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广东省A市某三甲医院的一名医生。2015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对A市的3家乡镇卫生院和6个社区医疗站的基层医疗情况进行了调研。另外,我还到安徽、上海、杭州等地区取经,还带着团队抽样调研了A市其他6家乡镇卫生院,其中有1家医院是民营单位,历时4个月。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医疗最严峻的问题是:现在、将来,到底谁来给农民看病?接下来,我就谈一谈我的所见所闻和建议。
一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基层大锅饭的问题依然没有摆脱,干多干少一个样儿,干与不干一个样儿,甚至干多了收入反而少了。医院缺乏主动性,患者就诊率低,涌向大医院。医院收入多、医务人员劳动量多,并不能带来正面的收益,因此积极性严重受损,许多诊疗项目,包括手术都已经不再展开。
医改后,虽然基础工资有所提高,但绩效工资大幅度降低,大锅饭变成了自然趋势,积极性难以调动。加上各种政策限制,基层医疗的业务遭到打压,只能从事价格低、费用低的项目,如中医类项目。
这两年都在说下基层、强基层。就我了解到的,政府强制各大医院抽调专业人员到基层支援,这种效果非常有限,多数流于形式,并不能够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基层医疗困局。同时,下乡人员的待遇无法得到保障,权益遭到损害,动力不足。
新毕业工作的医务人员一旦有了执业资格证书,便准备去大城市应聘。我看到,很多基层医院的专家骨干,已经跳到待遇较好的民营医院,或者其他城市医院。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留在医院的业务骨干也在跃跃欲试,本来就所剩无几。
这样一来,剩下的医生工作压力非常大。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个人劈开八瓣儿用,医务人员要身兼数职,没有正常的休息,加班工作、超长时间工作是常态。更恶劣的是,医生过于忙碌,就很难抽出时间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从工资待遇看,基层医生待遇普遍低,虽然2000~3000元的基础工资大能满足国家规定,但是每月的奖金杯水车薪,平均在400~1500元左右不等,有的才有200多元,甚至更少。初步看,不少医院的职工奖金人均500元左右。
医保的总额控制对基层医院的压力很大,对基层限制太死。实际生活中,患者不可能按照医保定额生病花费,医保的额度超标,就扣医务人员工资,恶性循环,医务人员收治病人不得不考虑财务后果。
药品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政府组织统一招标采购药品,采购的周期长、价格高,临床用药不符合实际需求。同一药品,不同厂家价格波动大,医患矛盾常因此发生。临床常用药物普遍反映缺少,有许多基本药物及急救用药网上采购没有,或网上采购了,配送公司也不配送,给临床诊疗造成了巨大困境。
整体上看,药品等行政化管制并没有真正让患者受益,反而导致药品价格上涨,许多基本药物缺少,难以满足临床需要,价格低廉、效果理想的药品从临床中消失。
多点执业的问题也许还只是少数大城市的奢望,由于国家《执业医师法》和政策管理规定的限制,即使在同一个乡镇,都可能因为执业地点的原因被判为违法执业,约束了医生的正常医疗行为,甚至医生在参加抢救等医疗救助活动时,都存在非法行医的顾虑。
在基层,硬件的投入和使用率陷入了一种怪圈。那些条件优越、设备充足的,但由于没有专业人士操作,全部都闲置了。那些硬件落后的,房屋破旧不堪,有的甚至是危房,检查设备仪器落后,甚至连基本的检查都无法进行。加上仪器设备损坏需要层层审批才可维修,严重影响基层医院的工作。
许多基层卫生院的手术室闲置或废弃,部分卫生站常年闲置空置,浪费资源。这样的坏境,怎么能够赢得患者的信任呢?总体上看,政府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基层医院进行硬件投入。
此外,公立的乡镇卫生院呈现两极化的趋势。有的硬件非常棒,设备齐全,但另一部分甚至缺乏常规的检查设备。然而,无论硬件配备情况怎么样,他们的共同点是:要么资源浪费、闲置,要么资源短缺。相比之下,民营乡镇卫生院设备使用率比较高,硬件比较齐全。
基层除了乡镇卫生院外,还有卫生站。部分政府规划的卫生站闲置。私立卫生站呈两极化,软硬件差异比较大,或勉强运转,或正常运转。
医务人员主导的医疗诊所、民营医院稀缺。新增的私人医疗诊所、民营医疗机构也不多。
我们所讲的健康档案变成了形式主义,拖累医务人员正常执业,无绩效动力,工作流于形式。加上居民流动量大,医生难以持续采集数据。
我也发现,人口数量与实际数量不符合,健康档案无法找到同数量的居民;很多健康档案不合格,真实性存疑,这将导致这个地区的疾病谱数据不真实。更奇怪的是,基层的健康档案与广东省健康档案标准不一致。将来,这些数据可能都无法录入库,成为死数据。
很多民营机构虽非常愿意承担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希望承担基本医疗服务,但得不到同等待遇。
我们抽查的时候发现,民营医院的患者信任度比较高,病房使用率也比较高,软硬件比较理想,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稳定,离职跳槽的比较少。专家都是乡镇医院的骨干、市级医院的专家,或者会请省城的专家定期坐诊、会诊。药品采取自行购药的价格低,医生患者都满意,医务人员对绩效考核比较满意。
目前来看,民营医院的诉求是,希望得到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接受监督,希望承担更多基本医疗服务,希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
