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贵、看病难”一直以来都是压在医疗卫生行业肩上的两座“大山”,三年新医改下,“医药分家”政策的开展首先痛定思痛的向“看病贵”难题上下手,而“看病难”的困境随着“医联体”模式的出炉会不会带来新的变化?“建立区域性医联体或准医联体,目的是通过实现分级医疗,提高患者的就医效率和就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提高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质量,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和中小型医疗机构资源闲置的双重问题。如果医联体运作得当,就可以实现医患双赢。”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钟东波在2013区域医疗协同发展论坛暨医联体峰会上如是表示。
什么是医联体?
简单来说,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目的是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而非一味涌向三级甲等医院。
从而达到推动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促成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理分工;促进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形成;最终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问题,控制医药费用。
新医改下,“医联体”模式的推广是医改最重要下一步?
年医联体成为了医改热词,1月7日陈竺部长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体制机制。”在1月21日,马晓伟副部长在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卫生部准备选取若干个大中型城市推广“医联体”,2013年将通过建设“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3月6日,陈竺在参加两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改下一步最重要的是建立医联体。
为何“医联体”的建设成为了医改最重要的一步?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钟东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来看医改三年虽然取得阶段性效果,但是看病难问题没有根本改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既往医改注重单个医院或社区机制转变和管理服务问题,没有特别关注资源配置,服务体系和就医秩序问题,最终结果就是一方面大医院人满为患,另一方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可罗雀,而看病难本质上就是这些问题。”
“公立医院改革包括服务体系、管理服务、体制机制三个领域,前一阶段试点受条件制约侧重管理服务问题,下一步要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和服务体系问题。‘医联体’的推广最大特色能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深化,解决大医院的虹吸效应和黑洞效应问题,解决自身能力提升问题。”钟东波副局长说道。
医联体是新方还是旧药?
医联体无论从名词还是从实质上都并非新鲜事物。从名词上,单纯从卫生部么网站检索的信息,最早于2002年就已经出现,2009年出现2条,2010年4条,2011年22条,2012年达到高峰有31条,2013年至今7条。
从实质上来看,他与医疗集团、医疗服务共同体、医疗联盟、医疗共同体、联网运营等,都属于产业组织关系的范畴,强调医疗卫
来源: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