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服务总量上还有较大差距,但从数量上来说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已经超过了公立医疗机构。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是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官方网站上,大大方方地写上“非公立”或“民营”医疗机构的屈指可数,大部分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讳莫如深、犹抱琵琶半遮面。
曾经看到由人民网主办的中国百家“好口碑”民营医院获奖名单(2013—2014),不管这个名单的权威性怎样,但将这些医院看作是那些名声、口碑、技术和服务相对较好的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代表应无疑义。
好奇心起,查了一下这100家医疗机构的简介,结果显示他们使用的标签主要包括非营利性医院、医保定点医院、三级或二级医院、综合性或专科医院,还有某大学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某厅局直属医院等标签,而直接使用“民营医院”标签的仅11家,“私立医院”2家,“非公立医院”1家,“社会资本办医”1家,“营利性医院”2家,“中外合资或合作医院”9家,“股份制医院”4家,“改制医院”2家,“新型医院”3家。也就是说明示或暗示自己非公立医疗机构身份的只占约三分之一,大部分都在有意无意间隐藏起了自己的“身份证”,更有个别医院的介绍上还能看到“公立”(2家)或“国有”(1家)字样。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尽量不暴露“非公立医疗机构”身份,尽量往公立医疗机构的方向上靠,或诱导民众往“公立”上联想。
这不仅说明社会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怀有偏见甚至歧视,连非公立医疗机构自身也好像矮人三分,自惭形秽,这样的环境显然不利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有人担心非公立医疗机构唯利是图,坑蒙拐骗,怕老百姓吃亏受苦。想当初,国营旅社、国营饭店、国营粮站也是风光无限,私人或民营的旅馆、饭店、粮店处于半地下状态,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偷偷摸摸,生怕被人打为投机倒把,今天如果你去吃饭、住店、买粮要找国营单位恐怕难矣,如果你非国营不食、非国有不住,恐怕要被别人认为是脑子进水了。
吃饭的事情都能放开,吃药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吃饭是每个人的刚需,每天还要吃好几顿,吃药毕竟只是部分人、偶尔吃的事。江苏省宿迁市曾经十多年没有一家公立医疗机构,当地的老百姓比其他地方的老百姓看病更难、更贵吗?当地的人民健康水平比其他地方更低吗?
医疗机构是谁立的,并不重要,关键看他们做什么,怎么做。正如您吃了一个营养丰富又口味好的鸡蛋,您难道还要调查这只下蛋的母鸡是谁饲养的?您要吃的是营养、口味还是“公养”与“私养”的身份?
中国古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连“身份证”都不敢堂堂正正亮出来,还敢指望这些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正道上行?早期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确实有些不规范的做法(谁又敢说公立医疗机构就百分之百的规范呢?),彻底消除莆某系曾经的医疗乱象给民众心里留下的阴影还有待时日,这就更需要有担当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出最强有力的声音——没错,我们不是公立医疗机构,但我们是正当经营的医疗实体,我们确实在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进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做着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公立医疗机构做得更好。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于2014年8月正式成立,两年多来相继成立了二十多个专业委员会(分会)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这标志着我国近20余万家非公立医疗机构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代表他们利益的全国性行业组织,标志着我国非公立医疗事业已迈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崛起,从理直气壮的正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