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疗消费者、医疗组织以及行业新进入者而言,随着不同的新型商业模式和服务成为新医疗经济的一部分,刚刚开始的2016年将是深入创新的一年。普华永道(PwC)旗下的医疗研究所(HRI)日前发布年度报告,预测了2016年对医疗健康行业影响最大的十个热门趋势。
在今后的几个月里,普华永道医疗健康及相关行业的资深合伙人将从专业的角度点评十大热门趋势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情况。
热门趋势之一:提高社区医疗水平,降低医疗成本
降低医疗成本是一个多年来的热点话题。随着医疗支付模式逐步与价值挂钩,2016年医疗系统将更积极、更具创造性地追求成本更低的医疗环境,对于大多数医疗机构而言,降低成本不再只是说说而已。
全世界各地都在想尽办法如何可以降低成本。一些医疗系统正通过使用新型设施减少住院患者来降低住院护理成本。它们被称作“无病床”医院。一些医疗机构通过建立虚拟医院实现医疗成本的降低。位于密苏里州的Mercy虚拟医疗服务中心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提供虚拟医疗服务的机构。这家数字医疗中心利用音、视频技术随时随地监控和治疗患者。
在中国,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以及扩大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当今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两大重点目标,并在十三五规划中被再次强调。研究发现,70岁以下的老人更乐于在家中或附近养老,而70岁以上的老人则需求更多专业护理,例如养老院、老年社区及特殊护理。此外,专业高效的分级诊疗系统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及社区的医疗可及性,同时并不会过度增加大型社会医院和专科医院的负担。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提供合适的诊疗服务。我们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地区性医院集团以及它们在附近社区中所建立的附属健康中心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增加了他们对于医疗服务的信心。我们需要利用诸如无病床医院等各种模式来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和覆盖面。
趋势二:高科技数据库助力医疗发展
2016年,全球医疗产业将进入借助于新的高科技方式处理诸如医生笔记,病历等多样化的“非关联型”数据库的时代,充分通过对海量的患者及医疗数据的分析总结支持医疗服务体系的变革以实现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要推广这类数据库,光有医疗系统的努力还不够,消费者必须愿意分享他们的个人信息,才能推动这些新功能的应用。普华永道2015年调查发现,消费者更愿意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分享个人医疗信息。因此,给患者提供培训,让其了解数据分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使用医疗信息以改善医疗质量和作出治疗决定是解决隐私顾虑的重要步骤。
在中国医疗行业,越来越多的业内领先、实力雄厚的大型综合医院均已认识到信息化建设这把利剑的有效性并纷纷步入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新纪元,开始致力于建设基于整合型电子病历的医疗质控体系。特别是在“十三五规划”的政策指引下,政府提出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以及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工作的深入推广,构建基于新型数据库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将实现临床知识在决策工具的支持下与特定的临床环境相关联;知识库融合于特定的规则引擎或临床体系中,由此将精准医疗变为可能。而新型数据库的搭建,配合以整合型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是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并将成为落实“医疗质量过程管控、环节质控”的关键途径与手段。
对于大多数国内医院来说,建设完整的质控平台需要经历5个阶段:以EMR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系统、SOA架构的集成平台、质控规则库的搭建、CDR临床数据中心、CDSS临床决策支持体系的建设。在此建设过程中需要医院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因此搭建基于高科技的新型数据库及电子健康档案就要求将价值挖掘与增值能力作为关注重点。
趋势三:并购热潮持续升温
2016年,医疗及医药行业的并购活动将会继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除了大型保险公司的合并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独立医院和诊所将很难仅仅依靠自己继续维持下去。为了获取上述组织现有的客户基础,大型医疗管理公司正在收购与自身互补的医疗机构。在并购浪潮中,品牌可能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所在。86%的消费者仍表示在选择医疗系统时,其品牌是否有“某领域最佳”的认可非常重要。
在中国,医疗行业的投资主要围绕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题材展开,其中的热门话题是涉及医院等核心医疗资产或业务的投资。过去几年随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体制改革和投资医疗行业的政策不断出台,原来以投资体检、美容、牙科等医疗服务为主的趋势正转向投资医院、供应链、康复、诊疗等核心医疗业务。
2015年内,全面取消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实施的“两定”资格审查项目和“二胎”政策的实施,有望进一步推动医疗行业投资的热度。凤凰医疗、康宁等一系列医疗题材的成功上市也为社会资本实现退出和投资回报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基于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医疗行业在成长并可能向传统医疗行业提出挑战的同时,为医疗行业的投资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间。
