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疗圈最劲爆的话题莫过于挂号改革了,该方案特点有二:1. 大力推进实名制挂号并针对非标准部分进行查漏补缺;2.专家号不外放。第一条看起来有点儿像把挂号做成医疗界12306,并且本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堵上了“绿色通道”;第二条表面上是告诉患者优质资源都收回了大家洗洗睡吧,另一层面是不是也暗示了分级医疗已经到了风口了?
纵观市面这么多家移动医疗健康新贵公司,风风光光融了几十亿美金,与政策斗智斗勇、美国医疗的商业模式也试了一遍,愣是没发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接着挂号改革这个话题,作为移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业狗也分享自己的摸索体会。
泛泛地讲,医疗的公益性和商业的盈利性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在不少场合看到移动医疗创业者抨击政策不放开,没有市场化,看到这只能呵呵了。基于互联网做医疗资源配置的本质上就是“互联网+”的黄牛党、“O2O”的黄牛党、“分享经济”的黄牛党,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可以打着擦边球赚点小钱,但无法规模化。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权,它指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人人能够尽可能健康,这些条件包括确保获得卫生服务,健康和安全的工作条件,适足的住房和有营养的食物。从政府角度,这是责任,是公益事业,对于商业来讲,是要赚钱,他们天然就有种冲突在里面。
下面我们围绕几个移动医疗圈高频的关键词来逐一说说我的看法:
1.患者:
个人不太看好针对患者的产品服务,针对患者的移动医疗健康产品大多是活雷锋,患者在整个生态圈中整体上处于弱者行为,他们的确有太多的痛点,即便通过解决痛点获取了大量的患者流量但很难变现。这因为社保不需要导流,优质医院目前不需要导流,商保目前还没怎么掺和进去(这点我后面会重点说),医生一定程度需要导流但是医生整体也是弱势群体、医药电商需要流量但是很大程度依赖于医生和政策。
在整个医疗环节,患者两个最基本的诉求是:信任和费用,而这两点移动医疗产品是很难搞定的。即便雷锋同志整合了优质资源免费提供给患者,零成本的给及一定会带来不尊重和浪费,这一定不是正确的路子。那有人会问,如果提供优质服务并且收费呢,窃以为那要看这种服务医疗保险会不会来买单。细细琢磨一下,政策层面无法惠及的点还是有希望的,比如:高端人群,非医保范围内医疗服务,还有就是一直没有做起来的健康服务。
另外,在产品层面,患者的着急心态给接纳这些App也带来了挑战。我曾有个关于患者App可行性的问题请教一个混迹于医疗圈多年的哥们,他回复我:我往大厅一站立马能分辨出哪些是患者、哪些是黄牛、哪些是卖药的。患者的特征太明显了,他们要着急地去见医生,很难静下心来用这些App。
2.医生:
医生是医疗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医生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也必须挂靠在医院。作为紧缺的资源,只有价高者才能从中分一点,我不认为轻问诊平台真正的拥有医生资源。服务医生的产品还是有钱途的,作为有强购买力的人群如果有好的产品自然有人买单。
说医生的痛点之前必须分情况: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诉求是不一样的,基层医疗机构、私立医院、三甲医院的医生诉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商业模式取决与受众人群以及买单方是谁。市面大多医疗产品的服务用户大多还是集中在较高层级的医生。但目前现状是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9万个,其中医院2.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5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另外,较高层级的医生本身就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围绕这部分医生的产品表示谨慎态度。
以患者管理为例,医生管理患者的诉求除了情怀还有研究需要,曾看到有创业者说积累大数据,分析提取价值和药企合作,有理想是好事,但药企获取数据的渠道太多了,你所积累的数据性价比不一定就能别家的好;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背景的创业者来说,大多数的大数据分析还集中在数数层面。
概括一下,服务医生还是蛮有钱途的,不过找准人群尤为重要,如果发现一个医生喜欢,医院和药企抢着买单的App,这事没准就成了。
3.医院:
医院处于这个生态圈的核心,三甲医院是核心中的核心。医院本质上有很强的获客需求,但由于自身实力的不同导致获客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下图是卫计委发布的《2015年1-9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中不同医疗机构的病床使用情况,所以不难看出实力强的医院根本就不愁获客,而实力不强的医院很难从高富帅手中分一杯羹。
大医院人满为患,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体。行政部门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手段是依托现有城市、社区、乡村三级医疗网实现分级诊疗,分流大医院病源,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才到城市大医院来。现医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分级诊疗,推广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针对社区医院角色转变的过程中,移动医疗产品能否提供不一般的帮助?
