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谷编者按:今日国家卫计委官网发布了关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艾滋病病区护士长查丽俊的文章,题为《生命虽遭磨难,幸得“一米阳光”——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艾滋病病区护士长查丽俊》,以下为全文。
生命在遭遇挑战,甚或即将枯萎之时,依然可以带着笑和尊严,依然可以照射进一米阳光……这,或许最好诠释了护士行业的职责与价值。
在上海唯一收治艾滋病患者的定点医院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艾滋病病区护士长——查丽俊,在别人避之不及的艾滋病区,用蜡烛般的无私奉献,一干就是25年,从普通护士到病区护士长,再到兼任感染大科护士长,用坚守与爱传递着慈悲与温情、践行着对生命的承诺。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这份执着的坚守?查丽俊总是微笑着说出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爱,并不总意味着温情脉脉,爱也意味着一份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在艾滋病房里,更是如此。
查丽俊工作的病区,是一个不会对艾滋病患者说“不”的地方。25年间,病区收治的艾滋病患者数量由少到多、病情从轻到重、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要求不同,纷繁复杂。然而无论是HIV感染还是罹患艾滋,他们不仅身体受到病魔的肆虐,心理的痛楚更难以言喻。身心双重煎熬引起的焦虑、恐惧、无望,甚至狂躁,使他们会经常对医生护士发脾气、拒绝配合,甚至时常寻死觅活。
查丽俊凭借多年的经验、敬业的态度,练就了极为敏锐的“嗅觉”:每遇有情绪特别波动的患者入住,她总能第一时间发觉,并通过细致入微的日常护理,及时有效的措施,防止悲剧发生。
2010年11月,病区收治了一位艾滋病晚期患者。由于患者是通过血液途径感染艾滋的,所以他心中满是怨恨、心态扭曲。再加上知道了自己已病入膏肓,极度不配合治疗。他将绝望、无助甚至愤怒,一股脑儿地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他狠狠推倒病房里的家具,看到人就要砸,歇斯底里地叫喊着,“凭什么?!凭什么?!”
面对这种情况,查丽俊沉着冷静,冒着被患者砸伤、感染的风险,穿好防护服,疾步进入病房,用温柔却坚定的话语,劝阻、安抚患者。几天下来,狂躁的患者情绪终于稳定了。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万事大吉的时候,查丽俊却不放松并给予特别关注。她叮嘱当天夜班护士,一定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护理。当晚凌晨两点,患者试图用水果刀割腕自杀时,被严密观察的护士及时制止。事后,查丽俊深入了解,当得知患者是因经济状况不佳意欲自杀时,便想方设法为他争取减免治疗费用,并带领全科室的医生护士为他捐钱捐物。并在其生日时,送上长寿面,像家人一样为他过生日……亲人般的关怀,终于让患者打消了厌世的消极念头,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在病区,查丽俊就是那些曾经想要轻生的、不愿面对现实的、对未来绝望的患者重燃希望的一米阳光。
2008年的一天,病区收治了一名仅36个月大、被父母因不堪昂贵医疗费用而遗弃的艾滋病女婴。初来乍到,女婴哭闹不止。“妈妈!妈妈!”一声声凄厉叫声,让人心如刀绞。查丽俊不忍心了,她除承担每天常规护理外,毅然承担起了母亲的职责:准时喂三餐、及时清理大小便、翻身拍背、洗漱……原本看不出模样的小女孩,在查丽俊的精心呵护下,顿时变得干净清秀起来。期间,查丽俊与护士们一次次自掏腰包,买褥疮膏、奶粉、尿布;还亲自为孩子涂擦、按摩,治疗女婴臀部的多处皮肤溃烂,并每天坚持抱着女婴讲故事……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护理,女婴病情逐渐稳定。民政局工作人员来接她出院时,孩子紧紧搂住查丽俊的脖子,说什么也不愿放手。看着“妈妈”面露难色了,懂事的孩子说,“宝宝先回去,查妈妈一定要来看宝宝。”时至今日,那个当年被遗弃的孩子长大了、病情稳定了,查丽俊依旧隔段时间就去看看她,延续那段母女般的感情。
整整25年,查丽俊无怨无悔地坚守在高传染性医护岗位,奋战在传染病应急救治的最前沿,将一米阳光送给那些遇到磨难的生命。她,用赤诚的心、满溢的爱,践行着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对生命的敬重。
来源: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