中国的医疗行业投资必竟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法律、行业以及管理环境的问题有待改善。交易后的整合、经营模式和管理团队的激励是最大的挑战。
趋势四:中国药品定价机制市场化发展
在中国,以药养医这种不合理的现象长期以来也一直是医疗界的争论热点。随着药品支出的持续攀升,未来医保支付能力的挑战加重,药品定价机制必然成为医改的重中之重。
近期中国药品定价机制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在政府的监管下越来越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自2015年6月起,政府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不再实行最高零售限价管理。与此同时,公开招标及医保支付预计将在未来药品定价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地方政府正在不断尝试越来越严苛的招标规则,比如包含质量标与商务标的“双信封”制度、建立跨省的药品价格参考体系、低价药直接挂网以及针对独家生产药的多方价格谈判机制以及医院的二次议价等。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医保支付对药品定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一方面,新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使得医疗机构或参保人员在选择高价药时会面临很大压力,这种压力会促进药品市场价格的降低。另一方面,预计今后医保部门除履行支付职能之外,还会积极参与招标谈判和价格的形成。
那么,这样的变化对药企而言意味着什么?业内人士认为,在严厉的议价措施下,众多药企的产品可能长期面临价格下行的压力,也有可能失去某些省的销售量。此外,定价机制参与者的增多和巨大地区差异,也会给药企的价格管理成本带来上升的压力。
而在面对这样的双重压力时,制药企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制定有效的策略与良好的运营模式以保持当前的利润水平,同时也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他们的商业模式以确保在新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
趋势五:掌上医疗时代即将来临
在中国,据统计,目前有超过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这一数量超过全球用户的1/3。目前中国市场上已经有超过2000多款与医疗健康有关的掌上应用,尽管掌上医疗应用的失败率仍然高达40%以上,每天仍然有不断有新APP出现和新投资涌入……病人和医生将能够使用越来越多的APP,通过新渠道进行跨平台互动。他们期待更多的创新、投资和合作模式。
掌上医疗应用的价值将不仅影响到传统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病人、医生、供应商、支付者、分销商和制药公司等,还将涉及到新的市场参与者。他们将为移动医疗行业注入新的价值和资本。
传统市场参与者和颠覆者已经建立跨企业的创新平台和孵化器,从而改变他们对于医生、医疗设备、药品、数据、数字化、经销和诊断之间潜在的参与度、相互影响及合作方式的思考模式。
政府和企业应该对资源和预算再分配进行考虑,并为相对于传统医疗的新医疗模式提供优先发展条件。数据安全、质量和隐私以及应用认证将更加重要。
随着技术和资本的发展壮大,远程医疗服务在整个医疗服务中的占比会越来越大。互联网工具的出现,可将原本与医疗无关的零售、金融服务、休闲等行业与之联系起来,为这些行业进军医疗业创造机会。对于所有人而言,掌上医疗都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趋势六:网络安全与医疗大数据的保护不断加强
在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网络安全也已经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并在今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即“两会”)上成为议题之一。两会代表们认为,政府需要加大对于患者信息安全的监管力度,包括医疗大数据背景下的患者隐私保护以及明确电子诊疗档案的归属权。同时,政府应当在医疗数据安全保护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并增加预算。
目前,网络安全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跟上制造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制造商和供应商为了实现新的产品理念,在很多时候把隐私等安全问题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然而,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网络安全事件的事后的应变,更应让网络安全成为产品战略的核心要素。
网络安全状况不佳会给医疗系统和设备制造商带来巨大的损失。62%的消费者表示,比起设备的易用性,他们更在乎设备的安全性。那些没有内嵌安全功能的设备,特别是面向消费者的APP或可穿戴设备,可能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趋势七:新型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了全民医保体系,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在内的三项基本医保制度,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试点对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运用更多资源更好保障民生。随后,各地出台各种实施方案加快发展商业健康险。
我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具有以下几大趋势,将给医疗健康市场带来新的机会:
首先,我们将看到更多的产品创新。随着疾病和医疗数据的积累及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保险公司将能够推出更多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产品。
其次,健康保险会进一步利用数字化。我们将看到互联网作为渠道在健康险市场起到更大的作用,并且数字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健康险的理赔、支付、风险控制、服务提供等环节。
第三,保险企业将同更多的合作伙伴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以寻求新的机遇。
