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产品发展了很久,但真正获得成功的产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很多人会找到各种各样的原因进行解释,但在野夫看来,这并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根源在体制。
这是一场体制与互联网医疗众产品的博弈。
连续关注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大家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资本投入的数量不可谓不巨大,从业者的热情不可谓不高涨,产品的设计也不可谓不独具匠心,但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任何一款产品敢于高调地声称自己已经活得非常滋润。那么,为什么我们连续数年的投资都没有孕育出一个成功的产品呢?
很多人在找原因了,大家找了很多貌似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在野夫看来,这些理由根本不是本质的原因,无非是想安慰一下打算跳楼的风投们罢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行业如此举步维艰呢?这必须从行业的基本特性说起。
如今互联网医疗产品非常多,从各种移动终端到PC端的网络医院,再到似乎与互联网无关的医生集团、医生个人工作室,实际上都是这个领域的产品。这些产品本来的特性是要赚钱赢利,这是其存在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这些产品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而怎样才能实现这样赚钱盈利的目标呢?
其实,对所有与医疗相关的产品来说,其赢利的唯一途径只有医疗活动。没有医生与病人的接触,便不可能有钱的流动。而医疗活动涉及两个基本的用户,一个是医生用户,一个是患者用户。这两个用户恰恰是每一个产品必须争取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各种类型的互联网产品不计其数,很多人士分析说,如今是一个僧多肉少的格局,目前互联网医疗产品的数量如此之多,大家怎么可能有足够的用户呢?
表面上看,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行业内部的竞争似乎是整个行业最大的敌人。但是,大家并没有看到另外一个最强大的对手,那就是目前的体制。
大家想想看,当所有的产品为没有用户而望眼欲穿的时候,而这些用户都到哪里去了?对了,他们全跑到了体制里,跑到体制内的大医院去了。这时,我们看到,医生被牢牢地圈在体制的医院里,而病人则被牢牢地吸引到了体制内的医生周围。其实,与大家竞争的并不是周围的众产品,真正的对手是公立医院,是目前的医疗体制。
公立医院通过薪酬、人事制度将医生约束在公立医院内,使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完全脱离体制。离开体制的医生一钱不值,这便是如今残酷的现实。对于病人来说,除了医生自身的吸引外,医保等政策的规定,也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到其他的医院接受治疗。医生和患者这两大用户都被体制给限制了,作为体制外的力量,我们伟大的互联网医疗产品们,如何能让自己有生意呢?
互联网医疗发展到今天,各种产品始终都在与体制进行着博弈。政策规定了游戏规则,但政策永远是为体制服务的,尽管医改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涉及体制方面的变革是无法撼动的。这大概就是医改的所谓深水区吧!很多人希望政策有所作为,而正如太多的变革一样,一旦到了深水区就基本上等于到了死水区,深一步的变革可遇不可求。
没错,近年来确实出现了一些喜人的政策,比如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就被很多人看做是打破僵局的重要举措。很多互联网医疗产品正是看到了这个政策的红利才纷纷开始创业的。
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有几个体制内的医生能真正走出自己的医院到外面潇洒执业呢?体制内的医生到外面开个门诊都困难,而我们的国人却可以看到满大街的江湖骗子们坐在自己的“正规门诊”里忽悠病人。这是一幕很难让人看懂的写实剧,大家其实永远都弄不明白,政策究竟是为什么人服务的:为民众,为体制内的医生,为互联网产品,还是为莆田系的老板们?
其实所有的医生、患者以及互联网产品都没有获得更多的好处。患者看病依然困难,医患关系更加紧张,互联网医疗产品天天还在为生存祈求上天。而即便是那些开私人医院的老板们,似乎活得也不太痛快。如果他们有一个公平体面的身份,还需要花血本去做广告去竞价去欺骗病人吗?
大家都在抱怨,大家活得都不容易。那么,究竟什么人过得舒坦了呢?这个问题是不需要说明的。看看那些动辄收入数十个亿的三甲医院们,大家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体制内的医院早已成了市场中的一部分,他们不但需要赚钱来养活自己,更需要赚钱去养活自己的东家,并为东家提供高等级的医疗服务。那么体制内医院的东家是谁?这个不需要说得太明白了吧。当体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时候,他们永远是胜者,其他所有的玩家只能是陪着耍耍罢了,裁判员怎可能让这样的运动员赢呢?
有乐观者会用出租行业的例子来安慰大家,希望用资本的力量倒逼体制有所变革。这种想法貌似很合理,实际上却很天真且浮躁。医疗这个蛋糕太大太诱人了,岂是小小的出租行业可以比拟的呢?大家怎么从不妄想去倒逼三桶油之类的行业变革呢?
所以,博弈还会持续下去,而且注定会很悲壮很惨烈……
文∕野夫,医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资深互联网医疗观察者,微信号:willinew
来源:医谷网 作者:野夫
为你推荐

