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创投圈,三人行必有医疗焉。不知道这么形容互联网医疗的热是否贴切,但2016年的互联网医疗已然不是两年前那个才露尖尖角的模样。
2016年,医疗健康领域的项目有89起获得融资,IPO上市一起,F轮上市前,1起;获得C轮融资有4起,分别是华领医药、启明医疗、新氧网、杏树林;B轮14起,A轮42起;Pre-A轮7起;天使轮14起。
除了真实显露的融资数据,仍在持续发酵的魏则西事件、互联网医疗公司建立线下医院、医疗互助保险……无一不给互联网医疗添上一把火。
5月11日,良仓三人行联合华睿投资,一同展开了医疗+互联网这个话题的探讨,拉来了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传统医疗行业从业者、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互联网医疗投资人,一起侃了侃互联网医疗的那些事儿。
20秒嘉宾出场时间:特扬网络CEO 王雪峰、好乐医CEO 钟燕、大医在线CEO 李军、医惠科技董秘孙新军;胡庆余堂以及江干区卫计委的俞局、沈科等医疗行业的嘉宾;银杏谷资本的刘波和软银赛富的吕尚等。以上嘉宾三个小时的讨论汇成以下干货,拿走不谢。
医疗+互联网,不做线下就要下线了
现在整体线上的商业模式深挖的还不够,大家都还是比较浮躁。
落地很重要,但是是否一定都要自己去开线下医院呢,不一定,通过线上线下合作的模式,形成服务的闭环,是不是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毕竟术业有专攻,打造一个合适的生态链还是很重要的。
线下的人愿意上来但是又怕被截流。所以大家都很纠结,到底是自己做还是给其它人做。现在每个大医院都有自己的门户,通过掌上医院来服务自己的群体。如果医院愿意从医生端往线上走的的话,那一定会把垂直的互联网医疗干掉的。
所以这之间是有一个博弈的。
我们在追求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希望跟什么样的互联网机构来合作,什么样的合作方式是大家比较愿意接受的,在双方的合作中,互联网企业如果想要往线下走,其实可以和医疗机构探讨一个全新的、更有利于双方的合作模式。
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高度复杂性制约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即使是走B端的模式,也是那些拥有线下重资产的公司更容易获得优势。
如果想纯粹轻资产运营,数据分析、人才服务和控费系统的建设可能更为合适。其他涉及到医疗服务的轻资产模式可能需要等到线下医疗体系的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后才有转机,但这在短期内的可能性比较低。
在医院之外做互联网医疗会遇到问题
第一,由于在医院外面,数据没有办法跟医院同步,这是很大的问题,如果其数据跟医院无法打通,那么它的数据价值是不大的,病人的数据在医院是无法使用的。
第二,医疗跟其它领域不同的是,真正大的好的医院是不愁病人的,不像其它领域会为客户和流量发愁,但是医院是不在乎这点的。
第三,互联网医疗需要公益与盈利兼容,垂直纵深的专业化,发展多元化需求,是拿来做盈利的。水平延展是做工具,做公益的,至少赚钱不行。
但是从今年初开始,医疗这块的政府机构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相关部门已经对医疗数据打通做了很多的工作,以此来支持相应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到底是「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其实是更加容易做的。
互联网医疗的七个坑,你有几个没遇到?
第一坑:医疗互联网的C端消费行为是一个低频事件;
第二坑:医疗互联网提供的往往是一种服务,比如:挂号、轻问诊、手术预约等,产能有限,扩大产量的增长空间有限;
第三坑:即使有了很大的用户量,如果是其他产业早就可以做广告了,而医疗没法做广告。专科药品器械是不允许做广告的;
第四坑:医疗产品消费是非大众化的,而是专业化的。
第五坑:美国家庭医生的费用是包含在保险内的,而预防和健康管理做得越好,家庭医生相对收入越高,因为保险医疗费用支出越少。医疗+互联网离不开保险的介入,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医疗费用的合理支出,更加可以保障患者出现的医疗意外;
第六坑:政策壁垒是医疗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以医保在线支付为例,技术不是问题,而是如何做到在线支付的医疗费用合理性和支付便捷性都可以得到满足?
第七坑:医疗数据化,数据很重要,大数据都想挖掘,每家医院的数据结构都不一样,如何整合是一个难点。
当然,每一个做互联网医疗的人都清楚,遇到的坑怎么会只有以上七种。
来源:B座12楼 作者:雯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