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医疗机构纷纷推出生物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比如“干细胞疗法”、“因子修复”等等,但相关争议很大。支持的观点认为:近年来“免疫疗法”在世界科研领域风头正劲,甚至有人将其视为癌症终结者,前景非常广阔;但批评的观点却指出:作为创新性的研究,免疫疗法不过刚刚起步,距离临床应用还有漫长道路要走。 真相到底是什么?央视《新闻调查》从2013年开始,就对这一问题给予了持续的关注。
贵州一名患者花费数万元无效果
首先来看案例。孙龙,今年24岁。2013年他的脊髓受到损伤。这种伤病可能导致瘫痪,或下肢功能障碍,但治疗和康复却又极为困难。据孙龙自己透露,因为脊髓损伤,下半身都会受影响,走路肌肉萎缩,人最重要的是吃喝拉撒,吃了排不出来,喝了也排不出来,走路比较费劲,使不上劲。痛苦难耐,生不如死。
为了治疗疾病,最初孙龙在公立医院接受了手术,后来又进行过康复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孙龙开始四处求医,在网络上搜索咨询,很快有个所谓“医院”网站的客服要求他留下电话号码,此后,他就不断接到自称是医生的人打来的电话。孙龙觉得对方的态度比其他的医疗机构都要主动、耐心、热情、积极,对方还声称一个疗程三到五万,能够达到90%康复。
“医生”没看片子,没进行诊断,就凭孙龙自己说症状,就能断定能够达到90%康复,虽然有些犹豫,但孙龙还是想试一试。
2013年11月,孙龙来到了他在网上搜索到的、排名靠前的“武警某医院”。据孙龙说,当时“医生”表示将采用“神经三联修复疗法”对他进行治疗。
所谓的“神经三联修复疗法”也就是一种生物疗法,根据医院提供的宣传材料,它的文字说明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就是对疗法的定义:“神经三联修复疗法是集神经因子、物理治疗、康复理疗三位一体的综合、系统的全新疗法”。
治疗的结果可想而知。实际上,孙龙接受治疗几天之后就觉得有蹊跷,他的一位老乡告诉他有一些患者都表示花了几万元、十几万治疗但毫无效果,医院是在骗人。
一些医疗机构对症下“药”夸大疗效
和孙龙一样,很多患者都有类似的经历。孙龙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患者名单,其中有十几名患者向记者表示,他们都曾接受所谓的“神经三联修复治疗”,花费均在数万元,但是没有任何效果。
那么,这种疗法有科学依据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菅凤增表示之前他从未在业内听说过有这样的新技术。据他介绍,目前治疗脊髓损伤的主要方法依旧是康复训练,但由于它见效慢、恢复程度也有限,与患者的心理和情感期待总是存在差距,这也导致很多患者,寄希望于寻找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特效药”。
一些医疗机构正好利用患者的心理,投其所好,对症下“药”。根据记者的调查,不难看出,这些“疗法”有着相似的套路 ——以某种“高新技术”或者“创新疗法”的名义,开展临床治疗;极度夸大疗效,同时收取高昂的费用。而当一种疗法被禁止,另一种新疗法则会迅速取而代之,弄一堆让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的新概念出来,改头换面,粉墨登场。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大内科主任朱大龙有着30多年的临床经验,并一直在积极探索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
据朱大龙教授介绍,那些号称能够治愈各种疑难杂症的新疗法在自我宣传时,其内容里包含了一些与医学领域正在进行的尖端探索密切相关的信息。虽然这些信息并不准确,但经过包装,就会对患者极具诱惑性。
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核心之一就是新技术的应用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是已经可以用于医疗领域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当下,很多人都在新闻中看到有关干细胞、克隆这样的新闻,上述提到的生物疗法也多包含有干细胞的概念。
据专家介绍,干细胞由于具有分化能力,确实被视为具有广阔探索前景的科学研究方向。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都将其列为生命科学的未来发展战略。但对于干细胞,无论是研究者还是临床医生都一致认为,应该严格区分其临床应用和试验研究之间界限。对于科学研究,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都认同应采取积极探索的态度;但对于临床应用也普遍认为应谨慎和严格。
朱大龙教授表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还处在临床前的研究试验阶段,远未达到临床应用的程度。在几份有关干细胞的产业报告中记者也看到了相似的表述:“虽然我国鼓励干细胞研究,但目前所有试验仅限于研究范围,至今未许可除造血干细胞之外的其他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都属于研究范畴,不应向患者收费。对于干细胞安全性和有效性,全球仍处于探索阶段。”
从现在来看,这些用新技术来包装的疗法已经面目清晰:有的是打着新技术的幌子,行忽悠之实。有的最多也就是有新技术之实,但新技术仅仅是处于探索阶段,其疗效远未经过临床治疗的确认。
对此,国家实际上也出台过规范。2012年1月,当时的卫生部曾下发《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当年7月1日前停止在治疗和临床试验中试用任何未经批准使用的干细胞,并停止接受新的干细胞项目申请。这被视为是除造血干细胞外,对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的“禁令”。
但根据几份记者在网上搜索到的某些证券公司制作的“干细胞产业报告”,报告称:“上世纪 90 年代,国内政策开始大力支持干细胞临床研究及应用,至 2012 年,监管一直处于较宽松状态,在此期间,我国进行了较多的干细胞治疗手术 ……近 300 家医院和机构开展干细胞治疗。在2012年后,开展干细胞治疗的执业机构则主要转向部队和武警医院。”据了解,自2012年以后,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再没有批准过任何一例干细胞临床试验。这意味着,如果某些医院再用“干细胞”的名义来实施治疗,就是违规。或许也正是从那时起,各种“因子修复疗法”就出现了。孙龙所接受的所谓“神经三联修复疗法”由此而生,说白了很可能就是换个名称登场而已。
曾经热闹一时的“高新疗法”会否卷土重来?
2016年5月9日,记者前往孙龙曾经接受“神经三联修复疗法”的贵阳某医院。发现这家医院已经改换了名字,宣传彩页上的热线电话也都停止了使用。孙龙所就诊的武警某医院也因为科室外包问题而受到处理。
但相关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解决。只要一些疑难杂症还存在,就仍然会有很多人渴望“特效药”的出现。孙龙当时接受这种治疗时就坦言自己得的病生不如死,希望有疗效。那么,那些曾经热闹一时的“高新疗法”,暂时沉寂之后,还会不会在某一天,又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呢?
来源:央视网
为你推荐