农村基层医生老龄化严重,后继无人。调研中发现,村级医疗站的医生,绝大多数年龄在60岁左右,少数医疗服务站的医生是40岁左右。一旦村医或私人医生退休或不工作,村级医疗服务将彻底瘫痪,无后补力量。另外,已经有不少政府主导的村级医疗站闲置多年,资源明显浪费。
整体上,医院发展的自主权受到极大限制,接地气的管理水平得不到发挥,医院发展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难以顺应时代发展。
二
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有下面几点:
第一,放开准入制度。根据中央非禁即入原则,放开准入制度,依法松手,还事于民,相信市场的自然规律,做好引导与疏导。
第二,社会资本办医给予放开审批制度,接受阳光监督,信息公开,逐步推动医疗资源信息对称。
允许医生独立执业,参照驾照管理方式管理医生。对执业地点场所条件放开,放开面积等限制,鼓励第三方医疗服务者成立个人工作室、私人医生集团、合伙制医疗机构,并与医疗机构合作,分配自行协商、合同约定。
第三,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的转型,实行基层医疗机构的法人制度。
借鉴深圳市罗湖医疗卫生集团的做法,实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行人员聘任制度,政府放开基层,基层接受监督,充分发挥人才流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自主经营,依法公开。
借鉴国外医疗模式,推动社会办医和公立基层医院部分产业化发展,逐步建立基层多元化的医疗生态,从不同程度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第四,给予民营医院同等医疗服务待遇。允许民营医疗机构参与各项医疗服务,包括基本医疗服务,享受公立医院同等待遇,特别是医保、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等(具体可参照台湾的健保模式)。
第五,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对困难群众进行兜底,推动医疗保险、大病医保、基本医疗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对接。
取消医保限额,根据医疗实际需求进行医疗支付,通过门诊、住院医保支付波动,保持总体平衡。
同时实行市场调控,引导医疗优势资源下沉到基层。完善医疗服务家庭医生制度,鼓励商业保险、社会资本介入基本医疗保障,取消各种限制性制度,把“治未病”等预防保健作为切入点。
第六,打破各种执业限制。具体可参照深圳全市统一注册备案的方式,只要在某市注册过的,甚至广东省注册过的,均可以不限执业地点、执业数量。
探索护士多点执业的模式,鼓励护士开设诊所、医疗机构、上门服务及护理多点执业的各种方式。
参照国外护理模式管理患者、引导患者就诊和护理,由护士来搭建医生与患者的医疗服务平台。对主动申请多点执业的护士给予政策支持,多点执业数量、规模、质量纳入各医疗单位领导考核指标之一,必要时实行一把手领导问责制,降低大医院的普通门诊量,引导在社区基层就诊,结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逐步推动医疗人才自由流动。
多点执业过程中,第一执业单位的考核应该依照效率而非工作时间,鼓励购买医疗责任保险,多点执业地点数量不受限制。推动家庭医生制度和签约体系建设,通过新媒体、信息化工具管理医疗服务。
鼓励、引导各级医疗机构搭建多点执业平台,参照中山六院的模式,鼓励建立空中医院、智慧医院、云医院的落地实体医疗平台,解放出更多的医生人力资源,实现医生与医院、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降低医疗成本,服务更广大的患者方便就医。
第七,取消现有大锅饭的绩效模式,实行政府兜底、按劳分配、综合评估等多种模式的绩效考核。
考核权下放到基层,基层绩效方案能体现劳动的价值、技术含量以及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主动性。由原先的收支两条线改为法人治理、依法运行、自主经营、接受监督的运作模式。(具体改革模式可参考《绩效公约》(张中南着)和深圳罗湖医疗集团模式)
第八,公共卫生的公益性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根据效率优先、公平对待的原则,允许民营医院、社会资本、公立医院、医疗行为法人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也允许大型医院组建医疗集团承担公共医疗服务。
政府应该购买社会医疗服务,采取抽样考核等方式,支付购买的服务。考核的合格率与购买服务费率成正相关。
第九,放开价格管控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服务体系,探索行业协议定价,通过市场调节,允许价格波动,回归医疗服务价格的良性竞争生态。
让商业保险自由参与医疗保险保障、参与医疗服务。取消医保报销中根据医院等级来制定的报销额度。
医疗机构接受社会监督、医保、商保的监督,以病人病情实际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从“医疗服务”走向“预防、康复”等降低医疗服务费用的良性模式。
基本医保、社保、大病统筹保险,应该对困难人群、三无人员的保障兜底。
来源:奇点网(微信号:geekheal_com) 作者:马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