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因为生意上的事情受质疑已经不是第一次,以往之所以毫发无损并不是自身没有问题,而是因为很巧妙地利用了制度上的盲区,这也是很多人为百度辩护的重要依据。
百度和很多人都坚信,百度不过是个平台,这平台就如阿里、腾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一样,它只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活动的空间罢了。正如阿里不能保证电商不卖假货、腾讯不能保证微信圈里的人不骗人、电信和联通不能保证短信全部合法一样,百度也不能保证所有用户的行为都合法。百度能做的只能是对平台上玩家的资质进行审核,但并没有义务对玩家的行为进行监督。玩家在平台上做事情,首先要靠自律,其次应该由有关部门进行监督,平台与此没有任何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则西事件爆发后,百度第一时间公布了涉事医院的资质文件,希望再次给自己开脱。但这次也许真的被大家玩大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不顾劳动节休息连夜进驻百度,于是所有的人都相信,百度这次可能要出大事。
百度作为BAT的老大,坐拥当今中国几乎全部的线上流量,这样的公司要死掉估计是很困难的。群众不答应,领导不答应,天天指望着百度医生看病的用户也绝对不答应。但毋庸置疑的是,百度此次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百度是一个公共的互联网产品,表面上看与互联网医疗产品有很大的不同,而当涉及医疗这个领域时,百度又是一个完全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今天百度的困境,也是所有互联网医疗产品都可能遇到的困境,因此所有的产品都应该从中有所反思。
互联网医疗产品有很多种,从常见的问诊、出诊、转诊、挂号等产品,到药品出售、病案管理、医患社交等产品,几乎涉及了医疗行为的所有方面。表面上看,这样的产品与百度是完全不同的,但从本质上讲,所有产品又非常类似百度。
互联网医疗产品其实就是一个平台,它们是为医生患者提供交流的空间。产品自身不可能亲自去诊断、治疗、卖药或者做出诊服务,给病人提供服务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这与百度的模式几乎完全是相同的。
就拿问诊产品来说,在医生注册的时候,产品会对医生的资质进行反复的核查,并要求医生在开始工作之前反复阅读产品与医生之间的协议。产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医生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出了问题则与产品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如果医生真的利用产品提供的平台出了问题的话,平台能脱得了干系吗?
从法理上讲,产品也会与今天的百度一样觉得自己很冤枉,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法理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今天的舆论,如今仅仅靠法理判定百度无罪的话,网民会答应吗?舆论会答应吗?于是问题就来了,谁该为此负责任。
按理说,沿着这条死去的生命查下去,可以让很多部门和个人付出代价,但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于是就不得不找人为事情负责任了。如今很多人说,百度是最大的替罪羊。照目前的形势可以看出,这种说法几乎是一定的。百度不倒霉,让谁倒霉呢?难道让更厉害的角色倒下去吗?这也许才是如今最可怕的事情。万一出了问题,连BAT的百度都扛不住,想想如今的互联网产品们,有哪家能与百度相提并论?如果这样的事情出在了众互联网医疗产品上,一定会比百度死得更惨。
百度事件如此可怕,对任何产品都是血的教训,所以每一个产品都应该想方设法去保护自己。但在实际运营中,产品往往会遇到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督,会极大地打击用户的积极性,最终影响自己的流量和收益;而如果过于放纵,则又成了百度今天面临的困境。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去把握监督的尺度,将是对所有产品的考验。
由此大家也许会发出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医生不能严格自律呢?为什么我的医院一定要坑人呢?为什么我们的用户不能让自己遵纪守法呢?
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里,当很多行业和个人都没有了底线的时候,单独要求互联网医疗产品守住底线是困难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要生存,很多时候更需要点运气。此刻的李彦宏先生,肯定也会这样考虑。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产品来说,要想走得远走得踏实,还是要懂得底线与道义的,就拿今天的百度来说,如果不是过于疯狂,如果不是拿患者的性命换利润,怎可能有今天的结局?
文/野夫,资深网络医疗观察者,微信:willi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