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篇报告中,通过数据整理,我们对2011年以来成立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投融资数据和创始人背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统计了9个细分领域成立的企业数量和投融资金额。之前的这些数据统计的是目前还在运营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看看他们为什么活下来,哪些领域发展得更好。而接下来,我们将统计已经停止运营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名单,分析它们所在的行业背景,以及死亡的原因。或许,这部分分析对于还在运营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有更大的参考价值。时时刻刻审视自己,避免走别人的老路。
曾经,在网络上流传一份移动医疗死亡名单,关注该报道的创业者非常多。名单中披露了20多家死去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但其中只有4家获得了天使投资,多数企业并没有获得投资就已经死掉。分析这份名单的价值其实并不大,每年新创立的公司数不胜数,很多时候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收录就已经倒闭。
这一次,我们统计的死亡名单全部是有获得投资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有获得投资,第一,说明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团队和商业模式已经得到了资本的初步认可;第二,这些企业在资本的支持下,能够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这份死亡名单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更有价值。
1、我们是如何判断一家企业死亡的
既然我们关注的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生存状况,那么我们首先就是从互联网着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做企业调查。
第一,查看企业APP的更新时间,下载使用。手机APP一般是互联网+医疗企业触网的主要产品,如果APP半年以上未更新,加入死亡企业名单待查。
第二,查看企业微信公众号,关注并使用,内容有3个月以上未更新的加入死亡企业名单待查。
第三,没有APP和微信公众号的企业,查找企业官方网站,企业新闻有3个月以上未更新的加入死亡企业名单待查。
第四,查询企业官方网站所公布的客服电话和工作电话,工作时间拨打电话看是否有人接听。
以上是我们作为用户去尝试使用产品和联系这些企业的常用方式。当然,我们要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死亡必须非常小心谨慎,以上四个条件必须全部满足才能做出最后的判断。在最开始的第一轮企业整理中,我们找出来了66家疑似死亡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但是在经过后两轮的电话核实之后,我们排除掉了28家,最后确定的死亡名单是38家。
被排除掉的28家企业多多少少在产品上有些问题才会一开始被我们列入名单中,比如APP应用和企业公众号长时间没有更新,网站无法打开等等。虽然最后经过电话核实,这些企业仍在运营,被我们移出名单。但是作为互联网+医疗企业,忽视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平台上的内容更新并不是件好事。他们虽然现在还活着,还能坚持多久就只能打一个问号了。
2、38家死亡互联网+医疗企业全名单
注:从尊重考虑,企业名字我们省去了一字。如果企业信息登记有误,欢迎联系我们,文末有联系方式,谢谢。
3、38家企业总融资量接近1000万美金
这38家企业获得的总投融资额达到了965万美金,加上一些企业未透露的投融资数据,总量应该超过了1000万美金。其中,获得投资额最高的就是今年曝光度最高的“药给力”,总计获得166万美金投资。药给力第一轮天使轮获得数百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而A轮由同渡创投、中国平安(平安创新投)、联创策源共同投资了数千万元。排名第二的是一家智能健康硬件厂商,总计获得159万美金的投资。该企业所生产的智能健康硬件产品体脂称在网上还有销售,但是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更新在2016年6月停止,官网BBS关闭,公司的办公电话和400服务电话连续三天都无人接听,应该也是遭遇了重大变故。
4、7家企业进入A轮
大部分死亡企业还停留在天使轮,天使轮的获投金额绝大多数在100万人民币左右。但是在产品经过验证后发现市场接受度不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原因下,很难再能获得资金。有7家企业能进入A轮,他们的占比也非常大,达到了18.4%。这些企业无论在名气还是用户数据上其实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资金对于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是也是多方面的。
5、互联网背景是关键词
创始人具有互联网行业标签的一共有27家,占其中的71%,而具有医疗背景的只有3家,占其中的7.9%。医疗过程对比较专业,如果互联网人没有深入对医疗行业进行了解,导致错误判断市场痛点,没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就非常容易失败。同时,医疗行业进入门槛高,是否掌握真正的医疗资源才是决定“生死”的问题。如何把握住患者真正的需求,并将需求转化成产品,这是移动医疗企业不得忽视的问题。
6、健康保健和寻医诊疗领域最多
绝大多数互联网人只能切人门槛相对较低的健康保健和寻医诊疗这两个市场,因为这两个领域属于轻医疗、轻技术行业。但是这两个领域的很多细分市场都已经有了行业独角兽,要想获得成功非常不易。特别是近两年成立的健康保健和寻医诊疗的企业能获得成功的更少,除非是“平安好医生”这种能够依托于大平台的项目。