最后,健康保险公司将搭建大健康平台,整合碎片化的健康和医疗服务,覆盖消费者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诊断,治疗,健康教育,疾病管理,养老等一系列服务。
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将会给中国的医疗市场带来巨大的变化。在大健康价值链上的各个参与方都应该积极的参与到这样的变化中,才能够抓住未来的市场机遇。
趋势八:医疗服务成本控制挑战加大
在中国当下的医改浪潮中,医疗控费已经成为了改革的重点之一。而对于医疗成本的控制则是控费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各地卫计委对于医院的考核已由传统的收入指向型转为成本考核型。这也对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及成本核算口径的精准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医疗服务一般以服务类型为成本核算对象,主要包括门诊医疗和住院医疗两大类。财务部门一般根据服务类型设立成本明细账来核算不同业务的成本。同时,在门诊成本、住院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临床服务类科室为成本对象,应将所有门诊服务成本和住院服务成本分别按照一定规则分配至各个临床服务类科室。
在中国,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医疗已成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成本的大势所趋。而这必须依赖于医疗业务系统对于数据的精准采集以及实时分析。在十三五规划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加强信息化建设,希望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实现医院成本精细化的管理要求。
此外,医院必须研究发现让流程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流程环节中不增值的作业,实现以患者为核心高效、严谨的闭环管理。同时,医院必须加强各个岗位的人员培训,确保人员的能力与岗位职责相匹配,以便医院更好的实现向现代企业化管理的转型。
趋势九:心理健康不再遇冷
从中国目前的医疗体系来看,只有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得到了相应的治疗和关注。据卫计委的相关统计,全国约有430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了登记和跟踪。但是除了这些严重精神病患者以外,一般百姓对包括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就医率也不高。
从医疗体系的供给端来看,目前中国拥有精神科床位22.8万张,平均每一万人口1.71张;全国拥有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平均1.49名/10万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市、省一级,有2/3的县区是没有精神科和精神科医师的。和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的精神科医疗资源明显偏低。在政策上,目前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如精神科等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领域,但实际上的新增供给仍是偏低。
远程心理健康服务或许可以是一个新的补充诊断和治疗手段。一方面对于精神科资源不足的区域形成远程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救助的辅助方式,另一方面对于不愿意公开到精神病科或精神病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人群提供一个具有较高隐私保护的咨询和治疗渠道。同时需要关注的是确保提供远程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的人员具有相应的资质和服务质量监督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趋势十:生物类似药前景看好
生物技术的进步与庞大的市场潜力,刺激了生物类似药的发展。在中国,许多留学海外的科学家们纷纷归国,加上创投资金的追捧与国家政策的引导,生物类似药在中国的发展迅速。
根据IMS的数据,随着专利药的到期,未来五年生物类似药将抢占20%的全球医药市场。同时,汤森路透数据显示,中国已在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数量上位居全球之首,其核心专利数量,也紧跟在美国与欧盟之后。在治疗领域方面,肿瘤、糖尿病和免疫系统为其主要的关注领域。然而,庞大的中国生物类似药市场,看似机会无穷,却仍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
首先,虽然我国已于2015年2月出台了《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试行文件,但评审的具体标准及相关细则尚未出台。目前生物类似药的审批流程依旧遵循生物制品的新药审批,审批程序复杂,耗时较长。
此外,依照现行临床试验的规定,研发成本也相当高昂。生物类似药研发过程的复杂度与不确定性比化学仿制药高出很多,对于药厂的生产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因此,药企需要积极与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克服目前的挑战与困难。
最后,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生物类似药。根据2015年普华永道的全球调查显示,10名受访消费者中大约有8名无法从清单上选择生物类似药的正确定义。但是从长远来看,更低的价格有助于消费者克服最初的陌生感并消除过去30年间同类药物负面消息的影响,网络上大量的患者反馈也可能会促进生物类似药的采用。
对于有原研生物药的跨国企业而言,尤其是专利将在未来五年到期的重磅产品,生物类似药的威胁与影响不容小视。药企需要及早规划,提前布局,以差异化的营销及创新的服务模式巩固与加强其品牌优势与市场份额。
而对于生物类似药企业而言,除了继续积极快速地加强技术水平和提升研发能力, 它们也应当尽早规划明确的战略方向,如产品发展策略,甚至是海外市场的拓展策略等,加强与医生、医院及医保支付方的通力合作,留意本土竞争甚至是跨国药企在生物类似药的市场发展,尽早计划与应对以发挥其市场优势,实现价值最大化。
来源:普华永道中国 医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