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需切削痂和植皮,或多或少会损伤残存的正常组织和使供皮区遗留瘢痕。而一些慢性难愈性创面,大多需要组织瓣修复,也难免会对供皮区或供瓣区造成损伤。
如何在修复创面时减轻对供皮区和供瓣区的损伤,通过个性化的治疗手段来降低修复手术所带来的二次损伤,是外科医师需要努力探索的。
创面修复是指致伤因素造成组织损伤或缺失后,局部组织通过再生、修复、重建,进行修补的过程,按创面愈合时间分为急性创面和慢性创面。创面愈合过程中,在炎症早期pH值短暂下降,随后在急性创面中,pH值随着创面愈合逐渐升高,并在肉芽组织生长完成时达到峰值,呈碱性;上皮化开始后,pH值快速下降至正常表皮的微酸值。
而在慢性创面中,炎症后期pH值仍继续升高,直至8左右,甚至更高,并持续波动在较高位置,影响ECM的合成,使得创面迁延不愈。
因此,监测创面微环境pH值有利于早期鉴别急性或慢性难愈性创面,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在本期重点号文章中,田瑞瑞和魏力总结了有关微环境pH值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提出在临床工作中把创面酸碱值作为创面护理的评估指标,关注创面微环境的改变及pH值的测定与观察,可能有助于动态掌握创面愈合情况,了解患者病情,为后续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
周日兴等通过制作糖尿病大鼠的皮肤创伤模型,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及其下游信号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在糖尿病大鼠皮肤病变及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其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皮肤病变可能与ILK、Akt和磷酸化Akt的表达下降有关,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缓慢可能与磷酸化Akt的表达下降有关,为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手术治疗是创面修复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不同创面选择个性化修复方案,是在传统手术方式基础上的探索和拓展。常树森等依据皮瓣解剖学基础,对于残留甲根、甲床的手外伤患者,设计患指锯齿状指固有动脉神经蒂皮瓣联合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同指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指远端缺损长度1.5 cm以内),以重建指尖。
由于手术仅携带单侧指固有动脉神经,未破坏指神经及其皮支,皮瓣感觉不受影响,较好地重建了指端感觉,避免了感觉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膝关节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较多,但部分带血管蒂的皮瓣及肌皮瓣因皮瓣血管蒂部解剖切取复杂、切取面积有限以及对供区损伤较大而限制了其应用,临床上应根据膝关节前区及其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选择适宜的皮瓣。
肖潮等使用隐动脉联合膝下内侧动脉供血皮瓣修复膝关节前区创面,手术方式相对简便,供区损伤较小;且皮瓣供血血管解剖相对恒定,血管吻合网丰富,血运可靠,切取面积较大,满足膝关节前区创面修复需要,修复效果较佳。
大面积烧伤救治在修复创面的同时,常需要考虑到后期整形及功能康复,因此对特殊部位创面的治疗更需要早期制订方案,精确安排。
孔维昌等提出,使用Meek皮片联合大张皮片移植修复累及特殊部位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可以充分发挥Meek皮片的扩展效应,节省了供皮区皮源,而节省出的皮源可用于切取大张中厚皮以修复特殊部位创面。
且Meek植皮的供皮区很少遗留明显瘢痕,也为后期必要的功能整形等提供了宝贵的可用皮源。头面颈部烧伤在烧伤部位分布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且为体表暴露位置,对创面的修复效果要求更高。
传统手术治疗头面颈部烧伤时,常采用打包加压固定,虽延续至今,但存在手术耗时长的不足。李峰等采用弹力材料加压的方法进行加压固定,对比传统手术方案,麻醉、手术时间大大缩短。
在新型材料应用研究方面,刘洋等研究显示,使用人工真皮联合bFGF能很好地修复瘢痕切除后创面和皮肤深度创面,且对于部分小面积肌腱或骨外露的皮肤深度创面,也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由于bFGF的应用,使人工真皮血管化时间缩短,进而缩短创面修复时间,降低Fb的异常激活状态,从而减轻瘢痕增生,同时供皮区损伤较小。
综上,在烧伤创面修复方面,各单位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不同角度探索了个性化治疗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指导。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修复过程,仍需烧伤学科以及相关学科人员不断努力探究,以推动创面修复治疗的持续进展。
来源:中华烧伤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