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监测功能已然成为了可穿戴设备的标配,通常是五分钟或十分钟测一次,但这种间歇性数据只能做为心率的日常测量,因此并不具备太多的医学参考价值。而具备睡眠监测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听上去虽然很厉害,但它只是凭借体动的感应简单和你的睡眠质量对等起来,所以也一直是一个鸡肋般的存在。
没有医学价值的心率数据和不准的睡眠监测数据实际上没什么卵用,然而一款测量心率和呼吸的非穿戴设备——心晓,就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长期睡眠基准心率
在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旧有观念里,心血管疾病往往要在血脂、血压等方面加以调控,然而患者对心率的管理却缺乏关注。实际上,心率的快慢对心血管病患者的病发和死亡风险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证明这一点,心晓CEO庞志强向雷锋网展示了一个文件夹,里面的二十多篇论文都验证了心率对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等十多种疾病的相关性,说明了长期测定心率对健康的重要性。“心血管病患者做好长期的心率管理,就相当于为生命装了一把安全锁。”
目前大量的文献都用“平均心率”来描述用户的心跳,即采集一段时间的心率后,将总数值除以总时间而得到的结果。但心晓则提出了相对于静息心率的“睡眠基准心率”,用众数来呈现,即统计两个数据:
“当次睡眠基准心率”:当次睡眠时出现最多的心率数值,是根据长期睡眠心率情况统计的数值,能够反映用户的一般心率水平;
“长期睡眠基准心率”:回溯30日睡眠时出现最多的心率数值,反映了用户在本次睡眠中的心率水平,反映了用户当下的心率状态。
将这两者进行综合比较,就可以看出用户当下的心率是否超出个体的健康心率范围。
“这实际上才是在你日常最标准、最基础的一个状态下的心率数值。” CEO庞志强表示,“心晓是国内唯一一家能监测睡眠基准心率的产品。”目前这个概念是心晓首先提出,在医学上暂时还没有规范的说法,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认可。
心晓在技术上的亮点在于,它的测试频率是1700Hz。这个数值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简单说来,就是一秒测1700次。这样的精准测量就能全程记录下各级振动,通过核心运算技术描绘出脉搏实时波形,得到精确心率值,RR间期,HRV等数据,可以有效对房颤、早搏等心脑血管疾病做出判断。
人有四大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率和血压。心晓除了心率外,还能测出后面两个数据,并在三个月的持续监测后形成对用户的一个基本描述,如果系统发现得分过低,会给用户打电话进行干预。
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家庭医生
心晓其实并不是一款全新的产品。早在去年,心晓就以“健康管家”的定位打入市场(详情可阅读「唯物」心晓健康管家:1700Hz的心率采集强在哪里)。时隔半年,心晓又以“人工智能的虚拟家庭医生”杀了回来,并打算在今年发布第二代产品。
副总经理崔彩媚表示,传统医疗的缺陷在于无法完全捕捉到这些个体水平的差异,而人工智能可以以极高的速度检查海量的样本,并从中进行学习。提出了针对用户的个体化专业模型概念,让用户得到专属于个人的精准治疗,而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从个体上看,心晓将用户的连续生命体征进行收集,并进行标准化和可视化。在此基准上,心晓会和用户进行持续互动,通过用户的反馈,将特异性数据加入到模型中,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而从用户群看,心晓会整合所有用户的大数据,并进行深度学习,使其对用户的了解和判断变得更加完善,甚至能对潜在风险做出预警。
心晓二代告诉你,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家庭医生长啥样?
举个例子,人的心率每分钟在40到120都算正常,但如果对于一个平时心率在60以下的运动员来说,如果测出来数据是90,实际上就不能以“正常”来做判断了。“如果能以个人的长期数据描绘出一个用户模型,对用户的救治和用药就会更加准确。”
第一代产品是按照测量的实际情况直接给出建议,而第二代产品将会实现结合睡前行为(如服药、熬夜等)、既往病史、周边环境(是否出差)的记录,做出更合理的建议。
庞志强透露,深圳市在未来会把所有的检验报告集中到一个平台上。通过用户授权接入后,系统长时间纵向的睡眠测量数据,加上体检报告的横向单点数据,这个整合后的数据就会更加完整和立体。
“基于人本身的入口是数据最后的入口,”庞志强表示,手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和手机发生交互,获得的是最基础的一个数据入口。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公司希望能基于人本身做一款设备。团队员工50人,接近一半是技术人员。
当然这样高精尖的医疗级别产品,只靠公司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公司集合了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佛山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等中国领先的团队在做这件事,公司的一半资金都投入在研发上。
庞志强表示,第一代产品主要的购买对象分为两种,一类是有术后管理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另一类是子女为老人购买,希望能提前做预防。但与互联网公司以“低价硬件+收费服务”不同,心晓还是靠卖硬件加免费服务的方式来营利。
几乎所有创业者都想要做一个平台,庞志强也有同样的想法。但他特地强调了和其它公司的不同之处:他们有平台化的基础,而公司在其中承担着纽带的作用。“用户有需求,我们有这个能力找到问题,发现疾病,知道病人在哪,有初步的解决方案,但在更加深度的人工干预方面,我们就做不到。而后者有治疗手段,却不知道病人在哪,所以我们做的是一个有效的介入。”现在心晓和平安好医生等移动医疗服务供应商正在进行洽谈,公司也希望能以这种方式实现商业闭环。
庞志强也承认,目前心晓也存在着市场还不成熟、没有挖到真正的刚需、价值链不完整等问题。但“人工智能永远走的是‘感知-决策-反馈’的路线”,心晓基于个体化睡眠基准心率趋势的评估,能够更客观地反映慢性病病程和实时的状态,为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来源:雷锋网 作者: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