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直播很火,伴随着网红的爆红与诞生,做为一个有明确变现商业模式的业务,虽然有政策风险,依然挡不住bat与资本纷纷进入。有朋友辞掉bat的工作跑到深圳去做主播经纪公司,我觉得他这个风口踩得准。直播业务看似社交,本质是内容,类似游戏业务,社交是最好的传播工具与媒介,创业公司做平台比较难,娱乐明星很难做得过微博直播,社交直播又很难逃脱得了腾讯阵营,做内容是最有机会的,象游戏与电视剧一样,高质量的内容一定是来自于专业的团队,做主播经纪公司就是要从高品质的内容与优秀的人才培养开始入手,未来不一定能做多大,但挣钱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与此同时,最近医生集团的话题也很火,听说上周刚刚开了一个医生集团的大会,台上已经拿到投资的医生集团代表与投资人、媒体在高谈阔论,台下与场外的医生们私底下也磨拳擦掌蠢蠢欲动,人没出去心已经被撩骚野了,都期待他们中间能产生papi酱这样的网红甚至范冰冰、吴亦凡这样的IP明星。其实倒不是医生们对网红有多关注,其核心是大家觉得现在的收入配不上自己的付出与风险,抱怨价值被压低,医闹危及人身安全,因不信任引发的医患矛盾冲突,希望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改变。三甲医院呢,其实也看到这种现象,挡是挡不住的,一些开明的院长主任已开始准备或尝试把医院变成平台,未来不仅仅是输出自已的专家大夫,也会引入一些别的医院医生进来竞争,客观上也将推动着多点执业与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
最近我也被拉进老家初高中同学群内,群内几乎有一半是教师,我看了大家讨论的居然与医生讨论的问题相似:抱怨教师责任大工资低,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信任、还有一些学生或家长欧打老师等等。差别的是老师们羡慕医生还能成立医生集团、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多点执业,而老师还没有听说有教师集团的,也没有被鼓励多点执教的。其实大家要清楚的是,网红还是明星背后对应的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娱乐内容是可以数字化、碎片化被消费传播,服务人数可以无边无际放大,而医生与老师群体背后主体是医院与学校这样非市场化的公立事业组织,医生与教师的技能往往要借助场地、器械才能完成服务,特别是医生的服务根本不可能数字化,他有服务人数上的瓶颈,papi酱的视频内容可以提供给一千万人观看也可以马上支持给十亿人观看,而张强医生再努力一天能做几台手术?
世界上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直有生命力,一种叫卖水,一种叫卖玉。卖水的商业模式,优点是需求量巨大,获取成本低廉供给丰足,产品标准化,品质差异化小,能够直接被大多数人消费,市场能够极度放大,竞争激烈,这种商业模式就是卖品牌,品牌才是他们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品牌越大销售越多成本就越低利润也就越多,最后冲杀出来的品牌一定是市场化竞争的结果,网红也属于这种商业模式。卖玉的商业模式,核心是产品本身的稀缺性,产品差异化大,能被大众消费的普通品质的玉价格永远高不起来,而那些高品质的东西特别稀少,只能优先满足的少数人的需求,好的产品无法直接被大多数人所消费,讲究的是奇货可居。医生就属于这种商业模式。网红或ip的内容一定是绝大多数人都消费的起或者免费靠广告代言挣钱,而好的医生数量少,能服务的总量也少,市场化的结果一定是只能优先为那些能出得起高额服务费的高收入人群所拥有。
主播经纪公司与医生集团看似一样的组织形式,为什么我就看好主播经纪公司却不看好医生集团的呢?原因在于网红产生的内容可以ip化,数字化后直接在线上1对n的放大,被消费被传播,签下网红还能拥有网红产生的ip内容的权益。而医生的服务,却是不可复制,无法数字化,也很难脱离线下实体限制,就算能远程诊疗,也是很难在线上进行一对多的服务,签下医生并不能拥有医生的技能或服务能力。内容的传播或出售是可见可维权的,而个人服务能力的变现往往是很难限制与控制的。就投资价值而言,医生集团的价值将小于网红公司。但就社会价值而言,医生集团的产生,能够推动社会组织结构的重组与资源再分配,推动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重担,价值也是巨大。
我现在只是纳闷,经常遇到很多念了7-10年的医学院出来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人,他们说那怕低工资也愿意进公立医生当一名普通医生,可是就是进不了医院工作,拥有不了医生的资格,另一方面很多医院医生不足,很多在医院里工作的医生又因为工资低压力大要辞掉医生的职业走上社会,这是为什么呢?是社会病了呢?还是这一届的医生不行?当然就算医生日子好起来了,老百姓的看病体验未必就会更好,您说呢?
来源:小岳微家 作者:岳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