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倒三角结构、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显现,以此全面实施的二胎政策以及更迫切更庞大的养老人口均为护理市场带来了旺盛需求,而传统意外陪护和康复领域也继续保持着需求增长。
2014年,我国母婴行业市场规模超过1.6万亿元,至2015年底已经接近2万亿,据有关数据预测,二胎政策的放开每年将新增300-500万新生儿,将给市场带来900-1500亿的消费红利。
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且每年以千万级数量进行增长,预计在2025年将突破3亿。伴随老年人口的激增,我国养老产业规模也在高速增长,2010年仅1.3万亿,到2020年将增长到3.3万亿,至2030年预计达到8.6万亿。
矛盾凸显的养老护理市场
相比母婴市场而言,养老护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更为突出。据统计,我国现有失能老人超过4200万,由此而生的全国养老护理市场规模已经高达750亿,仅北京市就达到42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潜力市场,传统护理市场所呈现的供给和需求矛盾是非常明显的。
在我国,90%的老年人口选择居家养老,7%选择社区养老,医院养老的比例非常低。可是在传统模式下,陪护资源却大多数都被医院掌控,康复专家、护理专家、护士等都属于医院。需求量最大的居家养老反而是资源最薄弱的环节,只有依靠不够专业的家人或护工陪护。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主流群体来说,他们正面临着:出院如何护理?居家如何护理?等现实问题。
对此,优护家的创始人申林先生也感同身受。他向动脉网(微信号:vcbeat)记者介绍,之前家里有老人因护理问题出现过诸多状况和无耐,于是决定深入关注并决心改变这个行业。互联网出身的行业背景加上几个创业合伙人的医疗资源结合,也让申林琢磨着应该用互联网思维去撬动传统医疗服务行业。经过长达一年的线下市场服务和市场调研,团队发现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上,春雨医生和丁香园等大平台已经牢牢占据了诊前和诊中业务,而诊后是一片大盲区,于是,优护家最终瞄准了护理和康复这两块最大的诊后市场。
连接B端和C端的移动康护平台
优护家成立于2015年8月,创始团队来自阿里巴巴、微软等一流互联网公司及BD医疗、慈铭体检等大型医疗机构,研发与市场团队也均来自各大互联网公司与医疗公司。其创始人申林,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学生时代,就担任微软全球24名学生合作伙伴之一,并在微软创新杯全球总决赛中,医疗项目CoDoc荣获软件设计全球总决赛第二名、中国区第一名,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负责人。曾作为创新工场早期工程师,参与豌豆荚、友盟等项目,后就职于阿里巴巴,负责O2O广告数据平台,在数据处理与平台架构方面有深刻理解。2015年离职后创办优护家。
正如之前所说,优护家主要涉足互联网医疗护理和康复领域,并在业界首创“互联网+分级护理”模式。基于团队的技术背景和产品结构,我们可以把优护家看作是互联网移动康护平台的提供商和方案商,他们针对护理行业分别提供了TO B和TO C的解决方案,现有三大技术平台:优护助手、优护云和优护家。其中,既有面向B端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服务商提供的SaaS平台,为护士、护工提供的信息化工具;又有面向C端的患者服务平台,提供线下护理服务。
申林向动脉网记者介绍,在思考面向B端的平台时,首先要保证从业人员“在线”,否则一切互联网业务都无法使用。优护助手就是为康复专家、护士以及传统护理人员提供的在线工具。它是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护患服务平台,提供了医护版和患者版两个APP客户端,功能与杏树林“病历夹”有些互补。“病历夹”是让医生可以在诊中高效地管理病人,而优护助手则是以护患沟通为切入点,帮助护理人员更高效管理病患,辅助护士完成跟进患者教育指导和院后随访的工作。在标准化院内护理及居家护理服务的同时,还帮助护士实现“多点执业”。优护助手提供了入院宣教、院内日程提醒、护理计划/报告、出院随访以及有偿护理服务购买等功能,可以进一步将患者聚合到平台上。因此,优护助手的应用场景是在医院和患者住院期间,理想的合作对象是护士和护士站。
同样面向B端的平台还有优护云,简单来说,它是一个SaaS平台,帮助医疗机构及厂商系统化、智能化管理护理数据,为院内护理管理和院内外护理信息打通提供支持。在优护云的基础设施平台上,拥有护理管理云与科研云两大业务模块。其中护理管理云包括院内管理和院外管理,院内提供护理辅助决策、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院外提供评估管理、随访管理和延续护理。科研云则是一个工具类产品,通过它将院内院外数据打通。鉴于每次随访模型的差异化和独立性,在科研管理工具的帮助下,关于护理项目管理、院内护理等级管理、院外护理周期、随访计划等项目,最终都可以由科研模型驱动。这个模型连接护理实施方、护理人员、科室主任以及学术采集人员,平台可以把患者护理管理牢牢锁定。此外,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还可以通过平台共享数据,收集科研数据,以支撑慢病管理流程,与医院管理形成通道。