携手共绘“个性化近视手术”新蓝图:爱尔眼科与爱尔康启动100家医院全光塑技术战略合作
双方将以技术共享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科研协作为纽带,全力推进屈光手术标准化诊疗体系建设,加速前沿技术在临床领域的普及应用
文/ 屈慧莹 2025-04-19 23:35

CDE: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口服中成药内地上市注册审批申报资料及技术要求
允许香港、澳门特区本地登记的生产企业持有,并经香港、澳门特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且在香港、澳门特区使用15年以上,生产过程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传统...
2025-04-18 18:54

君德医药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推进创新药械组合平台建设与产品上市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首个减重口服器械的注册及生产销售,以及加速多个核心创新药械组合技术平台的产品管线研发进程。
2025-04-18 14:34

礼来首个小分子口服GLP-1RA药物orforglipron 3期临床研究成功
Orforglipron是首个成功完成3期临床研究的小分子GLP-1类药物,各剂量组平均A1C降幅为1 3%至1 6%
2025-04-18 14:12

WSOPRAS 2025落幕:中国眼整形闪耀国际舞台,李冬梅教授代表爱尔眼科获2027年大会主办权
4月10日至12日,世界眼整形重建外科学会(WSOPRAS)2025年国际峰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盛大举行。
文/李林 2025-04-18 09:27

华东医药2024年报出炉,营收超400亿,创新产品密集上市
报告显示,2024年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9 06亿元,同比增长3 16%;实现归母净利润35 12亿元,同比增长23 7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3 52亿元,同比增长22 48%。
2025-04-17 21:18

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首发AI血压计,开启高血压管理新时代
4月11日,在备受瞩目的乌镇健康大会上,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首发AI血压计,作为行业首款搭载医疗大模型的AI血压计,引领家用医疗器械从单一检测工具进化为全周期健康管理解...
2025-04-17 20:34

又一款常用药物被暂停采购资格
近日,上海阳光采购网发布通知,因未按要求调整药价,自2025年4月15日24时起暂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盐酸地芬尼多片(25mg*12片 板 盒,铝塑)采购资格。
2025-04-17 15:29

超16亿元,达仁堂“清仓”中美史克
日前,达仁堂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分别向赫力昂(中国)、Haleon CH SARL(简称“赫力昂(英国))转让所持有的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简称“中美史克”)4 6%股权份额、7...
2025-04-17 15:08

上海发布10款重点监控品种
根据上海此前发布的相关规则,医疗机构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在阳光采购平台采购药品是,“红黄绿线”议价将实时提醒采购产品的价格是否存在问题,从而保证临床需求,并避免不合理调价。
2025-04-16 22:15

马斯克称今年将首次在人体植入“盲视”设备,让失明者重见光明
4月初,马斯克在多个场合宣布,公司计划于今年底首次在人体内植入名为“Blindsight(盲视)”的脑机接口设备,目标是让完全失明者重见光明。
2025-04-16 14:28

诺令生物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加速出海步伐和多元化产品布局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便携式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仪”的产能扩充、全球化推广,以及围绕NO缓释与发生技术的创新管线研发
2025-04-15 17:12

扬帆出海正当时:Cytiva 为中国生物药企绘制全球合规航海图
峰会聚焦法规解读、国际监管环境、中国生物药企业出海案例等关键议题,通过专家分享和深入解读,为中国生物药企提供全球化战略指导和合规支持;
2025-04-15 17:00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礼来携手信达生物、和黄医药加速赋能本土医药创新
礼来携手本土合作伙伴信达生物、和黄医药齐聚上海,共话本土医药创新发展,探索加速惠及中国肿瘤患者的新模式
2025-04-15 16:27

ADC明星企业映恩生物港交所上市,开盘高开91.33%
上市首日,其股价开盘高开91 33%,随后涨幅迅速扩大至127 06%,午间收报214 80港元,市值突破178 66亿港元,成为近年来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中最亮眼的IPO案例之一。
2025-04-15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