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因为东北女孩在北京广安门医院的一声吼,“看专家难”和“号贩子”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引发了媒体对北京号贩子的持续关注,并从中曝出了“号贩子”除了传统的线下“加塞”、“排队”和“关系”外,还通过新兴起的移动医疗平台进行贩号生意。
据《法制晚报》节前的报道,记者使用了一款名为“传太医”的APP,在医院窗口、114微信挂号平台、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均没有剩余号源的情况下,仍顺利拿到加号去就诊。
但挂到热门号源要付出高昂代价,如广安门中医院妇科一位主任医师的号,在医院窗口挂只要不到20元,“传太医”则开价299元。
“传太医”的导医员透露,他们的创业团队大都是医药代表出身,凭借掌握的医生人脉,直接上门找名医洽谈合作。一位从医多年的医生证实了上述说法,认为“传太医”和医生之间肯定有利益关系,并将这一类的APP形容为“网络号贩子”。
通常而言,网上提供挂号服务的平台都需要与医院或当地卫计委签订合作协议,才能提供挂号服务,也就是“整体对接”。但随着移动医疗的火热,在前期一些创业公司已经与“医院”卡位的情况下,后起的移动医疗服务公司显然再想重复上述的方式就有些难了,而且这样做的投入成本也高,于是一些后起的移动医疗尝试直接从医生入手,通过医生加号的形式来实现挂号服务,并启动公司前期创业的尝试和模式探索。
但由此免不了被号贩子利用,甚至自己本身就成为了“网络号贩子”,因此,北京市卫计委在节前出台了八条措施,严格加号管理,取消医生个人手工加号条,节后,又出台了清理“医务人员通过商业公司预约挂号加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相关要求,对于初创移动医疗服务公司而言,其初期的商业模式则面临考验。
于是,被点名的“传太医”3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公司未来特别是2016年的战略规划进行了阐述,启动服务转型。在阐述新的服务模式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传太医之前的商业规划。
传太医之前的模式
其实从“传太医”三个字,我们就可以理解出是满足患者对优质或者高水平医生的需求,能够根据患者对医生的需求实现精准服务,而传太医最初出发点也即是如此。
传太医开发了“医生端”和“患者端”两个版本的APP,分别满足医生和患者的不同需求。
医生端,传太医为知名医生配备了医生经纪人和医生助手来协调除问诊以外的其他所有问题,如协调时间、协调团队、写病历、叮嘱注意事项等。总之,一方面,医生多了一份收益;另一方面,医生又不需要为除了看病以外的其他事情烦恼,节省了精力,目前流行的医生集团其实也有类似探索。根据此前的报道,传太医主要签约三甲医院副主任以上的医师。
用户端,其实比较简单,就是提供挂号服务,用户先在传太医App上下单,客服人员会在2小时内打电话过来确认订单并询问病史,进行初步分诊。之后,还会提供陪诊等服务。
根据节前网络上曝光的传太医创始人苑光波的内部信,2015年下半年,传太医平台上可预约的医生数在下半年突破了5000位,每天在线提供的名医专家预约资源超过20000个。
关于服务费,传太医的服务价格从99到999不等,具体运营中,传太医会通过算法、排名等方式来鼓励医生提供更及时的预约服务。
在此服务的基础上,传太医希望广泛与保险、私立康复机构、养老企业、医药器械等公司合作,为他们进行患者导流,达成双赢。
简而言之,传太医的之前主要的赢利点就是加号所收取的中介服务费。2015年1月,传太医获得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的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2015年8月获得了1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12月获得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
但北京卫计委出台相关“禁止加号”措施,则让这个模式成为了无本之木。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传太医创始人苑光波表示,北京卫计委下发文件当天,除了与某些民营医院的合作之外,传太医APP停止了大部分的服务。
传太医的新一年
3月7日,在传太医召开新闻发布会上,传太医打出要建设“2000个太医工作室”的目标,其实就是之前医生客户端服务的演化,通过医生经纪人和医生助理服务的形式,打造虚拟的“医生工作室”。具体患者如何看病,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在医生所在的三甲医院提供服务,可能需要利用医生的业余时间或者多点执业中的其他执业地点来进行。
传太医创始人苑光波介绍,现在已有近50个试点。在这50个试点中,无论患者从什么渠道去预约,就医的体验都已经完全不同了。传太医做的是增量市场,是把提供医疗服务的来源从原来的单个的医生变成团队,患者无论从哪里预约都一样可以享受到这个团队提供的医疗服务。
根据传太医的介绍,传太医计划投入近700人的全职服务团队和近百人的研发团队,总资金投入超过5000万人民币来完善对医生和患者的服务,打造免费的、多职能协作的、智能化的临床工作支持系统。开发至少20个常见疾病的临床协作支持流程,主要实现职能协作的诊后随访、患者教育、健康预警、健康管理、远程协作等功能。至12月,将做到每天让超过20000名就诊患者得到这种改良的医疗服务,而且对患者将是完全免费的,患者将得到多层次的病情讲解、精准患者教育,得到专家更专注的病情诊断,得到来自专业团队的诊疗方案辅助落地。
此外,苑光波还提到,太医工作室体系的建立将依赖传太医健康险的收益支撑运作,2016年,传太医计划获取10万名保户加入传太医健康险计划,分担健康风险。
传太医将商业模式落在健康险布局上,是希望实现医疗服务方与支付方的统一。苑光波认为,没有医疗健康服务的保险只是被动的、事后赔付的金融工具而已,赔付方和投保方在利益上本质对立;而没有保险cover的医疗健康服务则是一种艰难的、饱受良心拷问的生意,因为这意味着你要靠他人的不幸来获取利润,同时服务的提供方和患者在利益上也是本质对立。这或许也可以用来解释如今激烈的医患矛盾的根源所在。只有统一的医疗服务方和支付方,或者说是真正的健康险的含义——健康管理加保险,这才叫“健康险”。才可以实现从事后赔付向事前预防、事中干预转变,才能对疾病发生率、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进行约束,让患者、服务提供方和支付方的利益趋于一致。”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传太医失去最初的“加号”服务以后,未来的模式之路其实存在了不确定性,“挂号”服务之于移动医疗之重要性,是因为“患病”不是高频行为,挂号服务则在提供一个基础汇聚导流的作用。传太医新的模式其实与目前包括挂号网、春雨医生、医生集团等探索的方式不无相通,未来的竞争反而会更加激烈。
来源:医谷网 作者:刘思