7、平均存活时间
我们统计了25个能明确查出最后产品更新时间的公司,记录了他们从诞生到死亡的时间。这些企业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9.6个月。超过24个月的公司占比较多,而不足一年就死掉的公司也同样多。这说明了创业型公司死亡的两个关键时间点。一个是早期,一个是成立后的第三年。我们统计的企业都已经有天使资金的支持,说明了商业模式已经获得了投资人的认可。这一年中,如果创始人的想法得到市场检验后出现偏差,后续资金就会立马出现问题。如果创始人一心忙于商业模式的改进,忽略了融资和商业模式并行,那就更危险了。所以,能从天使轮熬到A轮,必须在商业模式和产品两方面得到验证。
同时,第三年也是创业公司的一个难关。此时公司可能会有更好的资金支持,但是商业模式没有突破,产品不盈利,仅仅依靠补贴烧钱积累用户,就很容易死在这个时间点上,特别是线下O2O企业。
8、资本短缺不是死亡主因
而在死亡的企业中,以虚假痛点成为死因中排名最高的选项。作为首家拿到A轮的送药O2O企业,药给力在今年的倒下无疑让整个行业感到寒意,倒在了B轮的门槛上。从药给力市场总监连佳星发布的公告来看,药给力暂停服务的主因是融资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我们团队一度在融资背景艰难的情况下,从去年12月到今天,一直把宝押在了一家已确定投资的传统药企,连投资协议都走完了,变卦其实只在一夜间,但调整已经来不及。”将失败问题归结为资金问题,这似乎是很多O2O创业惯用的解释。
但是,在动脉网看来,这种能简单复制的线下O2O模式本身的盈利模式才是导致药给力死亡的原因。首先药品是低频刚需的商品,尤其是非处方药,其次是物流方面的大量支出,盈利模式无法支撑后续的发展。最后,药给力的数据本身就存在水分——通过0.1元的创可贴刷起来的订单量,和通过烧钱积累的用户,其实毫无价值,注水的数据早就不能作为博得资本方的信任。再加上第一篇报告中,汇总的2016年投融资金额早已超过去年同期,一味地把企业生存问题推到资本寒冬,并不合适。
研究生也是一个值得分析的例子,创始人姬十三是神经生物学博士,而且有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两个成功的互联网项目经验,可以说具备了互联网和医疗双重背景。姬十三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他很看好女性健康的市场,于是推出了这款备孕APP。但是最后因为精力不够,产品越往前就会觉得它的难度很大,因为整体需要调动资源的需求,超出了整个团队的能力。还有个很大的原因可能是过高估计了备孕市场的容量和APP存活度。备孕对于女性来说,一生只有1、2次,每次只有2、3个月的关注期,产品一开始就存在用户数量不够,使用存活度低的致命问题。
9、对互联网+医疗公司的发展提出建议
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用户活跃度相对较低,使得行业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不能完全照搬互联网行业的经验。基于之前的分析,我们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寒冬”之说,并不认可。相反,今年移动医疗行业所获得的融投资金额屡创新高。移动医疗企业需要存活和发展,需要企业不断进行行业深挖,找到市场真正的痛点。对于盈利模式不明的互联网+医疗来说,“春天”还未真正来到,我们期待寻找到最正确的模式,为医改、医疗机构、患者提供最实惠便捷的服务,真正打通医疗全流程的院内与院外。
我们建议创业者进入互联网+医疗行业中时,对企业的发展瓶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思考点。
对医疗资源的掌握程度
互联网+医疗,相比互联网更重要的是医疗活动。真正能够提供这个需求的,只有医院和医生。医院和医生在这个服务中所处的位置,是任何互联网产品无法取代的。要想突破盈利模式的困境,就必须抓住“医”字。没有医疗资源就贸然进入这个行业,容易成为炮灰。
产品的定位
移动医疗要把握住患者的真正需求,设计好正确的定位产品。好的产品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而且是患者有真正需求的。比如糖尿病的慢病管理,患者需要长期关注血糖,控制饮食。只是在2016年,互联网+医疗企业早已经饱和,无论是前段的健康管理、自诊、自疗,中段的挂号诊疗,后段的管理康复,都已经有大量的企业杀入,如何才能找到蓝海脱颖而出,需要的是创业者的智慧。
正确盈利模式的分析,是否具有资本变现的能力
这才是企业能否存活的关键,做生意最终的目的是赚钱的。先从医院、医生护士、医药企业和患者中找到谁为产品买单,再提升产品的硬实力。互联网产品最重要的是流量,有了流量才能谈变现。我们在调查的700多家企业中,死亡的看起来只有不到40家,但是大量企业推出的APP在单一市场中下载量只有几百次,谈何变现?
医疗创业更加精英化
在统计完这700多家企业后,我们有一个感受,医疗创业和TMT相比,整体要更精英化。学生式的创业和靠想象力很难获得成功。不管是互联网出身还是医疗出身,前提就是在各自领域都需要很强的个人能力和团队捏合能力。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看到,死亡的企业,大部分出现在痛点不精准和跨界难上面,这对互联网出身和医疗出身的创业者是一样的。
至少在目前为止,医疗行业并没有像TMT一样,靠资本就能把市场一下子推高,从而养成用户习惯再来占有市场。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几个独角兽,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完全靠烧钱迅速达到巨大的规模。
一句话,医疗创业得走心。不管是资本寒冬,还是资本暖冬,其实都和企业做大或死亡的关系不是最大的。
完。
莫人英、王广龙对此报告亦有帮助。
注:动脉网的系列报告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蛋壳研究院数据库和部分公开资料,我们保证对数据进行客观性分析,但对一些数据来源本身的真实性并不能做保证。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
来源:动脉网 作者:刘宗宇
为你推荐