带状疱疹疫苗“遇冷”,百克生物2024年净利润腰斩
近日,国内疫苗龙头企业百克生物发布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其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2 29亿元,同比下降32 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 32亿元,同比下降53 67%。对于营收...
2025-04-23 12:59

重庆常用药联盟接续集采中选结果
近日,重庆常用药联盟接续集采中选情况公布,该联盟由重庆牵头,联合湖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十省(区、市)开展的药品集中带量采...
2025-04-21 18:48

全周期智控慢病,诺和诺德与京东健康开启战略合作
2025年4月21日,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与京东健康在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糖尿病和体重管理领域的合作进入新阶段。依托诺和诺德百年深耕慢病领域的专...
2025-04-21 15:57

康方生物1类新药依若奇单抗上市申请获批,用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
该药是我国第一个且唯一获批上市的IL-12 IL-23“双靶向”单克隆抗体新药,是康方生物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首个获批上市的一类新药。
2025-04-21 13:39

阿斯利康乳腺癌1类创新药卡匹色替片中国获批
该药适用于联合氟维司群用于转移性阶段至少接受过一种内分泌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在辅助治疗期间或完成辅助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2025-04-21 11:02

辉瑞宣布终止一款口服GLP-1减肥药的临床开发
近日,辉瑞在其官网宣布,决定终止开发口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动剂Danuglipron(PF-06882961),原因系在一项有关用药剂量的临床试验中,一名患者出现了可能由该...
2025-04-21 10:29

福建省医保局印发单列门诊统筹支付医保药品目录(2024年版)
根据2024年6月发布的《福建省医保药品单列门诊统筹支付管理办法(试行)》,为了让参保患者无需住院、在门诊就医也能用上国家谈判药品、享受医保待遇,将适用于门诊治疗、使用周...
2025-04-20 13:34

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医药健康企业有哪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分为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和中国消费名品成长企业名单。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共包括93个企业品牌和43个区域品牌。中国消费名...
2025-04-20 11:17

携手共绘“个性化近视手术”新蓝图:爱尔眼科与爱尔康启动100家医院全光塑技术战略合作
双方将以技术共享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科研协作为纽带,全力推进屈光手术标准化诊疗体系建设,加速前沿技术在临床领域的普及应用
文/ 屈慧莹 2025-04-19 23:35

CDE: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口服中成药内地上市注册审批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允许香港、澳门特区本地登记的生产企业持有,并经香港、澳门特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且在香港、澳门特区使用15年以上,生产过程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传统...
2025-04-18 18:54

君德医药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推进创新药械组合平台建设与产品上市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首个减重口服器械的注册及生产销售,以及加速多个核心创新药械组合技术平台的产品管线研发进程。
2025-04-18 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