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三小时,看病五分钟。老百姓到大医院就诊的时候,难免会面临这样的境况。基于就诊人数和时间的限制,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为医患的紧张关系压上又一根稻草。
为此,不少在线问诊、挂号平台应运而生,旨在从就医效率上解决排队难的问题;而恒瑞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界兵则从医学内容入手,以“瑞康医生”为载体,搭建自诊库、疾病库,提供健康资讯和急救常识等。
“中国医患关系紧张,需要从‘医’和‘患’两方面着手。‘医’的方面是解决医疗资源的规模和效率问题,规模需要政府出面解决,移动医疗平台是效率方面很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在线预约,在线轻问诊等;‘患’的方面是提升老百姓自身的健康素养,瑞康医生就是以此为宗旨来打造的。”
在王界兵看来,在线轻问诊虽然搭建了一个患者和医生在线沟通的平台,将线下资源转移到了线上,但线上专家的可信度并不能保证,毕竟牵涉到人,就会有各种利益的存在。所以,与其搭建平台让患者找医生联络,不如为用户提供一个“第三方独立、自主、客观、权威的参考平台”。
这便是瑞康医生App“智能自诊”模块的逻辑。鉴于普通用户对自身症状的描述都趋于主观,要如何将这些“感觉”与具体的病症一一对应上,正是智能自诊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一点,瑞康医生和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专家团队进行合作,根据后者提供的60万病患数据进行关键词提取、表征归纳及处理,截至目前共划分出863种具体疾病,并以身体部位进行分类。
用户在选择符合身体症状的特征后,系统会进行计算,匹配用户可能患的疾病,并按概率从高到低呈现。整个过程只需要三步:确定身体部位——选择症状——细化症状,即可完成一次自我诊断。
在自诊结果里的“疾病详情”里,从症状描述、疾病简介、患者须知、到风险因素、治疗方法、自我护理,甚至是“建议问医生的问题”和一般诊断方法,都一应俱全。在结果列表出现后,系统还会呈现一个反馈界面,让用户将自诊结果和医生的实际诊断结果进行比对和评价,以此优化匹配系统。王界兵表示,随着案例的不断增加,系统将以大数据机器学习的方式提高匹配的精确度。
那么问题来了:就像瑞康医生自诊环节的温馨提示所言,自诊情况无法代替正常医学诊断。如果最终还是要到医院就诊,那么自诊的意义又在哪呢?
王界兵告诉雷锋网(搜索“雷锋网”公众号关注),一个疾病的确诊,需要结合化验、监测等的结果,才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目前瑞康医生的自诊系统还没有接入这些数据,所以并不能替代传统的医生。
而自诊的意义,王界兵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户在就诊前做下功课,有利于提高医患沟通质量。医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都会建议病人进行全面检查。虽然无可厚非,也合情合理,但如果用户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大概的预估和判断,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或许可以更高效地就诊。
“很多老百姓不懂疾病、不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所以去了医院,只能被动地听医生讲解,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问医生问题,就算问,也有很多不着边际的问题,看个病几分钟就出来了,这个时候患者就会抱怨,觉得被医生打发出来了。” 瑞康医生的自诊模式,能让老百姓在就医前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提前做好准备,更高效地和医生沟通交流。
另一点是,鉴于就诊时间相对较短的客观限制,用户可以在就诊后结合App自行查阅和学习。
瑞康医生于2015年7月成立项目,今年5月正式上线,目前完成了初步的构架建设,根据王界兵的构想,在未来还将以疾病为出发点,构建完整的辅助疗法推荐,并基于此打造精准的健康商城。
来源:雷锋网 作者: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