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天:
各位同仁上午好,今天我们关于智能医疗的主题是——“可穿戴设备的崛起”,两年后我认为“可穿戴设备”会变成“可植入设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可穿戴,两年之后会植入我们的皮下,放到我们的身体里。技术的进步永远是指数级的,但是回到本质上讲我们还是为患者服务。无论是可穿戴还是可植入产品,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给患者提供方便、准确且效果明显的医疗服务。
接下来我为大家分享“慢病管理”。这是我们在杭州的第一个诊所(大屏幕显示),我们在做诊所的过程中逐渐趋向于特殊人群和慢病患者的管理,也开发了自己后台的患者管理系统,这套系统不光可以在诊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一套无缝、流程、标准化的服务,在诊后环节我们也持续跟患者做互动。诊所针对的是特殊人群(比如小儿患者)和慢病患者,他们离开了诊所以后还会不断地有问题和诉求,希望能够跟你互动解答,所以后面我们的医务人员还会继续跟他互动并解决他的问题。
我们还在努力尝试真正的慢病管理,尝试和众安保险、“糖大夫”一起做基于智能硬件慢病管理服务。在三家合作中丁香园做的是数据的解读、分析和患者的干预,“糖大夫”自动采集血糖数据,并推送到微信,医生、患者都可以在后台看到血糖变化,众安保险是保险加激励的作用。
我们的经验有几条:
第一,关于移动医疗。我们认为它的最佳使用场景是在基础医疗机构、诊所、社区及家庭,而不是在大型公立医院。
中国的公立医院体系对于慢病管理是没有信心的,它有大量疑难、复杂的病需要去处理,追求的是以专家为核心医疗的团队,我们今天讲的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在公立医院看来还属于入门级产品,他们对于回答糖尿病的问题、干预血糖的问题太少。
在中国,基础医疗的保险是只覆盖在医院里的诊断和治疗,离开医院的慢病管理保险是不支付的,这也造成公立医院没有兴趣提供慢病管理。
另外,公立医院的想法是:他们只需要国家资源的支持、配合。
第二,移动医疗技术包括可穿戴设备更适用于慢病和特殊人群,不适合全身插满管子的疑难重症患者。
疑难重症患者应该得到更复杂、更精细化的治疗,而不是只是戴个手表、戴个血压计、测个血糖这么简单,所以移动医疗技术更适合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
第三,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个模式是有效的“数据+互动”。
首先我来讲数据,什么样的数据才适合做移动医疗、慢病管理,首先必须有临床价值。具有临床价值的数据应该是医生能够读懂,而且能做出临床判断的数据,比如说心电图。
智能设备的数据需要的第二个特点是:实时。实时有临床意义的数据,对家庭的帮助以及对医生的帮助非常大,医生可以就此做出真正的诊断。
第三个特点就是:持续。连续数据的采集特别需要建立可穿戴设备以及两年之后出来的可植入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持续不断监控我们身体的变化,并把这些数据实时传输给医务人员。
第四个必备特点是:连接。除了设备之间的连接外,最主要的是服务的连接。比如保险、硬件设备,未来可能还包括制药企业,甚至还包括健身房,这些机构可以在系统层面、平台层面进行连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细化、更加全面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服务,所以连接是未来的趋势。
光有数据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互动。互动是一种服务,是我们根据数据的变化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我们尝试互动是哪种类型呢?
第一,患者教育。丁香园在微信端、APP上都尝试了患者教育,因为丁香园跟医生一起创建患者教育的内容,我们还根据这些内容进行互动式教育,把一些内容编辑成可由患者主动提问,类似智能化的模式,让患者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跟背后的算法和机器设备进行对话,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算法为他提供较接近的答案。
第二,患者咨询。教育可以做成人机对话以及做成人和算法的对话,但最后还需要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所以我们在患者咨询这块也做了一些尝试。我们跟患者互动的模式为,患者先采集数据,发到我们的关爱中心,我们邀请医生、营养师回答患者的问题。这些医生的招募都是经过筛选和培训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为一些确诊、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一种个性化的慢病管理治疗服务。今年我们可能要服务上万例的患者量,看看通过数据+互动的服务能不能让一些慢病患者的健康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国际上也是这样的趋势:数据+互动,但人家做的会更精细化一些,而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们现在有了数据,有了互动,看起来是比较有前景的,并且在糖尿病领域做出来了,那其他领域怎么样?“数据+互动”模式可能只在某些慢病里面有效或者是效果更明显,像心衰非常复杂、风险因素非常高的病,未必适合这种远程的管理。
一些复杂的慢病不容易管,但是也有好处,我为什么对慢病管理抱有如此大的信心和热情,就是因为中国慢病管理的起点实在太低了。容易的事情相对来讲机会多一点,我还是鼓励大家投身到这个领域,对于慢病、糖尿病、高血压人群的控制,我认为还是能做出一点成绩的。
最后我给大家看一张照片(大屏幕),这是我在台湾参观一个糖尿病诊所,这个诊所很有意思,只看糖尿病,每天有60到80个患者到诊所就诊,就这么一个医生,他在台北的一个小城市,但糖尿病的管理做得非常的出色。
他的方法很原始,有20个营养师陪患者买菜,告诉患者食材的糖含量;陪患者旅游,专门教患者怎么在户外注射胰岛素;带着医生、带着护士去学校,专门教1型糖尿病的患者怎么在教室里公开给自己打胰岛素,这种患者教育和咨询做到了一个非常精细化的程度。
慢病的管理传统手段依然有效,不光需要科学,还需要人文关怀、支持和理解,所以我们从这个诊所学到的第一点是工匠精神,第二点是对患者的关爱应超出单纯的技术层面。
慢病正威胁着人类健康,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的疾病70%都将是慢性病,这将是一笔巨大的医疗支出。亚洲的很多国家都是快速老龄化的国家,中老年人是慢病高发人群,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慢病具有巨大的前景,不光要有先进的技术,还要有更精细化的服务。丁香园一直致力于慢病特殊人群这方面的管理和指导,所以我们也正积极跟业内小伙伴一起合作。在这个生态圈当中光靠医生不可能实现,我们还需要跟制药企业、厂商一起合作,秉承开放的态度跟业内小伙伴一起合作,希望能联手为中国的慢病患者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谢谢大家!
来源:火石创造firestone-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