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前,杏树林完成3200万C轮融资后,3月11日,杏树林宣布推出全新的产品LOGO,并宣布其已从医生工具转型为以打造中国最大的医生职业成长和临床交流协作移动平台的新定位。
同时,杏树林还透露,日前已正式完成对于江苏一家从事互联网+的数据处理云平台企业的收购,将其云端医疗数据分割+众包审核的技术运用于病历夹的数据处理中,完善了产品在大规模数据采集处理方面的能力,从而形成了杏树林新的核心竞争优势。
扁平化的新LOGO
据杏树林创始人、CEO张遇升介绍,为保证新老用户对产品的辨识度,快速定位APP的主要用途,新LOGO在提升颜值的同时,保留了旧版本中写实拟物的形象度,但也考虑了当下简约清爽的扁平化设计风格。
新版本LOGO中不再保留“杏树林”这三个字,张遇升表示:我想杏树林一路走来,绝不是单纯靠品牌去让顾客接受产品,而更多是希望靠产品让顾客认可杏树林这个品牌。未来我们会继续坚持致力为医生服务、用户体验第一的宗旨,让你行医更轻松的目标不仅表现在设计什么产品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能力,更体现在用户使用时从每个细节中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点点用心。
从医生工具到协作平台
作为杏树林的明星产品,改版后的病历夹打出了“医生自己的云端病房”的新主张。这也预示着它已不仅是记录保存电子病历的工具,而成为管理病历、随访患者、协作分享的平台。
这个新平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医生社区,病历夹病历管理功能在上面得到了大大的延伸。协作不仅是交流讨论,病历分享、数据收集也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环节。这次收购大大提升了杏树林产品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精准性,因此为医生管理数据、高效协作提供了完善的保障。针对某个病例的任何数据改动,相关医生都可以同时看到,远程协作变得更加便捷。此外,由于病历夹自身的技术特性,既能保证避免微信讨论可能存在的隐私泄密等安全风险问题,又能保证信息流相对独立、不被冲走,之后更能形成完整的疾病诊疗数据库。
“未来,我希望所有医生都能拥有一个线上的病房,在实体病房里做的一切事情,大家都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在这里完成,甚至完成得更好更方便”张遇升说。
医口袋则从白大褂和手术服中汲取了灵感,以白色为主题色,青绿色为背板,“听诊器”和“钢笔”是医生随身携带的行医工具,寓意期待其成为医生的左膀右臂。“医生自己的云端学院”是杏树林赋予医口袋的新使命。在这里,大家可以获取个性化的信息、同行间互相学习交流,定制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医学空间。
对于医学文献,张遇升表示,目前正在完成把它的数据往医口袋里做整体迁移的工作,预计很快能完成,以后文献就停更了。
云学院助力互联网医疗
在最近召开的两会上,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基层医院医生水平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张遇升表示,经过4年多的发展,杏树林目前的装机量达到了70余万,产品已覆盖全国近30%的医生,更期待能为广大的基层医生效力,用移动医疗技术助力强基层、分级诊疗。
张遇升认为,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进行更有效的学术交流几乎已成为中国所有医生的刚需,这催化了移动医疗垂直社交的需求。新改版后,我们用诊疗圈把两款产品串联了起来。在这里,我们着力打造的是一个直接以“病例”击中医生的云端垂直社交平台--云学院。在这个医生成长的“理想国”里,平时令人高山仰止的医学界大咖定期亲自现身,用在线课堂、互动讨论等形式,与众多基层医生分享和交流病例,帮助医生解答日常工作中所出现的疑难问题。因为是从单病种切入,未来还会形成更精准垂直的转会诊通道,为分级诊疗助力。
此外,越来越多的大咖参与云学院后,张遇升发现通过互联网技术的高效连接,领袖医生的能量能够被无限放大,通过与基层医生互动,形成了以品牌医生为核心的梯队。这种在移动互联时代形成的新型同行学术品牌效应,变得更加精准垂直。
据张遇升介绍,云学院创建以来,已有诸如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任直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魏锐利教授等几十位业界领袖纷纷率团队入驻。和协和医生直接对话,解决临床疑难问题,这在过去很多基层医生看来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在杏树林云学院里却成为了现实,云学院的的目标就是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院解决常见病的能力。
张遇升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2016年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依然会是千帆竞发,这个领域绝不可能是一家独大。只要是有自己的差异化特点、有助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企业就会突破瓶颈,成为行业未来的明星。我们的愿景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医生。
医谷链
《杏树林获3200万美元C轮融资,产品受到国外医生欢迎,启动国际版medclipper》
来源:医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