广州试点创新药械“医保+商保”同步结算
本次试点依托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在22家试点医院实现医保+商保一站式同步结算,通过提供“商业保险创新药械结算清单”,商保理赔金额将一目了然,市民只需支付医保和商保报销后的...
2025-03-28 18:41

揽入首付款2亿美元,恒瑞医药就一款II期临床药物与默沙东达成新合作
近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与默沙东达成协议,将恒瑞医药的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项目(包括名为HRS-5346的先导化合物)有偿许可给默沙东,默沙东将获得HRS-5346在大...
2025-03-28 16:24

国产首款甲状腺眼病靶向药落地湖南,爱尔眼科率先应用
3月27日,爱尔眼科长沙医学中心开出湖南省医院首张国产替妥尤单抗N01注射液处方,并成功为一位中重度甲状腺眼病(TED)患者完成首次注射治疗。
2025-03-27 18:38

复星医药的业绩与生物类似药集采
根据复星医药年报显示,复星医药旗下生物类似药包括第一个国产生物类似药汉利康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 、中国首个中欧双GMP认...
2025-03-27 18:21

预购协议被单方面终止,三叶草生物被要求退还2.24亿美元预付款
3月24日,三叶草生物发布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子公司三叶草生物制药(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叶草香港”)收到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Vaccines and Im...
2025-03-27 12:10

在华大动作的背后,阿斯利康如何落子“肺健康”
阿斯利康宣布了一项2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聚焦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学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并达成多...
2025-03-27 11:07

罗氏制药与默克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中国肺癌治疗版图
2025年3月26日,罗氏制药和默克共同宣布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就特泊替尼(拓得康®)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商业化达成合作。双方将充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推动特泊替尼惠及更多METex 1...
2025-03-26 17:17

APASL重磅数据抢先看!吉利德科学公布HBV、HCV、PBC领域多项研究成果
吉利德科学将以壁报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公布31项肝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B)领域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的3期临床研究中国队列随访8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
2025-03-26 14:19

营收飙涨461%现金储备16亿,云顶新耀2024年成功转型Biopharma
3月26日,港股创新药企云顶新耀(1952 HK)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全年收入达7 0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1%,超额完成了7亿元既定目标。
2025-03-26 10:31

2025“数据要素×”•行业样板发布:华山医院•联仁健康“医院数据资产化生态平台”成功入选
近日,由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主办,信息化观察网承办的2025数据要素融合与应用创新峰会在北京举办,并正式对外发布了2025“数据要素×”·行业样板100例。
2025-03-25 16:06

全国肿瘤诊疗规范化提升行动启动会在京召开,夯实高质量肿瘤诊疗体系
2025年3月24日,由国家癌症中心学术支持,北京中康联公益基金会、辉瑞公司主办的全国肿瘤诊疗规范化提升行动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全国肺癌和肾癌规范化诊疗质控讲师培育计划也于...
2025-03-25 09:52

生态赋能,新加坡助力全球企业迈向国际化新高度
本文将通过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案例,解析新加坡如何利用其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为全球医疗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其全球化布局。
2025-03-25 09:35

“关注睡眠健康 聚焦抗衰未来”2025睡眠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功举办
在第二十五个“世界睡眠日”到来之时,为促进国民健康、呼吁人们重视睡眠问题、树立“防未病”意识。2025年3月21日上午由中国保健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与四川天府亨特生命科技...
2025-03-24 16:54

响应“体重管理年”行动,众安互联网医院助力国民科学减肥
在全民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当下,体重管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对体重管理的重视,以及“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开始积极探索科...
2025-03-24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