4.商保&HMO:
首先介绍一下管理式医疗(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HMO)。HMO目前是美帝主流的医保模式,它的特点是全面的医疗资源管理,保险支付方通过支付获取话语权,同时从商业角度尽可能地节省成本,追求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它在医疗费用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和事后都采取了积极的管理措施,以期最终降低费用支出。简单地说,患者生病后,HMO会通过分级诊断的模式让患者从基层医疗机构打怪升级,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去服务真正需要此资源的患者。不过如果患者有钱他就可以任性,他还可以选择高端医疗保险去和睦家这种“医院中的爱马仕”进行就诊。
模式虽好,但在中国现状面前道路是异常艰辛,因为商保没有话语权,社保的重任目前来看还体现在兜底,绝不落下任何一个掉队群众,这一点还是值得鼓掌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有前段时间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本上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减少因病致贫现象。一句话,咱们的医疗保险还是不错的,但是问题在于患者都跑大医院了。
虽然困难摆那儿,但还是有不少吃螃蟹者开启了尝试模式。这里分析一类比较靠谱的HMO产品,比如“甜蜜人生”、太平和瑞尔的牙科保险等试水产品。这两个看起来的确很靠谱,因为慢病和牙科是医保所惠及不到的,还是有可能通过商业行为管理起来的。
但这里面也有很多不确定性。中国的保险大多还在赌概率,对待风险倾向于躲开而不是控制。以乳腺增生为例,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在重疾险中这群人的乳腺癌险是拒保的。对待患了糖尿病的患者来讲,现在给他保的是四种糖尿病严重并发疾病。保险公司在缺少大量的精算数据时就不得不把赌注压在糖尿病管理的效果上。也就是说,通过“血糖检测、问诊咨询”等手段能否控制并发症的健康管理方案是尤为关键的。假设健康管理效果显著,作为一家健康管理公司那就老牛了,我就可以对患者收费啦,保险公司分分钟从甲方变乙方。除了对健康管理收益的不确定,在甜蜜人生介绍上可发现,保额10万,保险期间20年,选择10年缴费,年缴保费1610元,平均每天4.5元。这里面给健康管理公司带来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如何降低成本。
道路虽难,但这毕竟是个大蛋糕,谁先尝试谁未来就有话语权。目前来看,健康险中的重疾险已经没太多花样了,医疗险给各家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机会。随着“税优”政策的推出,1000元/年的健康险在未来预计有一定市场。并且该政策要求商保不得拒保,这时候控费的需求就上来了,所以移动医疗健康公司折腾个年定价几百块钱的产品还是具有尝试性的。
5.技术: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技术从业者,当看到创业圈充溢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的字眼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奋不顾身地跳进移动医疗健康大坑。我们团队尝试利用NLP技术来“理解学习”知识,努力让计算机假装理解相关知识。比如针对“鸡蛋的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每枚鸡蛋中的含量约占蛋黄总重量的1%,约含700毫克的优质卵磷脂”这么一句话,计算机会自动的抽取出“鸡蛋蛋黄,卵磷脂,”含有“鸡蛋-卵磷脂, 700毫克/1枚”这种结构化知识,特别的,这么常见知识在食物营养成分表中却没有被收录。借助信息自动抽取的技术,我们从数千万篇医疗文献中构造了国内最庞大的知识图谱,并借助这个“大脑”来提升某个环节的效率。
当然,绝大多数技术还是帮助产品从1到N,在早期优势并不明显,沉湎于PR稿上的技术往往会让人走火入魔,传说中的“大白”目前也就是个传说。目前的现状是:人工智能的半壁江山大都由规则堆砌而成,没有苦逼的正规表达式,哪来大佬们大谈奇点的可能。
随着分级诊疗风口的到来,相信未来一段时间一定有不少移动医疗产品涉入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医疗资源会被充分调动起来,9亿农民的看病问题要尽可能在基层解决,而作为被移动互联网忽视的基层医疗群体移动医疗健康产品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改观呢?随着基层医疗资源的发展、健康管理随着社区医生的推动也会迎来不一样的用户黏性;商业健康险的涉入,控费驱动下移动医疗健康相信很快就会迎来新一轮的风口。以上为一只移动医疗健康创业狗的摸索感受,欢迎大家与我交流讨论(作者微信号:SuperJiju)。
来源:医谷网 作者: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