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朋友的文章,其中提到第二届医生集团大会上,有人请全场数百名与会者中的医生举手时,竟然没有一位响应,那景象让人很吃惊。医生集团本来是一个针对医生进行服务和管理的产品,而在如此庄严且严重的场合竟然没有一位医生参与,这样的产品会不会先天性缺钙呢?
前天与一个广州本土的互联网医疗产品创业者交流,他告诉我说,如今这个行业太畸形了,几乎所有创业者都不是医生出身,但大家都喜欢标榜自己团队的能耐。最常见到的情况是,创业者会吹嘘自己团队的中间都来自大的著名的前N甲的互联网公司云云。在这个朋友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BAT出来的工程师做网络做信息修理电脑鼠标甚至修鞋都可能是一流的人士,但如果谈起做医生的话,“那究竟是一群牛逼人士还是傻逼呢?”这个朋友说话有点直,听起来令人生厌,不过说得倒是实话。
再往前,也就是上周,我与某知名产品的高层有过一次交流,这产品做得很大,但目前困难重重,他们产品研发的团队有很多很厉害的互联网人才,而让他倍感遗憾的是缺乏医学方面的专才。这被认为是产品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此类例子还有很多,这说明一个现实,在当今互联网医疗领域中,医生参与的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互联网医疗产品的用户是医生和病人,像任何的产品一样,用户的体验是第一位的,没有用户的意见,任何产品都是瞎折腾。这道理很简单,可惜很多创业者不明白。
不让用户参与的设计是危险的。想想看,创业的过程本来就前途未卜,各种潜在的风险会随时出现,而对于团队建设这种可以把控的事情都不妥善处理的话,是不是拿前途当儿戏呢?
当然,很多创业团队不是认识不到医生的重要,他们最大的困难也许是找不到合适的医生参与其中。这倒是普遍的现象。
互联网产品都是新生事物,在真正的产品出现之前医生也不可能真正接触这样的东西,所以要想在医生群体中找到合适“专家”是可遇不可求的。于是多数互联网产品的做法是,随机在医院中逮一个医生就当做“专家”进行使用。有总比没有强,这是很多产品的看法。但问题是大家拥有的这位万一是个砖家就麻烦了,那会让创业者哭都哭不出泪来。如今对一些产品稍作研究就可以发现,此类砖家的影子是随处可见的。这做法无疑是伤天害理,好端端的一帮好青年就这样被砖家给毁掉了。
“专家”找不到,有创业者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亲自深入“敌后”找体验。最近一个做药物平台的产品经理告诉我说,为了研发新产品,他曾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潜伏在广州某医院的门诊中,他对医生的一举一动都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希望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体验。
为了获得最好的一手资料,经理按照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收工,中午连吃盒饭都在门诊中完成。
经理如此严苛地要求自己,照理说是应该收获颇丰的。而他越观察却越迷茫,最后干脆把自己遗失了。
他说起初看着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忙活,而越到后来越看不懂,最后什么条理都理不清楚了。他不得不在自己陷入绝望之前逃离让他伤心的门诊,并下决心彻底放弃医生的建议,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设计。
这是一个极具才华的年轻人,年纪刚满30岁,他的部门中已有30多人听他的指挥,而他们的公司更是位居医药类平台的前列,他们的业绩也挺喜人的。但当问及他的新产品时,这产品经理即刻面带愧意,红着年轻的脸坦诚地说,产品最终是让医生用的,没有医生的体验,产品肯定不是玩意儿啦,说出来都有些丢人啊。
由此可以看出,产品的设计者不是不想知道用户的体验,但这样的体验经常难以获得。尤其对互联网医疗这种新生事物来说,即便真的找到了合适的医生,也必然是一个相互探讨的过程,而不可能开始就谈经验。医生自己也没有用过这东西,他怎可能有经验?
在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中,普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所以对每一个创业者来说,都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但医生毕竟是用户,他们虽然不能提供很好的经验,却可以告诉大家他希望得到什么,希望用什么,他知道什么东西好用。这些建议对产品来说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的建议是,不妨多找一些医生共同研究,大家一起在河里摸石头,效果肯定会比闭门造车好一些的。
文/野夫,医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资深网络医疗观察者,微信:willinew
来源:医谷网 作者: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