,不是刚需,而这方面的专业含量也相对较低。
徐晨:我认为主要有这几方面:一,围绕大医院和小医院的关系做文章,很多小医院硬件条件并不差,只是缺乏好的医生,如果能将医生资源进行系统性调配,会很大程度缓解医患关系。二,对医院进行进一步信息化,有效地分流,包括给不同人群提供合适的医疗解决方案。举个例子,如果将挂号变成抢号、卖号没有太大意义;但如果将它变成高端服务,比如提供的家庭服务、保险,包含挂号服务,不仅能提高产品价值,也让更多人进入健康管理体系。那么,很多人通过第三方医疗机构进行预诊,通过一些方法使家庭医生进入可以负担成本的家庭,进一步分流医院的流量。三,使新兴一代的人群,能够帮助老一代做更多的自我诊疗和自我诊断,这样能更精准地和医生沟通,缩短医生会诊时间,这是比较有意义的。
观点之三:政策壁垒,不能阻止行业提升
《中外管理》:医疗行业跟国家的政策息息相关,而医疗行业不只涉及医生、医院和患者,还涉及支付方,也就是保险。移动互联网要进军医疗行业,这两方面是无法绕开的。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L:我本身从医院的体系出来。医疗在中国非常封闭,从医到药,监管在所有商业领域最高,市场化程度最低。以互联网手段撬动这个领域,是以卵击石。
移动医疗链条很长,有人做挂号,有人做导医导诊,有人做随访,有人做慢病管理,还有人做医院的工具,但是哪段可以产生变现的方式?现在大家还没看到。关键是为什么付费?你能够给他提供什么来付费?如果变成医疗的支出,各部门都会管,在医院你交的每一分钱都要拿出来,这一点很难规避。你是间接增加医生收入还是直接给医生收入?这个问题也很敏感。
徐晨:从金融行业来看,金融科技或者互联网金融也有很多令人诟病之处。但是,不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这肯定是长期的需求,因为移动金融满足了传统金融机构不能满足的,不能服务的一群人以及不能服务的一些产品。移动医疗也是在提供核心医院体系以外的、相对比较零散但要求不低的服务。
我认为支付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反而对移动医疗非常有利。比如:保险公司强烈希望获取用户的数据,移动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帮助保险公司做产品。保险产品数据越多,对问题解决就越有效,很多国外的保险公司,有先进设备,保险费用就可以降低。
医保或者国家医改,政策方面的风险是永远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将它作为行业发展不起来的理由。我们必须相信所有的系统背后,最后必然是在有序、安全的情况下提升行业的效率,不管你愿不愿意,趋势就在那里。改变需要时间,但不能以现状判断趋势。
沙伟:国家推行多点执业,但如何让医生真正地从公立大医院到民营医院,如何让医生真正地创业?国家的社保,如果全支付,那么能够支付的人群很明显少很多,商业保险正好在中间起到兼容的作用,通过一些精算使更多人享受这样的服务,解决很多支付的问题。但是现在的商业模式,包括医疗商业保险如何真正做起来?这些都是要考量的问题。
现在一些创业公司,在试点性地做很多他们觉得灰色领域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探索,可以先做,不要出大问题,再根据经验定制,从而根据行业规则推广。其实,很多行业都在做这样的工作,只是过程中比较慢,规模也不能起来,因而没有一定规模的收入,其他人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这个过程一旦过去,就会有一些先锋企业出现。而核心在于构建的服务,如果越来越被认可,就有机会获得更大发展,只是这个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观点之四:资本遇冷是正常的
《中外管理》:移动医疗为什么在前两年被资本热捧?而在今年却回归理性?
L:大家总要去试一试,不死一波也不知道水有多深!看看O2O上门洗车,虽然活下来几家,但死的更多。现在有些移动医疗平台,估值很高,但它们能不能变现,需要市场验证。
徐晨:中国整个互联网领域的业务,在2013、2014年达到一个高峰,用户对互联网的接入程度达到较高临界点。中国人口基数大,中国医疗资源现状决定这是高毛利市场,既然移动互联网已经做了电商、O2O,那也可以进入核心领域,比如医疗、金融。
原来互联网创业者缺乏对医疗行业本身的理解,业务模式有缺陷和不足,但当医疗进行移动互联网行业时,产品逻辑、服务逻辑变得更清楚,因而催生了资本相对密集地进入。
2014年,整个市场都偏贵。2015年上半年,不论什么行业都是投资高峰期,投资积极性大,资金量也大。现在不只是移动医疗行业问题,整个移动互联网都是如此。到2015年下半年,市场本身产生了问题,整个市场下降厉害,特别是2015、2016年移动医疗的项目在往下调整,往更加理性化的方向去走。
沙伟:投资的“寒冬”,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人。一,一些企业的估值高得让投资人望而却步;二,企业要价很高,投资人就会想,你怎么赚钱?就需要更理智地管理风险,如果这时移动医疗企业很难有明确的商业模式,没有真金白银兑现,就没人愿意投资。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阶段。
观点之五:创业者要提升自我认知
《中外管理》:现在看移动医疗,似乎正处于一个瓶颈期或者说阵痛期,那么创业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调整方向?
沙伟:人最容易以原来的行业想象别人。一开始带着固有的思路,所谓一马平川、不可一世的态度进入这个行业,自然会碰壁。保持学习、思考的态度,才能让自己的认知不断向前。所以,创始人需要保持一个相对保守的心态,降低期望值,更加精准地管理企业的资金链,更加专注地做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有能力活着,走下去。
徐晨:所有行业都一样,后进入者如果跟先入者保持同样的传统模式,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必须有新技术和新模式。因为有人已经拿到不少钱,而且做到一定的规模,如果现在进入,难度就会比较大。从这方面来看,现在这个市场的确不太好做。但移动医疗行业现在并非饱和期,还有待提高,欢迎新进创业者,但新进创业者需要有新技术和新模式。
L:移动医疗如何去探索,不是投资人该替他们想的。投资人付出资本溢价,买的就是创业企业的思路、创新、运营等。
观点之六:所有新兴互联网行业都有共性
《中外管理》: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走向,与其他新兴互联网行业有哪些共性?对其他新兴行业有何启示?
L:移动医疗和新兴互联网行业肯定有共通之处,就是给人们提供方便和高效,提供快乐的经验,从而颠覆以往不快乐、不方便的模式。启示的话,应该还是要尊重行业特点,不能一概用第一批互联网企业那种靠流量、注册量、活跃度等指标来衡量其价值。
沙伟: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带来了很多机会,因为移动本身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灵活。所以智能手机从无到有,互联网、智能手机与行业的结合,就会产生新的变化。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徐晨:移动医疗与其他新兴互联网行业的共性之处,就在于都是新技术和传统行业的叠加,进一步提供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微信ID:zwgl1991) 作者:采访:杨筱卿 谢丹丹 庄文静 作者:杨筱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