相比优护助手和优护云而言,优护家是用户最能够实际体验到的患者服务平台。它运用“互联网+分级护理”资源整合模式,以三甲医院为依托,将社区、居家周边的护理资源整合利用,为用户提供延续护理服务。在优护家平台上可以获得三方面服务:1、康复计划,以图文、视频等信息呈现的康复计划,也有慢病管理计划以及一些有偿付费计划;2、康复工具,用户可以通过直播观看健康讲座,通过沟通工具直接向医生咨询;3、线下服务,平台提供了住院陪护和居家陪护项目,针对老人陪护、母婴护理、意外康复提供护理+康复的全面服务。
项目能落地,为患者带来实在的服务体验
业内与优护家类似提供陪护、护理和康复服务的互联网平台还主要是面向B端,TO B+TO C模式结合的对手很少,这也让优护家得以快速发展。相比竞争对手,优护家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项目可以落地,能给病患提供服务体验。
于此同时,优护家的盈利模式也很清晰:优护助手与优化云,与大型医院和专业科室合作,优护家提供一部分免费工具,类似阿里钉钉的客户端方案;云应用则是按需收费,根据消耗的流量和运算量而定;优护家的合作则是根据上下游关系而定,面对上游机构,类似与“名医主刀”合作,采取流量模式,为上游导入流量。与下游机构合作,则采取托管和代运营模式,传统康复服务需要一个护工和一个康复场所,而真正的康复服务是多层次的。优护家就是把传统陪护服务打包成康复计划进行售卖,并将A地的护工与B地的病床进行结合起来代运营。
目前,优护家已经与多家大型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包括天坛普华医院、航天731医院等。考虑到神经内科、老年科、慢病等科目是康复护理领域的主要需求源,优护家还与100多个独立科室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神经内科在解放军301医院神内科落地、骨科在北京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落地,糖尿病管理则与北大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合作。
为了满足服务需求,优护家还自营了一支百余人的线下护理、康复服务团队,团队80%的成员服务康复类患者,这样可以验证之前平台提供的患者模型,以便提供延展护理。据介绍,优护家目前的服务好评度在98%以上,线上产品的表现、医院的规模以及线下服务商的反馈都不错。
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在申林看来,必须真正懂行业才能被行业所认可。优护家的联合创始人中既有互联网行业背景的技术和产品人员,也有医疗领域从事患者教育的传统医疗人士,这样能形成有效互补。而且,在优护家的商业模式清晰之前,团队还做了一年的线下服务,监管操作流程,形成标准,在研发期间都是依据之前积累的素材进行的产品设计。
谈及面临的困难时,申林表示,现今的护理行业和诊断行业类似,面向人群的触网能力和被教育程度都还不够,他们不知道如何管理患者,这需要研发更人性化的互联网产品,需要对护理流程和护理产业都有很深刻的理解才能往前推动,挑战非常大。优护家目前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社区以及具备医护职能的机构进行渗透和教育。
政策利好,正在探讨商保支付的可能性
今年三月,人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要求各地在6月30日前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且各地原已纳入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应继续保留。而被誉为“第六大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从制度上保障了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也培育了医养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长期护理保险在青岛率先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这些国家政策层面的利好,无疑为优护家专注护理行业的加注了一剂强心针。
除了国家政策利好之外,庞大的老人市场也推动着需求的释放,单就北京的养老陪护市场就高达15亿,全国则高达数百亿,如果再加上母婴护理、医疗康复和基础护理市场,那规模就更大了,这对于优护家而言,有充足的成长空间。目前,优护家正在与多家商保机构商榷关于护理险的设立,希望从支付层面给予患者更大的支持,减轻支付压力。
最后申林还透露,优护家已经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正在与投资机构洽谈下一轮的PRE-A和A轮融资计划。(动脉网微信公众号:vcbeat)
来源:动脉网(微信号:vcbeat) 作者: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